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縣東巷105号

文∥靜文

青未了∥縣東巷105号

濟南市縣東巷105号,是上世紀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鞠思敏先生故居。

鞠思敏(1872年-1944年),被稱為“山東的蔡元培”。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有口皆碑,為創立發展山東師範教育和中學教育作出了巨大貢獻。

對鞠思敏先生仰慕已久,隻聽說先生的故居還在,是以下決心一定要去瞻仰一下。

先在網上做足了功課,了解鞠思敏故居大概的方位。疫情期間,坐車不友善;步行又實在太遠,騎自行車更友善細細的查找。

騎車到了那一個片區,在路上問了幾個人都說不知。又遇到了幾位拿着檔案夾的中年人,攔住他們問了一句。其中一位仔細的盯了我一眼,然後很熱情的告訴了我:再往南走,大約還有五六十米。

我感覺到了,那眼光是肯定的、還有一點點複雜的味道…。好像是:難得現在還有人來找他呀…。

南北走向的縣東巷,鞠思敏先生故居的大門坐西朝東,大門面對縣東巷大街。

…推開虛掩的兩扇漆黑的大門---空無一人,滿目荒涼…。

一條約十米長的窄窄的青石闆甬道,甬道盡頭正對是一面灰白色影壁牆,牆北側有一青磚砌成的拱門。進門幾步後北拐,豁然開朗處有一約四五十平米的院落,裡面因為建立了不少高低錯落簡陋的小房,使院子裡顯得擁擠且雜亂。

坐南朝北處,有一高大的青磚青瓦的正房。前廈出檐,屋檐前門廊有四根木柱。屋頂上很多瓦片已經破碎,能看得出來屋頂已經漏天了。房屋并沒有什麼華麗的裝飾,外觀也是民國時期的建築風格。

正房的雙扇門上挂着卷起的、落滿灰塵的的老式竹簾。窗戶上還隐約可見不知哪年貼的窗花的痕迹。

一張紅紙的警示格外醒目,标注“危房危險,請勿靠近,違者後果自負“的字樣。

踏上三層台階,趴在窗戶上往裡看了一下。昏暗的房子裡邊有一張八仙桌,一張木床,還有一個衣櫥。看樣子倒是老物件,隻是上面已經落滿了厚厚的灰塵。

院内還有一溜南屋。大概是三四間的樣子。南屋的外東牆就是那面影壁牆。

站在院子裡仔細端詳,屋檐上幾叢衰草,幹枯黃色的藤蔓由檐壁垂落而下,在風中瑟瑟飄拂。

現在已經是春光明媚的季節,但這院子裡的一切都是如此破舊不堪,衰敗蕭瑟的模樣,絲毫讓人感覺不到當下是春季。隻有窄窄的甬道邊有幾株野草努力的冒了出來,昭示着春天己經到來。

青未了∥縣東巷105号

鞠思敏先生1872年生于山東榮成,二十歲中秀才,二十一歲為廪生,三十九歲授舉人銜。

他一生追求真理,一九零六年加入同盟會。曾先後擔任山東省高等師範學校校長、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為濟南私立正誼中學創始校長、省立第一鄉村師範學校首任校長及正誼中學董事長。

一九一三年,鞠思敏與部分濟南教育界人士發起創辦正誼中學。校名取自《漢書 董仲舒傳》,“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意為做事應為匡扶正義,而不是為了個人利益。

正誼中學創辦之初,僅有兩間教室,辦學條件很是簡陋。開辦經費由創辦人捐助,以學費收入支付日常費用。鞠思敏先生雖然被推任為校長,但卻沒有分文報酬,不僅如此,他還從在“高等師範學堂”所得的薪金中,拿出大半捐助給學校。正誼中學的教師是從其他學校和社會上延聘的,同樣是義務執教,沒有任何報酬。

先生一生桃李天下:國學大師季羨林;曾任外交部副部長的王幼平;著名曆史學家孫思白;山東省文聯主席王統照等著名人士皆是鞠思敏先生的學生。

先生一世清貧,辦了一生的教育,一直是租房居住。這個小院的三間屋子。是先生晚年時由他的學生們,捐資修建送給恩師作為養老之所。

1944年8月7日鞠思敏先生仙逝于此居所。

2015年6月23日,鞠思敏故居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機關。

……

隻是鞠思敏先生故居現已破敗如此。

真真令人扼腕歎息。

青未了∥縣東巷105号
青未了∥縣東巷105号
青未了∥縣東巷105号
青未了∥縣東巷105号
青未了∥縣東巷105号
青未了∥縣東巷105号
青未了∥縣東巷105号

壹點号 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