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作原創回複:《讀李商隐〈嫦娥〉有感》,關鍵是讀出了什麼?

《讀李商隐〈嫦娥〉有感》

懸壺慎行履薄冰,從文撫筆未忘情。

甯做吳剛砍桂樹,伴随嫦娥夜夜心。

接到這個咨詢,還沒來得及回答,就逾時了。還好提問者在截止前表達了了解,又留下了自己的号碼,不至于斷了聯系,畢竟像這種情況,也實在是情非得已。

既然還能聯系上,那麼就該好好看看這個問題,作一個答複。

詩人在後來追問中也自己做出了小修改:

他提出的修改是将“砍桂樹”的“砍”字更換成“伐”字,在字面修辭上用了點心,為整首詩的雅化起了點作用。

不過對于整首作品來說,這個修改是蚍蜉撼樹,沒有什麼大的進益,隻是聊勝于無的事情。

至于作品釋出在“中國詩歌網”還是哪兒了,其實意義不大。即使是在《詩刊》上釋出了又怎麼樣呢?并不會增加文字的價值,增加的隻是您自己的信心。那去參加個時下隻需點贊交錢的詩歌大賽,拿個黃燦燦的獎牌,豈不是自信心更加爆棚?

我們隻關注作品本身即可。

先看标題,搞明白這首詩的起因,也就是為什麼會有這首作品出現——讀《李商隐〈嫦娥〉有感》。這是一篇讀後有感的作品,詩人是在讀《嫦娥》的時候被李商隐所表達的内容觸動,和他産生了情感共振,覺得也要回應一下,才會有這首作品的産生。

那麼我們就要分析《嫦娥》本身的情感與這首七言詩的共情連結,内容意境上是否相符,才能讀懂這首作品。因為讀後感嘛,是無論如何都逃不出解讀的那篇作品本身的。

為什麼不講格式?大家知道我拿到作品必然是先看格式的——這首作品第一句就打消了講格式的心。“懸壺慎行履薄冰”,二、四位置失替,想都不要想,肯定不是近體(格律)詩,也就懶得去分析平仄了。吟誦一兩遍,隻要順口,算是最低要求了。是以我們才把重點放在情感的契合上,這是所有讀後感類作品所必須要有的行文特色——本身情境營造、情感抒發必須與原作契合又有發散、發展。

《嫦娥》李商隐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這是一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十二侵”部的七絕,平仄正确,格律嚴謹。

李商隐是晚唐朦胧派詩歌宗師,詩作構思新奇,風格秾麗,特别愛情作品纏綿悱恻,優美動人,文學價值非常高。

這首《嫦娥》和李商隐的其它作品一樣,沒有注釋,是以對它的了解也争論不斷。從字面上來說,是簡單地寫了嫦娥孤單寂寞的月宮長守——但是李商隐的詩,從來都是不簡單的。它的字裡行間,必然隐藏着一些個人情感的秘密。有人認為這是寫給相好的女冠(女道士),也有人認為是隐喻個人在牛李黨争中夾心人的特殊地位,更有人解讀出是諷刺太監當權的黑暗、諷刺唐憲宗的皇權旁落。

這又陷入對義山詩的解讀陷阱了。

我曾經詳細講過李商隐詩的創作特色以及解密方法,這裡就不詳述了。

我們讀李商隐的詩,隻要把握一點:李商隐的詩,是塑造情緒,并不是傳遞情緒,他不需要了解共情。

那麼《嫦娥》塑造了一種怎麼樣的情緒呢?我們看嫦娥的前兩句,是對未眠之夜的唯美表現,隻是情緒塑造的鋪墊。

關鍵還是在後兩句,“嫦娥應悔偷靈藥”,這其中的“應”、“悔”就相對清晰地表達了詩人借助嫦娥的悔恨來表達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錯誤選擇。當然,這也隻是讀者向的一個猜測,并不見得就是李商隐的真正内涵,但是算得上最契合情境的情緒——作品以此融入了詩人獨特的現實人生感受,含有更豐富深刻的意蘊。

李商隐用精微而内斂的語言表達出舊時代清高文人自賞又自傷的心理,含有濃重傷感的美,極易引起廣泛的共鳴。

這首詩的典型意義也正在這裡。

如果我們了解為李義山書寫偷情女冠的遺憾後悔,反而讓作品堕入塵俗——雖然很有可能是事實。作品的文藝性和脫離作者的屬性讓這種解讀并不流行。

至于最後一句“碧海青天夜夜心”,隻不過是用優美的筆觸加強第三句的情感表達罷了。

那麼,在這樣一個解讀并無定論的七絕中,這位朋友他解讀出的是哪種情緒,讓他自己感動而成詩呢?

說句老實話,我現在也不知道,那麼我們就隻能來試着解讀他的作品,看看要如何與《嫦娥》的情緒相契合,隻有如此反推了,因為李商隐實在太朦胧。

是以不确定性就驟然增加,非常考驗閱讀了解能力。

首句“懸壺慎行履薄冰”,這裡有一個很顯眼的專用名詞:“懸壺”,這是行醫的代稱,所謂懸壺濟世是也。以職業開筆,這首作品的方向我們心中大緻就可以鎖定為自我表白。而且可以看出這位朋友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是很驕傲的,這都是文字中透露出的感受。

然後他在後面加上“慎行履薄冰”,這一點好了解,當醫生,必然是一輩子謹慎小心,因為要對病人負責。

承句“從文撫筆未忘情”,第一句寫一輩子的職業态度,第二句則寫平時的小愛好。我行醫,很謹慎,如履薄冰,但是我寫文章啊,從來都是感情充沛的。

從這兩句能讀出和《嫦娥》有關的情緒嗎?

沒有。

寫的是詩人自身的人生總結和性格特色。

那麼我們就要看後兩句了。“甯做吳剛砍桂樹,伴随嫦娥夜夜心”,這兩句和《嫦娥》倒是緊密相連,和他的第二句“未忘情”也有一定聯系。

我行醫大半輩子,一生謹慎,可是我的情感極其豐富,看到李商隐筆下的嫦娥這麼可憐,倒是願意去做那砍不倒桂樹的吳剛,雖然勞累,卻能讓嫦娥沒有那麼寂寞。

整首詩,大概是這麼個意思——這和《嫦娥》的情緒其實沒有多大關系,頂多是借用了“嫦娥”二字,以及“夜夜心”三個字而已。

即使不用《讀李商隐〈嫦娥〉有感》這個标題,直接寫《望月有感》、《中秋有感》,對于這首作品來說,沒有什麼不同。

我讀《嫦娥》,覺得嫦娥很寂寞,“碧海青天夜夜心”這個句子很唯美,能夠化用,是以寫下這四句。

私底揣摩一下這位詩人的心思,是不是這樣?

有沒有問題?沒有問題。

能不能更好?當然可以。

首先,就個人來說,七言四句二十八個字,作為絕句形式的作品,要合律沒有難度,特别是您所賞讀的《嫦娥》是标準的律絕,音律清朗。

如果我讀到某首格式規範的作品,産生了共情,想寫一首作品應和,即使不步韻、次韻、依韻,那麼在大的格式上相同,才算得上一種行文上的尊敬和緻意。

這個要怎麼了解呢?假如您讀了《嫦娥》,想寫篇小散文或者現代詩感歎一下,那是無所謂的,怎麼想怎麼寫。可是您又想寫七絕應和,卻不步韻、不依韻,甚至寫成了出律的作品,就是不大合适的。

這是一種形式上的尊重,也是一種從形式上的契合能夠得到的快感。

這個不難,我就不越殂代疱,詩人自行修改合律最好,大家也可以嘗試着修改。

第二點,内容意境上的承續,并不明顯。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隻不過是字詞上的化用,而“嫦娥”這個公衆形象的使用,其實和李商隐關系不大。

當然也可能詩人純粹隻是從《嫦娥》中讀出嫦娥在月宮中的孤單、寂寞、冷,并沒有思考李商隐為什麼要寫那麼一首作品,他為什麼要營造這麼一個意境,塑造這麼一種情緒。

這就是一個淺層的閱讀了解,然後觸發了一個淺層讀後感而已。

是以詩人在追問中說,總覺得缺乏了什麼,缺乏了什麼?

缺乏了深層次的了解,以及詩人和讀者的情感契合。

但是作品的前兩句自我表白是不錯的,能夠看出情感上的驕傲和性格上的豐滿,也算是為後兩句狂放言行做了注解。

總的來說,個人看這首詩,還是前面的态度——不和李商隐扯上關系,即使不合律,也算得上一首表情達意的曠達作品。

但是要和《嫦娥》扯上關系,反而會讓這首作品變得膚淺——因為沒有真正讀懂李商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