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在村裡發抗疫禮包,專門給外地租戶備足了分量

作者:上觀新聞

講述人:馮杉 上海闵行區選調生,在浦江鎮革新村挂職鍛煉

按照區裡對選調生的安排,我從今年1月起,要在革新村挂職鍛煉2年。到了村裡工作就是本地人,抗擊疫情,需要每個人齊心協力。3月12日,我們村裡開始本輪疫情發生後的第一輪核酸篩查。村裡的生産隊長都來幫忙,村委會還招募了一些志願者,在一起工作了幾天,我一下子多出好多熟人。從那天起,我們就沒有休息日了,我也算不出是星期幾,隻記得具體日期,當天要不要做核酸。組織做核酸本身不辛苦,但有的村民會被網上謠言影響。一次我們按照要求做20人一管的核酸混檢,有位村民舉着手機對着我們拍視訊,說要求一人一管,為什麼還是多人混檢。我們耐心向他解釋過,他也就了解了。

我在村裡發抗疫禮包,專門給外地租戶備足了分量

馮杉在封控小區外做志願者,整理快遞。

4月4日,村裡全員核酸那天。我4點30分起床,到了村裡發現書記和村主任早已做好了準備工作,他們這段時間經常熬到半夜。等到了起床時間,我們村主任嗓門特别大,每家每戶走過去,扯着嗓子喊,“别睡覺啦,起來做核酸。”後來他撐不住了,才用喇叭錄了一段。這幾次做核酸,村民們配合度很高,有的爺爺奶奶搬着小闆凳出來,間隔兩米,邊排隊邊曬太陽。但其實對于村裡幹部來說,每次等結果的時候都很煎熬,心理上有壓力,希望每個村民健康平安。

為了給村民們充足的物資保障,村裡也頗下功夫。網上有些言論,說有地方發物資的時候隻給本地房東,不給外地租戶,我看到後真是覺得委屈。以我們村為例,村民住的房子都是獨棟小樓,有空出的房間就租出去。如果發物資的時候不注意,按照一戶一份的标準發放,可能會被誤解為隻給房東。為了避免這樣的誤會,我們拜托各位生産隊隊長重新走訪各戶,重新統計實際居住的人數,按照人頭發放。即便如此,還是有租戶到村委會反映,為什麼他沒有拿到物資,其實隻是按順序還沒發到他所在的區域。他回去後多等了1天,禮包就拿到手了。他又跑到村委會,專門表示感謝。

我在村裡發抗疫禮包,專門給外地租戶備足了分量

馮杉乘坐村裡的垃圾車幫村民外出配藥。

村裡有一些自留地,村民自己種的菜供大家吃了好一陣子。村裡還有蔬菜基地,因為疫情管控等原因,銷售到市區有困難。他們摘下來,直接在田間地頭賣給本村人,卷心菜、韭菜、香菜、大白菜、豌豆苗,各式各樣的都有,既省了運輸成本,價格便宜,還保障了村民的生活物資供應。村裡還有一些統一采購的管道,若村民有需要,上報給生産隊長,我們再跟供應商對接,也能買到價格實惠的套餐。

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也改變了我。我想起,今年1月,到村裡報道那天,村委班子在村口迎接我,指着最大的一塊電子屏,叫我快看。“歡迎馮杉同志加入革新大家庭”,上面的字把我吓了一跳。我特别感動,真是有種回到家的感覺。不過,我很快感受到了基層工作要過的第一個難關,就是語言障礙。我是成都人,不太聽得懂上海話,但這邊大都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村委會同僚、村民之間全都講上海話。有時候為了照顧我,他們得專門切換成國語。之前,村裡認識我的人不多,我也不想讓村民知道我是外來的,或者隻是挂職的,我想讓自己更接地氣。我自己買了一本上海話的書,村主任看到,說看書用處不大,革新村當地方言跟上海市區話有差異。辦公室姐姐送了我一本《滬諺》,能學到更多本地話。但即便看再多書,收獲也比不上跟村民實際打幾次交道。我慢慢知道了很多人的名字,知道了他們是什麼樣的人。有個老爺爺,很熱心村裡事務,發菜的時候主動幫忙;還有小鐘阿姨,做核酸的時候幫我一起協助醫生,哪家需要配藥了也是她幫我核對藥方;還有一次,因為我的工作失誤,訂購的菜多出一份,為了安慰我,大家争着要把那份菜買下來。

我在村裡發抗疫禮包,專門給外地租戶備足了分量

馮杉(左)挨家挨戶上門教村民進行抗原檢測。

以前,我走在村裡,覺得自己是一個外來者;這段時間抗疫堅持下來,我覺得這個村子很親切,能打招呼、說上話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帶着本地話的腔調都叫我“小馮”,很好聽。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孔令君 題圖來源:受訪者供圖

題圖為馮杉在工作中,借了村民的大草帽戴。      

來源:作者:鞏持平 整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