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饑餓的靈魂在暗處

饑餓的靈魂在暗處

黎荔

饑餓的靈魂在暗處

看過一個日本學者村松梢風評價中國菜肴,他是這麼說的:

“對他們來說,吃飯是一件又開心又光彩的事,非得要讓别人看看。由此我們可以想象,長期以來中國的大多數群眾是如何地與饑餓搏鬥過來的”。

說實話,看到這番話,我的心情真是五味雜陳。你不能不承認,所謂旁觀者清,中國人吃飯就是這種态度:如同對待生活信仰一樣,充滿非凡的熱情與虔誠。

民以食為天,平民百姓以糧食為天,吃飯是比天還要大的事。曆來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是最緊要的問題,也是安定人心的最重要工作。什麼是幸福?在吃飯的時候,将所有東西準備妥當,擺上餐桌,不一定非得是大魚大肉,青菜豆腐米飯面條也很好,然後打開自己最愛看的電視,這就是幸福,令人安心的滿滿的幸福。在一個個日子裡醒來、吃飯、出門、工作、疲憊,循環往複。一塊糕點,一口飯菜,一碗熱湯,用溫柔無比的芬芳輕盈的踩過舌尖,辛苦奔波的生活,就突然跟美好沾上了邊兒,愛意就這樣在胸口迸發,整個人就踏實安穩了。那些好好做飯、吃飯的人,是可以從臉上看出來的,他們臉上有着溫暖的氣息。

中國人如此愛吃,打開朋友圈qq空間,一半以上都在花式po食物,基本上所有人都曬過食物。在陝西作家們筆下,秦地男人吃飯總是滿口紅油,一臉大汗。秦地女子做飯個個傾其全力,大汗淋漓。這生動的描寫,這動人的畫卷,都是出自一個“吃”字。何以這般轟轟烈烈,何以這般驚心動魄?放眼全國,也是如此。《舌尖上的中國》拍了一季又一季,還有《風味人間》、《人生一串》、《早餐中國》、《城市的味道》等等其他類似的美食類紀錄片,每推出一部都是爆款。這些踏遍大江南北完成的極具“煙火氣”的紀錄片,走心的文案,走胃的畫面,能空腹看超過10分鐘的都是人間豪傑。為什麼有這些多成功的現象級美食紀錄片?因為這就是國人的心頭好呀!不說美食專題片,國産家庭倫理劇中也經常是隔五分鐘就吃飯的頻繁鏡頭。中國人好吃,餐餐都不馬虎,南方人的餐桌上必定有盆湯,北方人的餐桌上得是濃油赤醬的小炒。即使是普通人家餐桌上也得擺至少四五個盤子,且邊吃邊聊。從國際新聞侃到肉價菜價,從家庭重要決議聊到孩子的奶粉尿片,中國人的“餐桌會議”從來都是這樣熱辣新鮮,國産家庭倫理劇的各種狗血沖突、高潮疊起,常常要在餐桌上完成。

饑餓的靈魂在暗處

中國人最豐盛的一頓飯,就是大年三十除夕夜。春節,是一個農業文明的産物,在舊時,農閑了,才有大把的時間為過年作種種細緻的準備。遠行的遊子翻山越嶺,曆盡艱辛,踏上風雪、擁堵、黃牛票價的返鄉之路,心心念念的,常常是一桌團圓的宴席。對于中國人來說,春節在記憶中最深的,就是一張油膩的大桌子,才擦幹淨,又擺上一盤盤菜,杯盤狼藉,觥籌交錯。做飯的人,吃飯的人,都是那麼興沖沖的,幾乎是不正常的興奮與盎然,像是努着勁兒地對生活的一種示威和負氣:要齊心戮力把日子過得好,過得幸福,過得體面。大年三十晚上永遠是最熱鬧的,是豐足的,這年過得這麼熱鬧、這麼豐足,不像是過給自己的,像是過給生活看的。

想起2009年有一個流行梗,一名網友在魔獸世界貼吧發表的一個名為“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的文章,竟然獲得了八百多萬點選,三十多萬跟帖。還有不少網民借題發揮,衍生出各類二次創作、惡搞圖檔,各地都出現了此智語。“賈君鵬現象”入選《新周刊》“新世紀十年十事”。這樣簡單的一句話,何以這麼火?因為有人夜以繼日的刷帖,這是能夠看出來的。文章發在魔獸世界貼吧内,可能與魔獸世界有關。但是,還因為這句話是如此的具有當下性、即時性和現場感。吃飯是一件多麼必要的事情,有人叫你回家吃飯證明還有人管着你、照料着你。它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極具生活化的語言,它還蘊含着極大的感染力和故事性。它的朗朗上口,勾起了每個人極其普遍的童年記憶。不少網友均認為這是“中文網絡”的奇迹,這個句子能在網際網路無限複制和繁殖,在于這是一種植根于中國人心理原型的普遍情緒。

心理學家榮格提出“原型”(archetype)概念時說:“原型是人類原始經驗的集結,它們像命運一樣伴随着每一個人,其影響可以在我們最個人的生活中被感覺到”。國人吃飽吃好而且吃到要減肥,其實也就是這幾十年的光景而已,幾千年來相對物質極度匮乏的曆史和饑餓文化造成的骨子裡的東西,不是幾十年能清洗幹淨的。饑餓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村上春樹曾經在一篇短篇小說裡非常文藝的形容過。他把饑餓描繪成一幅畫:“乘一葉小舟,漂浮在湖面上。朝下一看,可以窺見水中火山的倒影。”我覺得他餓得不狠,是不是日本人食量就不大?饑餓本身沒有詩意,沒有尊嚴,饑餓類似于疼痛。在長久持續的饑餓中,胃液燒灼,胃壁摩擦,會感到真真切切的疼痛。節食之是以很難,是因為這是在與人最基本、最原始的欲望對抗。對抗的結果往往是焦慮,沮喪,崩潰和瘋狂,是深深的空洞、空虛與無力。

饑餓的靈魂在暗處

去看看根據劉震雲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改編、馮小剛執導的電影《1942》,就能領略到,打回到原始狀态的饑餓的“赤裸生命”,那種無可奈何的掙紮求生和最終的死亡。赤地千裡,流民拖兒帶女,在嚴酷的戰争中,在漫長而似乎永無盡頭的大逃荒中,他們不得不面臨着一種被棄置的絕望。最終這絕望來自饑餓的絕對性。這部電影把饑餓變成了一個最重要的主角,它吞噬一切,動搖人的基本的價值觀和倫理觀,把人變成無法名狀的生命。在觀影的過程中,我始終有一種惶恐,不敢看那些慘痛,但又不得不正視,因為1942年河南大饑荒是曆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事件。這些普通的中國人的命運和我們息息相關、血肉相連,他們其實是我們共同的先輩,他們的痛苦和我們無法脫離。這部電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史詩,卻是攪動我們靈魂的真實的生命的體驗。

中國人的世俗欲望之強盛,也許在于這種作為曆史積澱的饑餓感的揮之不去。饑餓已不僅是屬于肚腸的了,饑餓是一種生活狀态,是全身心的饑餓,對資源,對生活,對所有一切。一有風吹草動就囤菜囤糧甚至搶購食鹽的行為背後,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動因。别看有些人老成持重、雲淡風輕的,他們隻是害怕自己的欲望會被人洞悉,于是他們深深地隐藏自己的欲望,而一旦有了某個出口,就會不可遏制,其狂熱程度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這就是彈簧的原理。飽受災荒戰亂之苦的中國人從祖先那裡遺傳了饑餓恐懼、生存恐懼,這是他們生活中匮乏的部分,或者說心理上匮乏的部分,你無法說服一個饑餓的人放下手中的飯碗,或者不要吃着碗裡的占着鍋裡的。沒有辦法,這種恐懼太沉重了,拖着長長的曆史的暗影。即使在看似物質豐足的年代,國人依然在某種程度上缺乏安全感。

我們都要好好吃飯,好好活着。可是,人終究不是隻靠吃飯而活着,精神單薄的人注定生活平乏。你說,在大地上活這一輩子,光是完成了川流不息的一日三餐,我們怎麼證明,自己曾經活在這個世上?可以說,近幾十年的社會建設,已讓中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中國社會的這種整體的匮乏已經終結,然而,比饑餓的身體更為隐蔽的,萬千饑餓的靈魂,還躲在暗處,惶恐着,慌張着,不言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