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登台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 小提琴家平夏斯·祖克曼上演貝多芬之音

作者:星星飛翔

5月12日晚,享譽世界樂壇的小提琴家平夏斯·祖克曼亮相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與鋼琴家謝·沃斯納聯袂演繹,助力2024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此前,祖克曼曾在大劇院舞台上留下了令人難忘的協奏、重奏演繹,而在這次獨奏專場首秀中,他帶來三首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并以半個多世紀沉澱後的滿弦樂思一展大師風采。

登台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 小提琴家平夏斯·祖克曼上演貝多芬之音

當晚,祖克曼與合作多年的搭檔鋼琴家謝·沃斯納共同演繹了貝多芬三部各具特色的小提琴奏鳴曲。貝多芬的奏鳴曲向來是獨奏家的“試金石”,祖克曼的演繹在最大程度還原作品之外,表現出了他标志性的個人色彩。

音樂會以貝多芬《D大調第一号小提琴奏鳴曲》啟幕。這首創作于1797年的早期佳作,依稀能看到貝多芬對維也納古典風格的承襲。全曲從活潑的快闆進入,在優美的行闆後以歡快的回旋曲收尾。在這部作品裡,既能看到莫紮特、海頓的影子,亦能看到貝多芬風格的雛形。小提琴與鋼琴之間的均衡與和諧,盡顯演奏家在默契配合下碰撞出的火花。上半場的另一部作品,則是貝多芬最廣為人知的《F大調第五号小提琴奏鳴曲“春天”》。祖克曼在演奏開篇主題時,美而不膩并尤為清新明淨,他沉着理智的氣質令作品裡的牧歌氛圍更為突出,在春意盎然外平添恬靜與親切的魅力。

登台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 小提琴家平夏斯·祖克曼上演貝多芬之音

攝影/王小京

音樂會的下半場,兩位藝術家演繹了貝多芬《c小調第七号小提琴奏鳴曲》。這部創作于1802年的奏鳴曲,誕生于貝多芬承受病痛與諸多不順的艱難時期,也是以孕育着驚人的生命力和音樂能量。此時,貝多芬的創作已進入成熟期,在得心應手的作曲外更澎湃、更深邃的情感呼之欲出。祖克曼對這部作品的诠釋精妙無比,沉重與明媚、诙諧與莊嚴、柔情與抗争在指尖與弓弦間轉換跳躍。更為難得的是祖克曼一貫的分寸感,此種控制力讓作曲家沒有被過度的情感表達所淹沒,而是在演奏家直抵人心的诠釋中,帶着他的種種沖突與思考走近了觀衆心裡。

縱觀整場音樂會,祖克曼再次在音樂中展現了他的迷人風度和深厚修為,自然、質樸的進行中透露着一代弦樂大師的認真與鑽研。這份藏于樸實中的熱情、深度與爆發力令觀衆折服,也為五月的夜晚帶去了跨越數百年的深遠樂音。

登台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 小提琴家平夏斯·祖克曼上演貝多芬之音

在五十餘載的藝術生涯裡,平夏斯·祖克曼曾拿下兩座格萊美大獎,先後獲得21次格萊美獎提名。他灌錄的百餘張唱片不僅是古典樂榜上的暢銷名盤,也是樂迷心中的必入與珍藏。祖克曼以細膩著稱,他的演奏總以一種恰到好處的克制感令人着迷。作為獨奏家,他活躍于各大音樂節和古典樂重鎮,與其合作過的指揮家和交響名團數不勝數。1995年後,祖克曼曾多次來華,為中國樂迷奉上弦音盛宴。

雖然早享譽樂壇,但祖克曼仍不斷攀登音樂高峰。演出當天,祖克曼與鋼琴家謝·沃斯納一同接受采訪。祖克曼表示,“小提琴家、中提琴家和指揮這三種身份,是在我的成長中慢慢衍生出來的。對我來說,都是在創造音樂。接觸中提琴後,我經常在演奏小提琴時,腦海中出現中提琴的聲音。這種對音樂之間和諧共生的領悟,又為我後來擔任指揮夯實了基礎。“祖克曼表示,”我現在仍處于不斷攀登的過程,每天練習一點就又往上多走一步。如果有一天達到巅峰,那麼如何保持在巅峰狀态其實是最難的。這考驗的是藝術家的自律。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必須每天都打開琴盒。像運動員那樣,不厭其煩地聯系基本功。學習、自律、不斷進步就是生活本身。我的生活裡别無其他,除了音樂。”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田婉婷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娜

編輯/喬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