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重耐藥菌感染的治療,中國台灣專家共識建議一覽!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抗菌藥物耐藥性是對全球健康的主要威脅之一,導緻普通的感染越來越難以或無法治療,進而造成醫療費用增加、住院時間延長以及患者死亡率增加。全球範圍内,多重耐藥菌(MDRO)引起的感染率正在上升,盡管近年來出現了一些新型抗生素,但具有抗MDRO活性的藥物仍然有限。

來自中國台灣的專家小組制定了MDRO感染的治療建議,對耐碳青黴烯類的鮑曼不動杆菌、銅綠假單胞菌、腸杆菌以及耐萬古黴素腸球菌引起的感染提供抗生素治療建議。

耐碳青黴烯類鮑曼不動杆菌(CRAB)

CRAB肺炎

建議使用粘菌素,可加或不加碳青黴烯類藥物并輔助吸入性粘菌素治療CRAB肺炎。(2C)

不推薦替加環素單藥治療CRAB肺炎。(1C)

CRAB血行感染(BSI)

推薦以粘菌素-碳青黴烯類為基礎的聯合用藥治療CRAB-BSI。(2C)

耐碳青黴烯類銅綠假單胞菌(CRPA)

對于其他抗菌藥物敏感的CRPA

對其他抗菌藥物敏感的CRPA感染,推薦應用抗假單胞菌青黴素或頭孢菌素或氟喹諾酮類藥物加或不加氨基糖苷類。(2D)

難治耐藥性銅綠假單胞菌(DTR-PA)感染

推薦基于粘菌素的治療方法用于DTR-PA感染。(2C)

對于重症患者,推薦粘菌素負荷劑量9 MU (5 mg/kg),随後維持劑量為4.5 MU [2.5 mg×(1.5 × CrCl+30)] 2次/d。(1C)

在應用粘菌素治療期間應監測腎功能。(1C)

基于粘菌素的聯合治療存在争議。(2D)

新型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劑治療DTR-PA感染

可考慮應用新型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劑包括頭孢他啶-阿維巴坦,ceftolozane-他唑巴坦和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雷巴坦治療DTR-PA感染。(2C)

推薦進行新型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劑抗菌藥物敏感性檢測用于指導CRPA感染的治療。(2D)

碳青黴烯耐藥腸杆菌(CRE)

CRE引起的BSI

推薦基于多粘菌素的聯合治療方案用于治療CRE引起的BSI。(2D)

聯合抗菌治療應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進行。(2D)

推薦頭孢他啶-阿維巴坦2.5 g IV q8h輸注時間超過3h用于治療CRE-BSI。(2D)

推薦美羅培南-法硼巴坦 4 g IV q8h輸注時間超過3h或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雷巴坦 1.25 g IV q6h用于治療CRE-BSI。(2C)

CRE引起的複雜尿路感染(cUTI)

推薦頭孢他啶-阿維巴坦2.5 g IV q8h用于治療CRE引起的cUTI。(2D)

推薦美羅培南-法硼巴坦 4 g IV q8h輸注時間超過3h或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雷巴坦 1.25 g IV q6h用于治療治療CRE引起的cUTI。(2C)

推薦普拉佐米星15 mg/kg IV q12 h用于治療CRE引起的cUTI。(2D)

對于CRE所緻單純性膀胱炎患者推薦應用單劑量氨基糖苷類藥物治療。(2D)

推薦單劑量氨基糖苷類藥物作為CRE引起的cUTI患者的替代方案。(2D)

CRE引起複雜腹腔内感染(cIAI)

推薦頭孢他啶-阿維巴坦2.5 g IV q8h聯合甲硝唑用于治療CRE引起的cIAI。(2D)

替加環素負荷劑量100 mg IV,随後50 mg IV q12 h或依拉環素1 mg/kg輸注時間大于60 min IV q12 h,推薦用于治療CRE引起的cIAI。(2D)

基于多粘菌素的聯合治療方案推薦用于治療CRE引起的cIAI,聯合抗菌治療應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進行。(2D)

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RE)

推薦利奈唑胺600 mg IV 或 PO /12 h用于治療腸球菌感染。治療時間取決于感染部位和臨床應答。(1C)

推薦高劑量達托黴素8-12 mg/kg IV 1次/d或聯合β内酰胺類藥物(如青黴素)或頭孢菌素或碳青黴烯類藥物用于治療VRE菌血症。(2C)

推薦替加環素負荷劑量100 mg IV随後50 mg IV q12 h用于治療VRE引起的腹腔内感染。(2D)

推薦單劑量磷黴素3 g PO,用于治療VRE引起的單純性尿路感染。(2D)

推薦呋喃妥因100 mg/6h PO,用于治療VRE引起的單純性尿路感染。(2D)

推薦高劑量氨苄青黴素(每日18-30 g IV分次給藥)或阿莫西林500 mg IV或 PO /8h 每日,用于治療VRE引起的單純性尿路感染。(2D)

參考資料:Sy CL, Chen PY,et al. Recommendation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ns due to 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s. 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 2022 Mar 16:S1684-1182(22)00025-1. doi: 10.1016/j.jmii.2022.02.00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