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商隐1首小詩,孩子讀到了文字的絢麗,大人卻讀懂了人生的悲苦

說起李商隐,大家都會覺得,這位老哥的詩,寫得是绮麗絢爛,讀起來卻是晦澀難懂。然後我們就會拿出《錦瑟》來證明,确實如此。但其實,李商隐也不是什麼妖魔鬼怪,他的很多詩還是很容易讀懂的,而且特别能引起共鳴。比如這首《端居》:

遠書歸夢兩悠悠,隻有空床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李商隐1首小詩,孩子讀到了文字的絢麗,大人卻讀懂了人生的悲苦

我們知道,李商隐一輩子時運不濟,隻能在别人的幕府中當個小秘書什麼的,沒官沒職賺不了錢,還被迫要遠離家鄉,遠離妻子。是以他寫這首詩,就是三分思念,三分愁緒,和四分無可奈何。詩題《端居》,就是我啥也不幹,就在家裡呆着,用現在話來說就是躺平,疫情之前可能還會羨慕這種生活,不用卷了嘛,疫情之後大家多多少少都被困在家裡被迫“端居”,就知道那種閑得蛋疼的生活,也并不是那麼好過。

那麼,李商隐在端居的時候,又發生了什麼,他又有什麼感想呢?

李商隐1首小詩,孩子讀到了文字的絢麗,大人卻讀懂了人生的悲苦

他說“遠書歸夢兩悠悠”。

古人一旦分離啊,那啥時候能再見就真是不好說,木心老師不是說過“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嗎,你寫一封平安家書,都不一定能平安送達,杜甫《述懷》詩就說:“寄書問三川,不知家在否?”就算書信送到了,都是很久以後了,“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

李商隐1首小詩,孩子讀到了文字的絢麗,大人卻讀懂了人生的悲苦

還有“歸夢”,啥叫“歸夢”呢,就是你心中離别的愁緒,已經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但你又無可奈何,你沒有辦法回家去團聚,人都有點魔怔了,最後的奢望就是,現實回不去,那我在夢中歸家,享受短暫的團聚總行吧?

可是,白天盼着遠書,夜裡盼着歸夢,結果隻是“兩悠悠”,李後主《清平樂》也有“雁來音信無憑,路條歸夢難成”,你想遠書歸夢盡管想,讓你實作了算我輸。

李商隐1首小詩,孩子讀到了文字的絢麗,大人卻讀懂了人生的悲苦

那怎麼辦,心中這孤獨寂寞冷,怎麼排遣?沒法排遣,“隻有空床敵素秋”,我隻能靜卧在這一張空床上,獨自抵禦外界和内心的孤獨寂寞,一個“敵”字真是絕了。在寂寥清秋的夜裡,得不到家人音信的虛無感,給人一種強烈的無法承受的凄涼感。如果把這個字換一下,比如換成“隻有空床對素秋”,這種無法承受的感情就淡了。

然後從室内來到室外,“階下青苔與紅樹”,家門前的石階上都長滿了青苔,這說明啥,說明李商隐獨在異鄉,平日來往的朋友都很少,你天天門庭若市不可能長出青苔嘛對不對。以青苔對紅樹,紅樹本來是很濃豔的色彩,但紅樹隻在秋天,秋天是一個自帶悲涼氛圍的季節。

李商隐1首小詩,孩子讀到了文字的絢麗,大人卻讀懂了人生的悲苦

最後是“雨中寥落月中愁”,此時此刻,在我這有一個飽受離别之苦的人眼中,我眼前所見的空床,窗外門前的紅樹,門前階下的青苔,無論是在煙雨凄迷的雨夜,還是在月光朦胧的月夜,它們都和我一樣,滿心都是愁苦。

哎,李商隐這首《端居》,雖然隻有短短28個字,小時候你可能隻讀到了文字之美,但是當你真正讀懂的時候,已經不再是少年,獨在異鄉的“客人”,心中的寂寥愁苦,又有何人能懂呢?

李商隐1首小詩,孩子讀到了文字的絢麗,大人卻讀懂了人生的悲苦
李商隐1首小詩,孩子讀到了文字的絢麗,大人卻讀懂了人生的悲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