天天看點

1 名醫生,撐起 435 張床位

本文作者:失控的阿瑞

如果隻是欣賞風景,這裡就像大多數的山脈一樣迷人。

天很藍,黃昏的陽光溫柔,鮮綠的猴面包樹掩映着焦黃的鄉村土路。青少年在曠野上踢球,農婦篩着高粱,牛群走得松松散散……

風聲傳來,所有的人都警覺地停下,緊張地豎起耳朵。近乎本能地,他們辨出那低沉的聲音不是風聲,而是轟炸機的引擎聲。

奔跑,尖叫,哭喊,慌亂取代了平靜。

人們紛紛跳進附近的散兵坑,一個三歲左右的小孩被隊伍落下,看着其他孩子都躲進了坑裡,他急得哇哇大哭,一雙手從坑裡伸出,把他抱了進去,哭聲仍沒有停止。

1 名醫生,撐起 435 張床位
1 名醫生,撐起 435 張床位

圖源:《努巴之心》截圖

尖利的哭喊聲穿透了爆炸和房屋倒塌的聲音,鏡頭劇烈地搖晃,目之所及盡是濃煙和烈火。

1 名醫生,撐起 435 張床位

圖源:《努巴之心》截圖

濃煙還未散盡,傷亡卻已顯現。受傷的男人被擡走,渾身鮮血的兒童趴在地上顫抖。

1 名醫生,撐起 435 張床位

圖源:《努巴之心》截圖

這慘烈而又充滿戲劇性的一幕并不是電影,而是真實的存在。

導演 Ken Carlson 深入蘇丹努巴山區,實地跟拍三年,隻為記錄下他昔日的同學 Tom Catena 在這片地區的工作和生活。

《努巴之心》

(The heart of Nuba)

1 名醫生,撐起 435 張床位

圖源:豆瓣

100 萬人口,1 名醫生

努巴山區方圓 200 英裡,100 萬人口,隻有唯一的一家醫院,Mother of Mercy Hospital;唯一的一名醫生,Tom Catena。

很難想象,眼前這個瘦高個子、秃頂、面頰凹陷的中年男人曾經是大學裡的橄榄球明星。

1 名醫生,撐起 435 張床位

1986 年從布朗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時,Tom 就拿到了通用電氣公司的 offer。但他并未選擇那條康莊大道,而是進入了杜克大學醫學院。

畢業後,Tom 以天主教醫療任務委員會(CMMB)志願者的身份,前往肯亞從事醫療援助工作 8 年。2008 年參與建立努巴慈悲醫院 Mother of Mercy Hospital,并留在這家醫院工作。

1 名醫生,撐起 435 張床位

青年時期的 Tom

圖源:《努巴之心》截圖

2011 年,蘇丹内戰爆發,由于不受當地政府保護,記者和國際援助組織紛紛撤離,慈悲醫院的醫護人員也先後撤走,包括來自烏幹達和肯亞的 8 名外籍人士,15 名當地員工,大部分護士,所有的麻醉醫生和臨床檢驗人員。

在最後一刻, Tom 選擇留下,「如果我走了,肯定有人會是以而死去,如果我走了,就表明我的生命比這裡的人更寶貴——這種想法是荒謬的。」

「大多數沖突的根源在于不對等的生命價值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Tom 多次這樣表示,帶着一種近乎悲憫的虔誠,他也是這樣實踐的。

醫院一共設有 435 張床位,幾乎每天都滿床,轟炸最密集的時期,入院的病患多達 550 名,髒器撕裂傷,血氣胸,顱腦外傷,毀容等各種各樣的傷者統統湧入醫院,挨挨擠擠地躺滿病房和走廊的空地。

不同于大多數電影對慘狀的委婉遮蔽,導演沒有為傷者打馬賽克,而是将那些血肉模糊、腥氣四溢的現場清晰地呈現——似乎意圖強調——這些場景的慘烈與真實。

1 名醫生,撐起 435 張床位
1 名醫生,撐起 435 張床位
1 名醫生,撐起 435 張床位
1 名醫生,撐起 435 張床位
1 名醫生,撐起 435 張床位
1 名醫生,撐起 435 張床位

圖源:《努巴之心》截圖

真正的全科醫生

Tom 是蘇丹努巴山脈唯一的常任醫生。

他為超過 100 萬人提供服務,每周 7 天、每天 24 小時待命。資源如此匮乏,以至于他有時會在一天内接診 400~500 名患者,經常在一棟沒有電或自來水的大樓裡看病,每年進行大約 1,000 次手術。

一個人的醫院是無法想象的。

最棘手的是沒有麻醉醫生,人員撤離後的第一台手術至今令 Tom 印象深刻。

那是一台手臂截肢手術,患者是一個小女孩,手術前需要全身麻醉。趕鴨子上架似的,Tom 和一位助手找來一本基礎麻醉學,照着書上的操作步驟一步一步來。

氣管插管時,他非常緊張,因為隻要做錯一步,結果都是緻命的。而更難的在于,整個手術過程裡,助手都必須用一台微型呼吸機為患者手動通氣……

一個人撐起一家醫院,Tom 成了真正的全科醫生,内、外、婦、兒、惡性良性腫瘤、燒傷……能上的上,不能上的硬着頭皮也得上。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啃書,遇到不熟悉的外科手術就上 YouTube 學。

縱然 Tom 不斷地提醒自己「First do no harm 」,錯誤和遺憾還是難以避免。

他還記得那個臉上挂着炸彈彈片的 10 歲男孩,一番徹底地清洗和消毒後,男孩還是感染了破傷風,沒幾天就死了。這樣的死亡病例不少,但男孩在飛機的轟鳴聲中顫抖的畫面永遠刻入了 Tom 的記憶。

還有一回,彈片飛濺着嵌入了男人的腹部,在他腸子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洞眼,一共 23 個洞。「我們在他腸子上切除,縫補,再切除,再縫補…好像永遠都縫不完……」

還有 6 個燒傷小患者。他們所在的村子轟炸不斷,是以夜間在散兵坑睡覺。事發當晚,燃燒的稻草調入坑裡,6 個孩子無一幸免,全部三度燒傷,燒傷面積超過 60%。在其餘患者都死亡後,一個小患者頑強地拖了兩個月,最後的日子極其痛苦。

恐懼與力量

而如果說技術上的困難還能盡量想辦法解決,那麼倫理上的拷問才是巨大的煎熬。

生命本沒有貴賤之分,但在極端條件下,Tom 不得不在生命中做出選擇。

比如,對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患者來說,格列衛是必要的。但藥費高達每月 7,000 美元,「我不能花費 70,00 美元來治療一名患者,因為這筆錢可以挽救數百人的生命。」

醫院的工作讓 Tom 筋疲力盡,而更大的消耗來自精神層面的恐懼。

他每天 6 點半起床,手持念珠,到簡陋的教堂作半小時彌撒——這是 Tom 雷打不動的習慣,也是他一天中最美好、最平靜的時刻。

剩餘的時間裡,他都不得不膽戰心驚地面對随時可能出現的轟炸,以及轟炸留下的觸目驚心的傷口和撕心累肺的哭喊。

1 名醫生,撐起 435 張床位

人們躲在散兵坑

圖源:《努巴之心》截圖

好在,他總是能從努巴人身上汲取力量。

被炸傷的努巴人常常忍着劇痛,徒步好幾天到達慈悲醫院。在來醫院的途中,敲開任何一戶人家的門,都能免費得到食物、水和住宿。

危險讓努巴人更深刻地凝聚,形成了一個脆弱而堅韌的生命共同體。

在長期的、巨大的驚恐之中,努巴人沒有絕望,反而迸發出強烈的求生欲——這份獨特生命的質感讓 Tom 着迷,他開始思考幸福的意義。

「那裡有家的感覺。」當被問到支援努巴的真實意圖時,他總是這樣回答。

從排斥到接納

身為外國人和異教徒,Tom 最開始并不受歡迎。

努巴人民有着封閉的、自成一套的「醫療體系」:他們相信燒傷皮膚能夠「釋放」疾病——幾乎所有努巴人身上都有燒傷痕迹。他們還迷信各種草藥,迷信被稱為「Kujur」的巫師。

除此之外,這裡的人大多一輩子走不出努巴山脈,老一輩的人沒有海洋的概念,沒聽過美國,甚至不知道非洲。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讓努巴人了解自己并沒有高高在上的優越感,更不是源于對不幸者的侮辱性的憐憫?

一切語言都顯得蒼白,Tom 必須用行動證明自己。

在一次次救治中,敵意一點點消解,信任慢慢被建立。

他們漸漸明白,這個消瘦的外國人、這個異教徒,實際上同他們深深地聯結在一起。

他們将自己的身體完全交給 Tom ,為此不惜忍受傷痛徒步數天;他們不期待醫學奇迹,對不良預後甚至死亡有着強大的承受力。

「他們隻是想被視為一個人,被人性化地對待。」

沒錯,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别善良,長期處在「生存邊緣」的人,也更加珍視生命。

Tom 不隻在醫院看病,他還定期前往麻風病人聚集的社群,隻為跟他們握握手,摸摸他們。

這種民間曾經污名化極為嚴重的、通過來自口鼻的飛沫傳播的疾病,因其傳染性和強烈的緻畸性而讓人恐懼。

而 Tom 清楚,對于麻風病人來說,觸摸是最真誠的接納,「他們是被社會拒絕的人,是以觸摸顯得尤為重要。」

1 名醫生,撐起 435 張床位

Tom 正在觸摸麻風病人

圖源:《努巴之心》截圖

說着,Tom 給圍攏過來的每個人一個友善的撫摸:他握握男人的胳膊,拍拍老人的雙肩,戳戳正在吃奶的孩子露出的半截屁股,親昵地抓起一個個小朋友,在 Tom 的「圍堵」下,孩子們嬉笑着四散逃開,男男女女也都笑作一團……

這樣的場景無比觸動人心。

1 名醫生,撐起 435 張床位
1 名醫生,撐起 435 張床位

圖源:《努巴之心》截圖

扔海星的人

在一次采訪中,主持人給 Tom 講了一個故事:

兩個人在海邊散步,潮水襲來又退去,沙灘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海星。海星離開海水太久會死去,想到這裡,其中一個人便彎腰拾起一隻海星扔回海裡,每走幾步就重複這一動作。另一個人感到困惑,他認為海星的數量太龐大,扔與不扔并沒有什麼不同。

「是,但對被扔回去的那一隻來說,就是生與死的差距。」說着,他又将一隻海星扔回了海裡。

Tom 就是那個不斷扔海星的人。

首發:丁香園

策劃:栗子、joy、carollero

監制:gyouza

題圖:視覺中國

參考資料:

1.紀錄片電影《努巴之心》

2.https://peterattiamd.com/tomcatena/

3.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7/may/27/doctor-in-sudan-foreign-aid-saves-lives

4.https://www.brownalumnimagazine.com/articles/2016-11-08/a-life-in-war

5.https://globalshakers.com/tom-catena-is-the-only-doctor-for-over-one-million-patients-in-remote-sudan/

感謝楊玥提供視訊、采訪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