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藝雙馨風采錄|為了冬奧會“大雪花”,他帶團隊奮力向前

在8日舉行的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榮獲“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突出貢獻集體”稱号。

由96朵“小雪花”組成的“大雪花”,在“銀絲帶”圍繞下翩然旋轉……北京冬奧會期間,三大賽區場外的火炬台,以其靈動飄逸的造型受到世界關注。這一藝術與科技巧妙融合的火炬台,正是由清華美院黨委書記、教授馬賽帶領的師生團隊所設計。

多年來,馬賽以藝術設計服務系列國家重大活動,不僅參與國慶60周年天安門廣場彩車設計,主持完成國慶70周年“紅飄帶”大型景觀雕塑及11輛主題彩車的設計工作,還參與北京奧運會、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設計。

國家重大活動的設計任務,往往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馬賽總能帶領團隊,攻堅克難、開拓創新,将一張張設計草圖化為大型活動現場令人注目的景觀。

在他看來,服務國家、讴歌時代、為國造型,是藝術設計師的崇高使命,也是美院人血液中的紅色基因。清華美院的前身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其建院宗旨就是培育藝術設計人才,為國家發展及民生服務,這一傳統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德藝雙馨風采錄|為了冬奧會“大雪花”,他帶團隊奮力向前

圖為馬賽系列設計作品

一副黑框眼鏡,衣着樸素,待人謙和。在學生眼裡,馬老師很儒雅,藝術上追求完美,常說“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就怕沒有盡到最大努力”。

2020年11月,馬賽接到冬奧會開閉幕式團隊的設計邀請。他立即組織學院師生成立設計團隊。他們被告知,主火炬核心元素是直徑10米的圓形薄片,希望能賦予核心圖形更多藝術美感并實作精妙複雜的運動。

如何讓這麼大面積的圓形薄片在空中轉動,有藝術美感,還能應對嚴寒、強風等不利氣候條件,保證支撐強度和穩定性?這不僅僅是藝術造型,還涉及工程問題,設計難度大大增加。

馬賽帶着團隊拿橡皮泥、CD光牒、編織帶等先做試驗,将圓形薄片化為“大雪花”造型,一遍遍推敲示範。一個多月内,團隊打造了9套不同方案,每套都需制作動畫貼切表達塑造形态。

德藝雙馨風采錄|為了冬奧會“大雪花”,他帶團隊奮力向前

圖為馬賽帶領團隊用CD光牒和編織帶模拟火炬台造型結構

設計團隊成員、清華美院博士生任續超記得,從主火炬到“銀絲帶”,馬賽對每幅畫面都思考很久,從不同角度反複揣摩,讓大家不斷打磨、不斷調整、不斷返工,直至疊代到最佳狀态,“經常淩晨兩三點我們下班了,他辦公室的燈還亮着”。

為了能讓“大雪花”穩定持續旋轉,馬賽又邀請清華機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教授通力合作,綜合考慮風載、雪壓、重量、材料等因素,模拟測算不同風力下火炬台的受力情況,再對相關點位進行加強。

德藝雙馨風采錄|為了冬奧會“大雪花”,他帶團隊奮力向前

圖為北京冬奧會火炬台設計圖

因兼顧美感和可實施性,馬賽團隊送出的方案從衆多設計方案中脫穎而出。施工過程中,他又奔波三個賽區,對設計成品反複調整優化。“施工中很多小細節都要經過反複溝通,馬老師都親力親為,在施工精度上不允許有一絲瑕疵,僅燈光就與施工方溝通了兩個月。”任續超說。

“藝術設計需要美感,但必須要能實施落地,否則就隻是一張好看的圖。”馬賽認為,如何讓科技與藝術更好結合,實作創意,是今後的方向。

作為一名教師,馬賽總鼓勵學生要迎難而上,在“真刀真槍”的藝術實踐中增長才幹,實作自我價值。他帶着學生做項目,一起熬夜加班、磨方案。他說,經過重大項目的洗禮,不但提升了學生設計能力,還培養了愛國情懷、錘煉了意志。

“我常跟學生說,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接力棒現在在我們手上,我們義不容辭,必須奮力往前跑,要展現我們這代人的能力和價值。要做國家項目,就要全力做出好的結果。”馬賽說。

他希望,學生有綜合表達的能力,能更多思考國家所需。

德藝雙馨風采錄|為了冬奧會“大雪花”,他帶團隊奮力向前

圖為國家體育場火炬台

“他是榜樣,感染着你、引導着你一直往前走。”任續超說,老師身上有着清華“行勝于言”的傳統,“啥事不要說得天花亂墜,先做出來”。

現在,馬賽除授課外,還負責北京冬奧會首鋼賽區數字化生态創意設計研究與示範項目,希望通過虛拟互動技術讓更多人體驗冰雪運動。

最近,馬賽被授予“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号。“我非常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為我們提供了創作和表達的廣闊舞台,使我們能更自信、從容地講述當代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時代風采。”他說。

德藝雙馨風采錄|為了冬奧會“大雪花”,他帶團隊奮力向前

記者:魏夢佳

編輯:賈真、栾若卉

圖檔視訊均由清華美院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