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老拳家說“太極十年不出門”?若出去會怎樣?後果不是吓唬你

作者:清微道院
為何老拳家說“太極十年不出門”?若出去會怎樣?後果不是吓唬你

為何行内不少老拳家有“太極十年不出門”之說?

原因可能有如下幾類:一則,與習練者是否在明師指導下入了三豐太極的門道;二則,與習練者的領悟能力、習練程度、時間跨度和達到的境界有關。因太極的練法是根據陰陽轉換之理,故平時習練多會涉及到“化”的練習。要想做到這點就得使周身關節圓活柔和,流暢無滞,進而達到“催僵化柔”,周身觸覺系統高度靈敏的要求。該修煉過程可以用“脫胎換骨,變換氣質”來形容;三則,對于太極修煉的心法(技擊理論、教學實踐、口傳心授方面)早已融會貫通,故無十年左右的功夫是很難辦到的。

與武當三豐祖師原式太極頗有淵源的趙堡、楊氏、武氏、吳氏、孫氏等太極流派,他們在後續的傳承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不少科學的拳法訓練體系和養生、技擊心法,有些甚至為太極拳界奉為經典指導思想。

今天我們有幸來學習晚清一代太極大家李亦畲(音shē)①前輩的太極拳“五字訣”。其概括起來為:靜、靈、斂、整、聚。即心靜、身靈、氣斂、勁整、神聚——從心、身、氣、勁、神五個方面來闡述太極拳練習的核心要領。

為何老拳家說“太極十年不出門”?若出去會怎樣?後果不是吓唬你

一曰心靜。心不靜則意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息心體認,随人所動,随曲就伸,不丢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

要刻刻留意,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丢不頂中讨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

二曰身靈。身滞則進退不能自如,故要身靈。舉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兩手支撐,一氣貫串。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随。

有不相随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後身能從心。由己仍是從人。由己則滞,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②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發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功彌久而技彌精矣。

注:

②音chèng,有衡量、感覺之意。

為何老拳家說“太極十年不出門”?若出去會怎樣?後果不是吓唬你

三曰氣斂。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亦散亂,務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周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四曰勁整。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厘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于腳跟,主于腰間,形于手指,發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勁将發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後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随手奏效。此所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備,總歸神聚。神聚則一氣鼓鑄,練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開合有緻,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緊要全在胸中、腰間變化,不在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胡能氣由脊發?

氣向下沉,由兩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兩膊,施于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是放。能懂開合,便知陰陽。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意“别”或“勿”)不知意矣。以下是對“五字要領”具體實操要求:

為何老拳家說“太極十年不出門”?若出去會怎樣?後果不是吓唬你

一心靜:此條有五個要點:

1、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

2、心靜則意專,舉手有定向。

3、舉動要息心體認,随人所動,不丢不頂③。

4、要刻刻留意,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丢不頂中讨消息。

5、意在先行,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

③所謂不丢不頂 :語出王宗嶽《打手歌》"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随不丢頂"。"不丢'是指推手時手臂不離開對方,"不頂"是指推手時毫不與對方抵抗。

在推手中,"不頂"是人進我退、人剛我柔的動作,但它不是置己于被動地位任人擺布,而是主動地去适應對方的動作,順彼伸而屈,用弧形走化的動作使對方來拳、腿落空。"不丢"是人去我随的動作,在粘住對方随彼屈而伸的同時,還要微微送勁,逼使對方陷于不利或不穩的形勢。

二身靈:此條也有五個要點。

1、身靈則進退自如,舉手不可有呆像。

2、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

3、兩手支撐,一氣貫串。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虛④。

4、以心使身為先,從人不從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滞。

5、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随。身形散亂,其病于腰腿求之。

④“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虛”(亦作“杳”)。指技擊時,當對方進攻我左邊,我的左邊就是虛的,不和對方頂抗,引化對方;當對方進攻我右邊,我的右邊就是虛的,虛而走化。

後來,李亦畲先生對此進一步闡述:“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意即當對方進攻我左邊,我左邊虛化同時,右邊反攻對方;對方進攻我右邊,我右邊引化,同時左邊進攻對方。

為何老拳家說“太極十年不出門”?若出去會怎樣?後果不是吓唬你

三氣斂:此條有四個要點。

1、以意運氣,而非以力使氣。

2、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

3、吸則拿得人起,呼則放得人出。

4、氣散則身散,要氣斂入脊骨,周身無間。

四勁整:此條有六個要點。

1、一身之勁,練成一家。

2、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

3、發勁果斷,如皮燃火,如泉湧出。

4、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随手奏效.

5、厘清虛實,發勁起于腳跟,主于腰間,形于手指,發于脊背。

6、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勁将發未發之際,我勁已經接于彼勁,恰好不後不先。

為何老拳家說“太極十年不出門”?若出去會怎樣?後果不是吓唬你

ΔΔ 有意誠請《武當太極拳》者,可留言

五神聚:此條有五個要點。

1、精神貴貫注。

2、要領全在胸中、腰間變化,不在外面。

3、虛實分明,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占煞。

4、神聚是前四條總綱,神聚則一氣鼓蕩,練氣歸神,精神貫注,開合有緻,虛實清楚。

5、力從人借,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間,由腰形于脊骨,布于兩膊,施于手指。氣由上而下謂之“合”,氣由下而上謂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是放。能懂開合,便知陰陽。

撰文:道海浮遊 | 攝影:大象無形

動作督導:鐘雲龍道長

注:①李先生名經綸,字亦畲(1832-1892),河北永年望族。其是繼太極哲人武禹襄後,為太極拳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作了傑出貢獻的一代太極大家。

鹹豐元年(1851)為歲貢生,候選訓導,同治舉人;性敏慧,工小楷,得其書者,多珍之。父名世馨,字诒齋。同治間軍興永年修城竣池,舉辦團練,世馨助之力為多。亦畲有弟承綸(字啟軒)、曾綸和兆綸。亦畲和啟軒皆從其母舅武禹襄習太極拳,亦畲最有成就,啟軒則次。

為何老拳家說“太極十年不出門”?若出去會怎樣?後果不是吓唬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