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你的孩子第10086次說他不想學小提琴了……

“請問一下,我的孩子今年8歲,學習小提琴會不會太晚了?”

“隻要想學習,家長和孩子都有毅力,多晚都不遲的。”

“我孩子原先是學古筝的,最近吵着鬧着,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學了。問她要不要學小提琴試試,她說行,我就想着來問問您。”

“原來如此......那在這之前呢?”

“還學過五子棋、鋼琴......”

當你的孩子第10086次說他不想學小提琴了……

這是一段發生在我和家長之間真實的對話,當這位媽媽打出最後一段話的時候,似乎也有點遲疑了。

現在想學小提琴,僅僅是因為不想學古筝了;而在古筝之前,還有許多半途而廢的“興趣愛好”。

“不是興趣愛好,我是希望女兒能有一技之長的,并且能依靠這一技之長在未來有更好的發展。”

在我說出“興趣不是三分鐘熱度後”,這位媽媽如此解釋。

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了,許多家長滿心想着讓孩子早早地學習一項技能;與此同時,既擔心孩子在學的過程中不快樂,又不能拿出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和督促,于是就導緻了不斷地更換賽道,甚至迷失方向。

當你的孩子第10086次說他不想學小提琴了……

家長的困境

上面的結論,并不是說問題出在家長。

其實家長挺難的。

我見過很多這樣的案例:在孩子厭倦了小提琴之後,家長不願讓孩子“受苦”,便同意孩子換一個愛好。但事實是,孩子的熱度往往隻有三分鐘,換了一個又一個賽道,還是面臨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結局;同時,孩子們逐漸成長,看到身邊的同齡人、或是當時一起學琴的孩子有了成就,難免産生落差。

“為什麼當時你不督促我好好學小提琴?”孩子問道。

“因為看你學得太累了,你自己說不想學了。”家長無奈。

“那是因為我隻是個孩子!我不懂,你還不懂嗎?你不能再堅持一下,督促我學習嗎?”

當時的心疼,到後來,卻成了被埋怨的理由。在内卷的大環境下,更多家長千方百計地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花費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究竟是讓孩子早點開始努力,還是給孩子一個快樂自由的童年?究竟是聽孩子的,及時轉變方向,還是锲而不舍地督促孩子堅持下去?太難抉擇了。

當你的孩子第10086次說他不想學小提琴了……

到底怎麼做?

還記得以前看過的電視劇《家有兒女》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劉星媽:「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劉星:「我不願意學,你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你也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從小您就逼着我學呀……」

劉星說完,媽媽頓時語塞。

15歲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18歲遇到一個喜歡的人約你遊泳,隻好說我不會;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隻好說我不會;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決定孩子未來的,并不是智商,而是堅持。

“藝多不壓身”,有才藝傍身,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藝術修養,還能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樹立更多的信心。

孩子選了一個興趣班,但是學了一段時間又不想學了,這是很多父母都會遇到的問題。那怎麼培養孩子堅持的品質呢?陪着她一起堅持,也許是最好的示範,也許是最好的方法。

羅曼·羅蘭曾說,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的信念。如果從小父母就不幫助孩子塑造這樣的信念,那長大後,誰還能幫他呢?

是以,當你的孩子第10086次說起不願意學習小提琴的時候,嘗試着再陪伴他一次吧,或許,會有柳暗花明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