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名窟造像聚會“盛世修典”——四月,布袋彌勒“飛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見習記者 劉玉涵

4月6日來浙江美術館看展的觀衆們很驚喜,天光長廳的中心位置多了一座巨大的佛龛,讓本就足夠驚豔的複制窟展區錦上添花。

杭州西湖飛來峰冷泉溪南岸布袋彌勒及十八羅漢像

這是布袋彌勒及十八羅漢像的等比例數字化3D列印複制龛,原造像位于杭州西湖飛來峰冷泉溪南岸。4月5日晚到6日淩晨,這座複制龛從深圳連夜“飛”到浙美。“真的是‘飛來’峰。”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浙江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副院長李志榮打趣說。

“盛世修典——‘中國曆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正在展出,看過展覽的觀衆一定會對第六展廳和陽光長廊的複制窟印象深刻。此前,中國四大名窟——敦煌、雲岡、龍門、大足以及四川安嶽石窟和杭州西湖石窟中的若幹典型已經彙聚在浙江美術館,全球領先的3D複原技術帶給人身臨其境般的震撼。

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布袋彌勒在佛龛中笑口大開,像是很高興參與這場難得的“聚會”。

笑眯眯的布袋彌勒佛龛

“就算是去靈隐,這座佛龛也攔起來了,看不了這麼近的。”逛展行家孫老師終于盼到了飛來峰的布袋彌勒。

我們之是以能近距離地觀賞,還要從3個月前說起。

今年1月,靈隐飛來峰上的這處标志性佛龛迎來了一群特殊的觀衆,他們就是李志榮所在的浙江大學文化遺産數字化團隊。從1月13日到24日,團隊成員在這裡進行了為期12天的3D掃描采集工作。

3D掃描效果圖

在那之後,資料處理、3D列印、組裝、上色妝銮……制作過程還遇到了不少困難。

“飛來峰68龛形态比較特殊,它是一個半圓形佛龛,下面深,上面淺,這給整個佛龛的分塊、結構設計和制作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美科圖像(深圳)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陳少康負責展覽中石窟造像相關的執行工作,“因為從資料采集、處理,到後期的3D列印加工、結構設計制作、質感處理、色彩紋理還原等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并不是加人就能加快進度的,單純結構設計就耗時半個月。”

直到4月6日淩晨3點左右,勞工們才終于把複制龛搭建完工。

不到3個月的時間,這座高3.5米、寬6米、深4.87米的造像就和觀衆見面了。雖然造像到場比開館時間晚,但是團隊在很短的時間裡完成了一個大規模的文物再造。

複制龛搭建現場

為什麼這座造像會被選中參展,并且要連夜搭建?

布袋彌勒和十八羅漢腳下、複制龛邊上的展牌上這麼介紹:利用自然岩勢,圓雕布袋彌勒及拱衛的十八羅漢群像,形象傳神,結構完整,為江南宋代造像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布袋彌勒形象還是宋元時期江南地區所特有的。

浙江省博物館曆史文物部主任黎毓馨對于浙江的石窟寺非常熟悉,他講道,布袋彌勒是印度彌勒在浙江的本土化産物。“他的原型是在我們甯波奉化,吳越國時期雪窦寺的一個僧人,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和彌勒佛結合,産生了這樣一個形象,在吳越國納土歸宋以後,布袋彌勒才逐漸走向全國。”

杭州的“首次”

走在陽光長廊裡,你還能看到另外兩座來自杭州的石窟造像複制窟:吳越時期的杭州西湖煙霞洞吳越觀音像,楊柳、白衣兩觀音立像頭戴高寶冠,面相靜雅、甯靜親和;北宋時期的西湖飛來峰青林洞盧舍那佛會,17身造像形象生動。

杭州西湖煙霞洞吳越觀音像

這兩座展示造像的選擇也都很有講究。

煙霞洞吳越觀音像是吳越時期對北宋文化巨大貢獻的一個反映。“吳越國在那時保全了很多的文化,特别是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浙江貢獻。”李志榮舉了幾個例子:北宋編纂《大宋高僧傳》的佛教史學家贊甯就是吳越國時期在杭州的出家人,北宋建造開寶寺塔的喻浩是吳越時期的木匠……

而青林洞盧舍那佛會一組則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當時文化交流的風貌。杭州作為發達的地方城市,白居易、蘇轼都在這裡活動過。他們既是著名的大居士,也是國家政治的重要人物,更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這些人和佛教文化之間有着非常多的交流。

杭州西湖飛來峰青林洞盧舍那佛會

關于西湖飛來峰冷泉溪南岸布袋彌勒及十八羅漢像的年代,學界考證不一,一說是南宋,一說為元。但無論是哪一時期,這一造像的到來都補足了展廳裡杭州石窟藝術由吳越國到宋元的發展脈絡。

這些杭州石窟複制窟和敦煌、雲岡、龍門、大足等中國四大名窟一起,組成“無界之境”展區的一部分。

李志榮講到,這次展覽也是杭州西湖的石窟第一次放在中國石窟的脈絡裡呈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黎毓馨為此總結了幾點:“浙江最早有新昌大佛,這在全國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北方石窟消退、不開之後,吳越興起,延續了北方造像中斷的時期。”他還指出,吳越的造像地方性特别重要,很多的藝術風格、信仰内容延續到後期成為了全國的流行。

而我們當下對浙江石窟的研究還不夠。

一直以來,中國石窟寺的重心是在北方,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也主要是重視川渝地區。“現在,我們要站在杭州的曆史、吳越國的曆史、兩宋的曆史角度,重新認知浙江地區的石窟。”

大地遺産的盤活

不知道你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盛世修典”是繪畫大系展覽,為什麼會展出石窟呢?

李志榮告訴我,石窟以雕、塑、繪形式存在,和中國繪畫史之間有着非常密切的關系。

敦煌莫高窟第45窟壁畫

像敦煌的壁畫、雲岡的雕刻,這些在古代是繪塑同源的。而建造石窟這一實踐行為,在客觀上使用了當時所有的美術手段,完成的過程必然會對後來成為獨立門類的繪畫産生深遠的影響,這些在浙美的展廳裡,在那些造像和壁畫上,以及人物畫、山水畫裡都有深刻的反映。

比如,“無界之境”展廳的敦煌黑水城繪畫部分,比照了黑水城繪畫與後代繪畫作品,突出了石窟與繪畫之間的映射關系。

更重要的是,繪畫大系的收集工作和複制窟的工作,異曲同工。

“盛世修典”展覽現場

繪畫大系是17年來全世界數字資源彙編的成果,複制窟則是20年中國文物數字化保護的成果;前者是博物館繪畫藏品的集聚,後者則是将大地上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産以數字形态集中在一起。

在浙江美術館,我們見證的是文獻的盤活和大地遺産的盤活。

正是依靠數字化的技術,觀衆得以看到曆代繪畫大系資源之間的交融,得以看到整個石窟體系“飛來”,在同一個展廳中互相凝望。

雲岡石窟第6窟南壁“文殊問疾”屋形龛(局部)

希望這次展覽可以讓大家看到,目前的文物數字化已經達到了原真複制的程度,3D列印這一真材制造技術已經在文物領域有效應用,而且數字化對文物的保護、調查和研究可以極為高效。

“數字化能帶來文化資源之間真正的無界交融。同時期的文化資源原本是共享在同一時空,卻由于各種各樣原因被割裂開來,彙融的前提正是數字化。”

眼前,是布袋彌勒及十八羅漢像複制龛,李志榮輕輕歎了一句:“仿佛是站在冷溪岸邊。”

這是浙江大學文化遺産數字化團隊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國文化遺産數字化工作的小小縮影。

展覽資訊

“盛世修典——‘中國曆代繪畫大系’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

展覽時間:2022年3月10日-2022年4月20日

展覽地點:浙江美術館1/4/5/6/7/8/9/10/11/12号廳及天光長廳、藏品陳列展廳

(周一閉館,請提前了解場館防疫政策)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