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賣糖精,《喜歡你我也是》第三季讓害怕愛的人變勇敢

“以往的節目中,談戀愛可能很少去講過去的事。”張紹剛一語點出這一季“喚醒”的意義所在,“我們會和所有的嘉賓們一起來回憶他們的過去。回憶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出什麼結論,目的是你需要正視自己過去在感情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因為梳理好了過去,才能對未來有一個更好的期待和描述。”

4月6日起,《喜歡你我也是》第三季在愛奇藝獨家播出。蔣敦豪、秦霄賢、應采兒、周潔瓊、張紹剛組成“喚醒家族”,不僅觀察七位高顔值單身素人男女帶着自身疑惑開啟的探尋之旅,也在他們的故事中讓更多情感議題得以讨論,與更廣闊的單身青年群體實作良性互動。

戀愛現實的“喚醒”之旅

洞察問題要冷熱兼具

“愛情中非黑即白,是不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我隻是需要愛情,還是需要婚姻”“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還仍然具有主動去愛的能力”“工作壓力大,很久很久沒有愛情了”“到我們這個年齡,适合比心動更重要”……

在《喜歡你我也是》第三季先導片中,每位嘉賓帶着自己困惑來的同時,也讓“黑鳳梨恐懼症”這個流行詞被置于嚴肅的讨論空間。“黑鳳梨”是粵語“喜歡你”的諧音,沒談過戀愛的因為不知道怎麼談而害怕談戀愛,談過戀愛的因為受過傷而害怕談戀愛。從不知道怎麼破圈害怕,到害怕相戀,再到害怕相伴,“想要愛,卻不敢愛”成為當代年輕人的社交現狀。

《2021當代青年婚戀狀态研究報告》資料顯示,在處于适婚年齡(20~40歲)的人群中,有55.5%的人目前為單身狀态。在一個渴求效率的時代,年輕人的戀愛“程式”也已經按規則重新編寫。《喜歡你我也是》第三季的落腳點便是洞察當下年輕人面對情感生活的真實心理,呈現每一個你我周圍鮮活的“身邊人”。

首期節目中,每位嘉賓都能大方談起自己感情态度和過往經曆,不管是美好回憶的消逝,還是長久單身後的迷茫,或是無法接受的類型等,都在節目中以一種輕松的方式緩緩展開。不避重就輕,也不刻意隐藏,這些故事或細節都傳遞出現實力量,讓觀衆也能夠更加有勇氣地喚醒自己那些無意識的“過去”。

節目模式的設計圍繞“喚醒”展開,包括“戀愛碎片”等,提倡要坦然地面對過去、正視自己,才能更好地迎接未來;餐單、歌單、賬單等先于見面出現,讓男女嘉賓的印象能夠漸次鋪開;通過“國王遊戲”環節互相拆禮物,也讓大家發現彼此共振的頻率,為更自然地展開戀愛埋下伏筆……這些設計的根本緣由不是要去區隔開不同的人,而是如張紹剛所說,“在愛裡面沒有正确答案,是誰的問題都不重要,關鍵是那個人有沒有可能喚醒你,大家一起克服問題。”

能夠看到,《喜歡你我也是》第三季恰到好處地将當下的“熱話題”進行“冷思考”,剖析其社會心理症候,在複雜現實中去僞存真,不僅找到了真問題,更給出了有意義的“好思路”,并在觀衆的互動回報中生成了自身的獨特價值。即使面對“黑鳳梨恐懼症”,王照宇分析的三個過程也直擊問題産生的根源,步步拆解,為打破戀愛障礙提供具體步驟。

血肉豐滿的戀愛群像

照見的是大衆的困惑與期待

蔣林伶與李俊良的單獨約會中,女生問道:“是以你是喜歡幽默的女孩子”,男生思索片刻後并未正面回答問題——這個場景直接激起了觀察室内嘉賓們的“辯論”,當秦霄賢認為初見面時“側向45度”的交流是可以了解時,周潔瓊卻表示“就是喜歡這種直給的,直接說喜歡或者不喜歡不就行了嘛”。

戀愛群像裡的人物,往往都有着差異化的功能定位和性格色彩,不同取向的觀衆均能從中找到偏愛的一款。

這些人物之間的互動也充滿看點,不同性格的人碰撞在一起,不管是CU(郭熙彧)的直接,在與女生初識的過程中直接坦言“我選了另一個”;還是蔣林伶幽默地在語音自我介紹裡講了個冷笑話,“雖然我們現在還不是很熟,但是等天氣熱了,一會我們就熟起來了”;或是李俊良在自己的自畫像中留下空白,想要“留更多可能性去一起探索”;甚至像馮雨、王蓓一樣可能開始的話并不多……開朗或者害羞,都在激發新的戀愛想象。

更關鍵的地方在于,《喜歡你我也是》第三季創造一種契機讓我們明白處理情感關系的諸多智慧,每個人、每個群體都有機會從中得到相應的投射與回報。王照宇也總結道,“社交能力強并不是指我們跟誰都可以自來熟,而是讓大家感到舒适,讓大家在一個談話的氛圍當中更有安全感。”

當戀愛本身不再成為關注重點,而戀愛中的人,以及面對戀愛迥然不同的方式,都成為當代年輕人照見自己态度和品味的一面鏡子。他們帶着自己的困惑與期待,包括年齡大是否成為助力、太理性是否有錯等問題走進節目;也同時讓有溫度、敢去愛、有思考的年輕人戀愛模樣走進大衆視野,呈現血肉豐滿的戀愛群像,喚醒更多人勇敢去愛。

“來小屋最期待的事情是什麼?”當王蓓問出這個問題時,郭熙彧立馬直起了身子,“第一天。其實之後大家會越來越熟,第一天的狀态是一個比較好奇和新奇的狀态。”嘉賓們更加積極的投入狀态,正在産生連接配接的新力量。

戀愛群像延伸出去的,其實更是中國都市青年的多元生活樣本。從個人生活到社會成長,《喜歡你我也是》第三季并不是為了獵奇或者進行一場封閉的戀愛實驗,而是把視野放在更廣闊的社交話題當中,并在這個過程中讓人與社會交流。正是這種樣本多樣性,對于更多的觀衆,特别是想愛但又不敢愛的都市青年們具有引領作用。

戀綜創作突圍路徑

是讓人更加勇敢地成為自己

2022年的綜藝市場,伴随着戀綜的播出迎來一波又一波熱潮。但經過幾年的發展,這個類型也開始向更多細分垂直的方向進行延展。除了觀察單身年輕男女的交友過程與态度外,也延展至年齡“30+”以上的單身人群、離異人群、從未談過戀愛者等更多細分人群。

雖然國内戀綜的創作模式和表達視角都形成了一定套路,但方向一定是越來越窄嗎?

《喜歡你我也是》第三季把這個類型拉入到一個更廣闊的視野當中,我們發現“喜歡你”和“我也是”隻是一個重要線索,這個過程中對不敢去愛的人們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個人追求、情感了解的呈現,才是這檔節目潛在的“言外之意”。

不僅關注戀愛,更倡導成為一個更自信、更具有溝通能力的人。正如觀察室嘉賓所建議的那樣,“在将來和朋友相處,進入到新的環境中時,也可以大膽、自信、松弛,幽默地去表達自己”“有時候自信不一定是主動,而是以平靜的心态來和所有人交往”。

《喜歡你我也是》第三季不僅呈現不同年輕人重新投身到敢于去愛的過程,也通過積極的社交狀态、或是多元的生活方式,倡導人們更勇敢的面對戀愛這件事。

從這檔節目三季以來的創新說開去,我們亦能明确感覺如今的戀綜市場早已不再僅僅停留在“甜”度的簡單疊加,而理應通過更為豐滿、獨特的人物關系和叙事脈絡來透視和反觀當下年輕群體的情感狀态。讓戀綜類型的創作格局躍升到更廣闊的價值空間,也賦予情感化的講述更厚重的現實關切。面對這一組具有張力的沖突關系,《喜歡你我也是》第三季給予了一種相對的平衡,因而也為市場交出了一份穩健又有新意的答卷。

從平台角度看,《喜歡你我也是》第三季的背後是愛奇藝長期以來對社會痛點的關注,當代青年既享受單身自在的生活,又渴望能有所陪伴的心理需求——這種洞察的路徑也為戀綜的突圍予以啟示。雖然節目描繪的群像不能做到盡善盡美,但勇敢的旋律相通,聚焦到真實生活,觀察本身的意義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

某一種類型的綜藝節目紮堆出現并不可怕,專業化、差異化和精品化的創作自然會帶我們找到出路。《喜歡你我也是》第三季開啟的全新局面,或許隻是一個起點;而圍繞“喚醒”與“勇敢”的富于想象力的嘗試,也正在路上,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