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诗作原创回复:《读李商隐〈嫦娥〉有感》,关键是读出了什么?

《读李商隐〈嫦娥〉有感》

悬壶慎行履薄冰,从文抚笔未忘情。

宁做吴刚砍桂树,伴随嫦娥夜夜心。

接到这个咨询,还没来得及回答,就超时了。还好提问者在截止前表达了理解,又留下了自己的号码,不至于断了联系,毕竟像这种情况,也实在是情非得已。

既然还能联系上,那么就该好好看看这个问题,作一个答复。

诗人在后来追问中也自己做出了小修改:

他提出的修改是将“砍桂树”的“砍”字更换成“伐”字,在字面修辞上用了点心,为整首诗的雅化起了点作用。

不过对于整首作品来说,这个修改是蚍蜉撼树,没有什么大的进益,只是聊胜于无的事情。

至于作品发布在“中国诗歌网”还是哪儿了,其实意义不大。即使是在《诗刊》上发布了又怎么样呢?并不会增加文字的价值,增加的只是您自己的信心。那去参加个时下只需点赞交钱的诗歌大赛,拿个黄灿灿的奖牌,岂不是自信心更加爆棚?

我们只关注作品本身即可。

先看标题,搞明白这首诗的起因,也就是为什么会有这首作品出现——读《李商隐〈嫦娥〉有感》。这是一篇读后有感的作品,诗人是在读《嫦娥》的时候被李商隐所表达的内容触动,和他产生了情感共振,觉得也要回应一下,才会有这首作品的产生。

那么我们就要分析《嫦娥》本身的情感与这首七言诗的共情链接,内容意境上是否相符,才能读懂这首作品。因为读后感嘛,是无论如何都逃不出解读的那篇作品本身的。

为什么不讲格式?大家知道我拿到作品必然是先看格式的——这首作品第一句就打消了讲格式的心。“悬壶慎行履薄冰”,二、四位置失替,想都不要想,肯定不是近体(格律)诗,也就懒得去分析平仄了。吟诵一两遍,只要顺口,算是最低要求了。因此我们才把重点放在情感的契合上,这是所有读后感类作品所必须要有的行文特色——本身情境营造、情感抒发必须与原作契合又有发散、发展。

《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十二侵”部的七绝,平仄正确,格律严谨。

李商隐是晚唐朦胧派诗歌宗师,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特别爱情作品缠绵悱恻,优美动人,文学价值非常高。

这首《嫦娥》和李商隐的其它作品一样,没有注释,因此对它的理解也争论不断。从字面上来说,是简单地写了嫦娥孤单寂寞的月宫长守——但是李商隐的诗,从来都是不简单的。它的字里行间,必然隐藏着一些个人情感的秘密。有人认为这是写给相好的女冠(女道士),也有人认为是隐喻个人在牛李党争中夹心人的特殊地位,更有人解读出是讽刺太监当权的黑暗、讽刺唐宪宗的皇权旁落。

这又陷入对义山诗的解读陷阱了。

我曾经详细讲过李商隐诗的创作特色以及解密方法,这里就不详述了。

我们读李商隐的诗,只要把握一点:李商隐的诗,是塑造情绪,并不是传递情绪,他不需要理解共情。

那么《嫦娥》塑造了一种怎么样的情绪呢?我们看嫦娥的前两句,是对未眠之夜的唯美表现,只是情绪塑造的铺垫。

关键还是在后两句,“嫦娥应悔偷灵药”,这其中的“应”、“悔”就相对清晰地表达了诗人借助嫦娥的悔恨来表达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错误选择。当然,这也只是读者向的一个猜测,并不见得就是李商隐的真正内涵,但是算得上最契合情境的情绪——作品以此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

李商隐用精微而内敛的语言表达出旧时代清高文人自赏又自伤的心理,含有浓重伤感的美,极易引起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如果我们理解为李义山书写偷情女冠的遗憾后悔,反而让作品堕入尘俗——虽然很有可能是事实。作品的文艺性和脱离作者的属性让这种解读并不流行。

至于最后一句“碧海青天夜夜心”,只不过是用优美的笔触加强第三句的情感表达罢了。

那么,在这样一个解读并无定论的七绝中,这位朋友他解读出的是哪种情绪,让他自己感动而成诗呢?

说句老实话,我现在也不知道,那么我们就只能来试着解读他的作品,看看要如何与《嫦娥》的情绪相契合,只有如此反推了,因为李商隐实在太朦胧。

因此不确定性就骤然增加,非常考验阅读理解能力。

首句“悬壶慎行履薄冰”,这里有一个很显眼的专用名词:“悬壶”,这是行医的代称,所谓悬壶济世是也。以职业开笔,这首作品的方向我们心中大致就可以锁定为自我表白。而且可以看出这位朋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很骄傲的,这都是文字中透露出的感受。

然后他在后面加上“慎行履薄冰”,这一点好理解,当医生,必然是一辈子谨慎小心,因为要对病人负责。

承句“从文抚笔未忘情”,第一句写一辈子的职业态度,第二句则写平时的小爱好。我行医,很谨慎,如履薄冰,但是我写文章啊,从来都是感情充沛的。

从这两句能读出和《嫦娥》有关的情绪吗?

没有。

写的是诗人自身的人生总结和性格特色。

那么我们就要看后两句了。“宁做吴刚砍桂树,伴随嫦娥夜夜心”,这两句和《嫦娥》倒是紧密相连,和他的第二句“未忘情”也有一定联系。

我行医大半辈子,一生谨慎,可是我的情感极其丰富,看到李商隐笔下的嫦娥这么可怜,倒是愿意去做那砍不倒桂树的吴刚,虽然劳累,却能让嫦娥没有那么寂寞。

整首诗,大概是这么个意思——这和《嫦娥》的情绪其实没有多大关系,顶多是借用了“嫦娥”二字,以及“夜夜心”三个字而已。

即使不用《读李商隐〈嫦娥〉有感》这个标题,直接写《望月有感》、《中秋有感》,对于这首作品来说,没有什么不同。

我读《嫦娥》,觉得嫦娥很寂寞,“碧海青天夜夜心”这个句子很唯美,能够化用,因此写下这四句。

私底揣摩一下这位诗人的心思,是不是这样?

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

能不能更好?当然可以。

首先,就个人来说,七言四句二十八个字,作为绝句形式的作品,要合律没有难度,特别是您所赏读的《嫦娥》是标准的律绝,音律清朗。

如果我读到某首格式规范的作品,产生了共情,想写一首作品应和,即使不步韵、次韵、依韵,那么在大的格式上相同,才算得上一种行文上的尊敬和致意。

这个要怎么理解呢?假如您读了《嫦娥》,想写篇小散文或者现代诗感叹一下,那是无所谓的,怎么想怎么写。可是您又想写七绝应和,却不步韵、不依韵,甚至写成了出律的作品,就是不大合适的。

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尊重,也是一种从形式上的契合能够得到的快感。

这个不难,我就不越殂代疱,诗人自行修改合律最好,大家也可以尝试着修改。

第二点,内容意境上的承续,并不明显。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只不过是字词上的化用,而“嫦娥”这个公众形象的使用,其实和李商隐关系不大。

当然也可能诗人纯粹只是从《嫦娥》中读出嫦娥在月宫中的孤单、寂寞、冷,并没有思考李商隐为什么要写那么一首作品,他为什么要营造这么一个意境,塑造这么一种情绪。

这就是一个浅层的阅读理解,然后触发了一个浅层读后感而已。

所以诗人在追问中说,总觉得缺乏了什么,缺乏了什么?

缺乏了深层次的理解,以及诗人和读者的情感契合。

但是作品的前两句自我表白是不错的,能够看出情感上的骄傲和性格上的丰满,也算是为后两句狂放言行做了注解。

总的来说,个人看这首诗,还是前面的态度——不和李商隐扯上关系,即使不合律,也算得上一首表情达意的旷达作品。

但是要和《嫦娥》扯上关系,反而会让这首作品变得肤浅——因为没有真正读懂李商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