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私藏的6部王炸紀錄片,從BBC到國産科普,中國小生必看

作者 | 茱莉

紀錄片的好處,毋庸多言。

尤其疫情當下,

紀錄片或許多少能緩解隔離中的匮乏感。

今天,小編推薦給大家6部自己私藏的寶藏紀錄片,

從自然到科學,

從曆史到人文,

應有盡有,

非常适合父母帶着孩子一起觀看。

話不多說,上幹貨!

所有片子的收看方式,見文章末尾~!

01

《綠色星球》

共6集,每集50分鐘

B站評分9.9分!

适合年齡4歲+

BBC最新出品,一經播出便口碑炸裂。

随手截圖,都是電影大片的質感!

總制片邁克·岡頓說:

“我們對植物知之甚少,因為在我們看來,

植物是靜止的,它們似乎什麼也不做。”

其實都錯了。

我們以為植物是待宰羔羊,

其實它們每天都在拼命。

我們以為植物歲月靜好,

其實它們時刻處在刀光劍影中。

這是湍急的河流中,用力生存的紅河苔。

美得人心都要碎了。

這是一步步擴張勢力範圍的亞馬遜王蓮,

看似平靜的湖面,卻是金戈鐵馬的戰場。

這是沙漠中的巨人柱,

為了儲水,拼命展開自己身體的褶皺。

這是沙地馬鞭草。

無垠的荒漠中,可能10年才下一次雨。

但隻要有一次雨,

這種草就能在幾周内生長、開花、并結出種子。

種子墜入沙土,悉心等待下一次降水的到來。

一個隐秘的植物世界,如此生動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人們發現,原來植物也會思考,有計劃。

原來植物和動物一樣有攻擊性、競争性,

并跟人類生活息息相關。

幽靜的湖水裡,

植物們正在進行光合作用。

湖底的植物,正在大量生成氣泡,

那就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氧氣。

冬天,霜凍來臨,

植物的根莖斷裂、凋零。

但來年春天,

嫩芽會再次破土。

每一朵花,都在努力綻放,

給這個世界帶來無限生機和希望。

真正神仙級的紀錄片!

非常适合孩子們在這個春天觀看。

02

《我們的星球》

共8集,每集50分鐘

豆瓣評分9.8分!

仍然是BBC團隊打造,

仍舊是我們熟悉的老爺子大衛·愛登堡主持。

很多人對它的評價甚至高過《地球動脈》。

看一組動圖感受下視覺沖擊力——

這是“網紅”火烈鳥。

這是斑馬在漫步。

這是藍鲸母子依偎嬉戲。

這是海魚群流瀉而過。

不止畫面本身壯闊,

很多細節更是令人驚歎。

下圖中,

座頭鲸正在用氣泡阻擋磷蝦的去路,

磷蝦們無處可逃,隻好束手就擒。

企鵝為了給小寶寶們找點兒吃的,

要穿過無數虎視眈眈的捕獵者,

九死一生。

漫長的自然進化中,

動物們發展出超越人類想象的智慧和勇氣。

萬物有靈且美。

然而,這些自然之美,

正在一點點消失。

極地冰川,

快速消融。

因為海冰變少,

海象們不得不密密麻麻擠在一起。

為了另尋空間,一些海象被迫爬上峭壁。

但墜崖事件經常發生,

海灘變墳場,觸目驚心。

好在,片子同時也給了我們方向和希望。

紀錄片尾聲,攝制組進入了切爾諾貝利。

自從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爆炸,

整座城市變成一座鬼城。

然而,當沒了人為的破壞與侵擾後,

大自然卻悄悄在複蘇。

10年後,新苗發芽。

20年後,野生動物數量恢複到正常水準。

如今的切爾諾貝利,一派勃勃生機,

這樣的一幕,不能不讓人深思。

回到這部片子的名字:《我們的星球》。

“我們”是誰?

是你,是我,是這地球上的每一個生命體。

看完片子,

一定記得告訴孩子,

這是我們共同的星球。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就像片中提到的:

“我們在未來20年的所作所為,

将決定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來”。

03

《造物小百科》

豆瓣評分9.3分!

全25季,每季13集

這是探索頻道的經典科普紀錄片!

不管是用來漲知識,

還是用來磨耳朵、練習英語聽力,

都是極好的!

片子會帶領孩子們來到事物的背後,

親眼目睹數千種産品的生産過程。

從孩子們日常生活經常接觸到的食物、日用品,

到高端技術如計算機,汽車,飛機等,

幾乎無所不包——

面包的生産過程

冰淇淋的生産過程

牙刷的生産過程

牛仔褲的生産過程

鉛筆的生産過程

當然,片子中,也不乏宏大的生産場面。

譬如,飛機怎麼制造的:

公共汽車又是怎麼造出來的:

順滑的流水線,精确的裝配,

以及鬼斧神工的技術,無不讓人贊歎。

通過解析生活物品背後的工作原理,

讓孩子們了解這些産品的來龍去脈。

就算是外行看熱鬧,

也會很容易激發好奇心!

04

《流言終結者》

豆瓣評分9.4分!

全16季

适合年齡8歲+

同樣是探索頻道的一檔王牌節目!

為了尋找真相,

節目組幾乎每集都要炸掉一輛車,

時不時要毀掉一條船,甚至一架飛機……

這種高成本的錄制方式,

在其它任何電視、電影中都難得一見。

不過,他們不是為了破壞而破壞,

這都是工作需要。

每期主題都非常有趣,

同時科學知識滿滿!

譬如,海盜為什麼要蒙住一隻眼睛,真的是因為“瞎”嗎?

主持人們親身測試。

廁所哪個地方細菌最多?

到底是用幹手機烘幹,還是用紙巾擦手更幹淨?

節目組非常嚴謹地取樣求證。

車子掉進水裡,到底要如何自救?

主持人直接随着車,沉入水中……

一張紙最多隻能折7次?

節目組直接用一張超超超大的紙現場示範。

最牛的一次,

是粉碎“阿波羅号登月是騙局”的謠言。

節目組直接跑到航天中心的真空實驗室,

還原登月現場。

最終驗證:流言為假,登月是真!

這種“科學”+“娛樂”的風格非常受歡迎。

無數觀衆甚至政府和軍方,

都願意随時為節目提供支援。

一位豆瓣網友說得好:

“看到那麼一群人,

用科學實驗去剛一個個流言,

真的非常硬核,也非常勵志,

強烈推薦!”

05

《如果國寶會說話》

3季共100集

每集5分鐘

實屬央視出品的現象級紀錄片。

此生必看系列!

我們的印象裡,

文物向來古老且嚴肅。

這部紀錄片卻徹底颠覆了認知。

萌。

是真萌。

譬如,博物館閉館後,

濃眉大眼的泥塑俑開始自報家門:

某叫郭文智……

緊接着畫風一變,

自稱“高昌百事通”,

并且放言:和高昌有關的事,拿出來都能上熱搜。

還會有“唐代仕女俑”來跟你聊時尚:

包括,朱雀大街(長安主幹道)當季最流行什麼唇色?

最流行什麼發飾和發型?

活脫脫一美妝部落客。

很快,旁白話鋒一轉,

告訴我們:

重要的不是你可以選擇什麼樣的裝扮,

重要的是,在唐代你擁有如此多的選擇。

一個小小切入點,

就道出了唐代“有容乃大”的文化氣派!

片中還時不時會有些小動畫,寓教于樂。

譬如,講甲骨文時,清晰地示範給我們看:

早上,丈夫起床,用發簪束發,

象征他擔起了家庭責任,是以有了“夫”字。

妻子在家準備晚餐,

用來煮飯的炊具,圓肚子,且有足有耳,

是以有了“鼎”字。

抛開視覺效果和滿滿的曆史學知識,

紀錄片的解說詞其實都美到窒息:

“六千年,仿佛刹那間,

村落成了國,

符号成了詩,

呼喚成了歌。”

“有時候,我們對着光源去看玉,

就像五千年的先民一樣,

看他的清澈和透明,

看它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躍起。”

“此刻,我們寫的橫豎撇捺,

曾經一筆一劃地刻在骨頭上。

因為刻骨,是以銘心。”

這樣的文字太有魅力了。

孩子浸潤在這樣的視聽盛宴中,

還怕寫作文難麼?

06

《我在故宮修文物》

共3集,豆瓣評分9.3分!

非常棒的人文紀錄片,

充分告訴我們到底何為匠人精神。

小編一口氣看完三集,

時時有淚目的沖動,

印象裡,故宮就是莊嚴肅穆的。

但是我們卻在紀錄片裡看到:

老師傅們雲淡風輕地說一句:

“走,去慈甯宮。”

說得跟去别人家串門一樣。

修複師們會在故宮的偏院種樹,種菜,采果子吃,

閑時還會去喂貓。

不是一般的貓,

都是古代禦貓的後代們。

這樣有趣的細節,

跟故宮本身的厚重感,

形成了微妙的反差。

片子裡最受歡迎的,

是鐘表組的王津師傅。

有一回,王師傅去參加展覽。

一位台灣收藏家,

興奮地介紹一塊刻有“伊麗莎白”字樣的金表。

王師傅淡淡地笑,

體會不到、也無意追求收藏家的興奮點。

在收藏家眼中,“伊麗莎白”意味着夠貴重;

但“值不值錢”,在王津眼裡卻是最不重要的事。

木工組屈峰老師的一段話說得非常好:

“很多人都一般認為,

文物修複工作者是因為把這個文物修好了,

是以他有價值,

其實不見得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方面。

他在修這個文物的過程中,

他跟它的交流,他對它的體悟,

他已經把自己也融入到裡頭。

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幹什麼,

要文物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讓它傳播文化,對吧?”

這些身懷絕技的修複師們,

明明過手着無價的國寶,

卻樸素、淡然極了。

他們遠離外頭的各種快節奏和紛擾,

每天,都耐心地沉浸在一份起色不大的工作裡。

偏偏這樣的人生,

走得好踏實,

好講究,

又好生令人豔羨。

答應我,

一定要和孩子看看這部片子。

對孩子以後走上工作崗位,

也有非常積極正面的影響。

别忘了告訴孩子:

人這輩子呀,

真能做好一件事,

也是功德圓滿的。

—— End ——

作者:茱莉,凱叔講故事資深主筆。部分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