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風風行突圍失利,是唐競和曾清林的責任嗎?

看了東風風行T5 EVO熱浪版的官圖後,相信很多人可能跟我的反應一樣,隻想到一首歌:老虎,老鼠,傻傻不分不清。被人調侃是“國産卡宴”,T5 EVO熱浪版多少還是實至名歸的。

2016年之前的東風風行,小日子過的還算有滋有味,當年的“風行速度”讓風行幾乎直逼一線咖位。不過,後來的失利,讓風行至今都沒有緩過神來,雖然銷量不算太差,但和巅峰期一對比,差距立顯。

為什麼會失利?我想多半是因為品牌的轉型決心不夠。

東風風行突圍失利,是唐競和曾清林的責任嗎?

品牌掉隊,不隻是單一原因

“廉價路線”、核心技術缺乏、産品力欠火候......多個負面因素讓風行沒有把MPV市場的榮耀延續到SUV領域裡。但現在回過頭來看,你會發現風行當年之是以能靠MPV上位,也是沾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光,是以雖然不是東風集團的“親兒子”,但風行依舊能彎道超車,這個劇情頗有一種做得早不如做得巧的意味。

但是有沒有一種可能,在萬事俱備的前提下,将時針撥回過去的風行,能有不一樣的故事呢?如果參考同期的競品,比如長城的WEY、吉利的領克、奇瑞的星途等,你會發現這些品牌首先在第一個核心要素上就和風行有了區隔:定位。

東風風行突圍失利,是唐競和曾清林的責任嗎?

5年前的國内汽車市場,已經具備讓新品牌向上突圍的土壤,長城、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老大哥也是瞅準了時機,相應推出了定位中高端的新品牌。就目前來看雖然各家的發展态勢有所不同,但總體還是向好。

風行的定位,和以上三者都不同。逆趨勢的結果顯而易見,下沉市場的使用者難以供養風行的“任性”,這也直接對風行今後轉型中高端市場造成了阻礙。時至今日,風行的身上仍舊挂着“低廉”的标簽,而競品們早已脫胎換骨,在細分市場裡穩穩立足。

第一張牌打錯,後續的操作也沒跟上,包括核心技術。前面我就講過,風行畢竟不是東風的“親兒子”,在資源配給方面總是會有點吃虧,缺少足夠“輸血”條件的情況下,原本就沒有多少技術底蘊的風行想要持續發力自然很難。重點是,乘用車的研發回報不如商用車來的來得快,至少對柳汽而言是如此。這個認知嵌套給本身做商用車起家的風行,那導緻的後果是什麼相信也不用再多說。是以你應該能了解,為什麼當初沒能完成三大件核心換代的風行,如今連新能源開發技術也失去了吧。

東風風行突圍失利,是唐競和曾清林的責任嗎?

另外,風行自身“豐富”的産品陣營也放大了這種技術硬傷。不知道是不是把奇瑞視為偶像,風行的産品政策也是“多生孩子好打架”,轎車、SUV、MPV以及新能源車等不同細分市場風行都覆寫了,但能打的并不多,公認的也就隻有T5、T5L以及菱智系列。僧多粥少、“輸血”不足等負面因素的長期圍困,自然會讓技術硬傷的問題日益凸顯。這是東風集團的無奈,也是風行的悲哀。

順帶提一嘴,雖然T5、T5L以及菱智系列是主力車型,但實際上它們還是沒那麼能打。最負盛名的當屬T5,它一直是第三方權威汽車投訴網的常客。台下不行之餘,台上的表現也不如人意,之前C-NCAP的碰撞測試中,T5隻拿到了2星的成績,這在一堆五星産品中十分紮眼。所謂“軍工品質”,風行T5不知道是隐藏在了哪方面。

東風風行突圍失利,是唐競和曾清林的責任嗎?

沉浮幾載後,也許是為打開新局面,風行想了一個主意:換标。

換标這件事,并沒什麼稀奇,吉利、比亞迪、奔騰等都換過标,風行要把“雙飛燕”變成“勁獅”,也是合情合理。但正如開頭提到的風行T5 EVO熱浪版,風行的這次換标依舊存在碰瓷的嫌疑,是以風行換标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小争議。

有人說單純換個标并沒有實際意義,還不如好好發展技術。這句話隻對了一半,換标對風行來說其實也是為了能更好地和其它兄弟品牌産生差異化,一定程度上這也會對提振市場銷量有正向作用。事實也的确如此,隻不過收效甚微罷了。

東風風行突圍失利,是唐競和曾清林的責任嗎?

發展失利,唐競和曾清林該背鍋嗎?

作為風行的“火車頭”,唐競和曾清林是不可忽視的兩個重要人物。唐競是技術出身,07年入職後把底盤部部長、技術中心主任助理、乘用車技術中心主任等幹了個遍,後來升任副總經理并主抓乘用車技術研發工作,其實并不令人意外,至少外界對唐競的業務能力普遍持肯定态度。曾清林的履曆和唐競有些相似,不過總體上他主要負責的還是管理和銷售工作,菱智系列的熱銷背後就有曾清林的功勞。

東風風行突圍失利,是唐競和曾清林的責任嗎?

在整體的營運政策上,唐競和曾清林的方向是對的,比如細化家用及商務MPV産品布局、深耕緊湊型SUV品系、通過高效混動&插電&增程及純電平台實作新能源領域的多項并舉,這些都踩在了趨勢和品牌應該顧及的點位上,甚至包括即将上市的MPV遊艇,也是在有了前車之鑒的基礎上,優化而成的一個産物。

但風行至今還是沒有太顯著的回暖趨勢,無論是前兩年的終端銷量還是市場的口碑和認知,依舊處于一個中下級的層域。這就證明,風行并沒有取得預設的成績。

這種局面的出現,應該歸罪于唐競和曾清林嗎?“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是很多人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但這種觀點本身就是僞命題,說到底整個汽車行業是一個分工明确的閉環鍊條,任何一環脫節都能讓終局偏離軌道。無論唐競還是曾清林,他們的效用普遍隻能停留在決策層面,至于變數極多的執行層,則不是他們能掌控的。比如曾清林,在營銷層面他動了不少心思,包括采用遊戲共創、關聯國漫IP《伍六七》等方式來進一步打開年輕人市場,隻是轉化率就由不得他一言堂了,這需要風行上下的團結一緻和共同努力。就好像這兩年大家常喜歡講的一個梗:“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引用到風行身上,其含義不言自明。

東風風行突圍失利,是唐競和曾清林的責任嗎?

當然了,作為旁觀者理所當然地隻看結果,唐競和曾清林沒能帶領風行強勢突圍是不争的事實,如果硬要從這個次元來評價,那隻能說他們倆人生不逢時。對風行來說,唐競和曾清林可以算得上是良将,隻可惜挑剔的市場暫時還沒有完全接納他們的作為。這個沖突點,想必得等到風行重回巅峰那一刻才能完全解開。

有趣的是,如果你從反面來看,可以發現唐競和曾清林已經扛下了不少壓力,“三年換四帥”的風行在外人看來确實不是個能混好差事的地方,從程道然到覃柳明再到宣穎,偏偏到唐競這裡就打住了,隻能說某些人的肚子裡确實有些墨水,至少沒有了前幾年的“換了個寂寞”。不過倒推回來,這種“頻繁換帥”的舉動也會對品牌的經營理念、戰略計劃、産品規劃等方面的連續性産生影響,唐競和曾清林吃的虧,多少也包含着“頻繁換帥”的成分。

東風風行突圍失利,是唐競和曾清林的責任嗎?

突圍,還有機會嗎?

東風集團之前就提出了“東方風起”戰略,其中包括了東風風行品牌銷量到2025年超過30萬輛。這個目标的達成,是建立在東風風行在“十四五”期間推出超15款新品上的。按照已知的規劃,風行是打算重新回爐MPV領域,開發M6車型以及多種版本的M4車型。另外,S50EV、菱智M5EV、M7EV等新能源車型也會相繼亮相。

這份計劃能不能實作,最終的關鍵點還是在産品層面。這一次風行祭出的秘籍是“全新超級立方EMA架構”。但怎麼說呢,這個架構有優勢、但缺乏必要的亮點,像是拓寬軸距、滿足多基礎車型開發需求等隻能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至于可支援拓展至L3+級别自動駕駛,目前暫未得知背後相關技術的細節,是以暫時無法評價。理想情況下,風行也許能憑借“自動駕駛”這個主流元素來彎道超車,隻是這始終隻能歸于理想。就如我們前面提到的,風行的技術積澱并沒有那麼耀眼,未來也不見得會有更多的“外援”加入,想要自食其力來拿到Happy Ending,很難很難。

東風風行突圍失利,是唐競和曾清林的責任嗎?

如果産品端的問題無法解決,那後續想要順勢讓品牌完成“消費更新”,同樣也不太可能。是以,擺在風行面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實作技術突圍。其實比亞迪是個很好的例子,曾幾何時它也是成本效益的代名詞,但三電技術、“DM-i”混動系統的破圈,讓比亞迪完成了華麗轉身,甚至已經有了和BBA掰手腕的資本。所謂的“馬太效應”,比亞迪用親身經曆做了诠釋。是以風行要想成功突圍,确實可以多看看比亞迪。

車界視點:

“換标”被風行視為一個新旅程的開始,隻是對風行來說擺在眼前的困難依舊不少:2025年30萬輛的目标能否實作、“全新超級立方EMA架構”能否帶來新的突破、品牌更新能否如願......長期主打低端市場的風行,向上突圍的道路還僅僅處于起步階段,剩下2年多的時間,需要風行全力沖刺,才有可能讓一切目标不至于變成空談。隻是在這之前,風行還要明白一點,當下的時代已在悄然改變,被東風大自主所限的風行,抓住時代脈搏的最大機會,是推出一款可以改變品牌形象、有說服力的産品,否則,不說向上突圍,縱然想和五菱抗衡也很難。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