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設計的山海關中國長城文化博物館(暫定名)已開工建設。該項目建築面積約3萬平方米,總投資4.2億元。中建西北院副總經理李強和院副總建築師、項目負責人、主創設計師呂成等出席了奠基儀式。
建設背景
2019年12月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長城承載着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精神、奮鬥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建設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對弘揚中華民族精神至關重要。
中國長城文化博物館是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核心建築,是展示、研究與保護長城文化的國家級博物館,是在新的時代展現國家意志、講好中國故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播長城文化的重要載體。
正立面效果圖
博物館東側立面透視圖
項目選址
項目選址位于山海關關城北側、角山長城山腳下。這裡海拔70m,依山望海,視野極佳,可以仰觀雄偉的角山長城,遠眺渤海,整個山海關長城體系一覽無餘。項目用地70畝,緊鄰角山公園入口,交通便利,基礎設施比較完善。
完善體系規劃 整合功能布局
總體規劃布局将北翼城及長城文化産業園納入統一設計,使整個角山區域與山海關城聯系成為整體,建構全面的文化與旅遊體系。博物館建築在遊覽流線中起到承前啟後作用。
博物館建築與角山公園入口統一進行規劃設計,充分利用原有環境設計園林景觀,并利用原有設施設計室外停車場。改造原有道路系統以保證博物館區域的交通順暢及消防通道的環通。
鳥瞰圖 (北側)
“藏”+“融”
設計源于對于長城曆史文化與長城建築體系的研究。長城是一個關城一體的綜合體系,它承擔着防禦功能、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使命。建築以“城”的方式融合于長城關城體系之中,消解了建築體量,使其成為山海關長城體系中的一員,與山海關曆史文脈相統一。成為整個長城建築體系以及山海關長城、城市文化脈絡的延續。
長城山海關示意圖
博物館夜景效果圖
建築形體依山就勢,以藏的姿态融入自然環境,嚴格遵循長城保護要求,突出角山與長城的主體地位。建築主體對稱,水準延展,以角山與山海關城之間的連線在整個山海之間建立起時空聯系,突顯山的高聳與長城的壯觀,展現出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建築形象中正簡樸,展現大國之姿。既展現了國家的大器包容,又展現鮮明的時代特色。材料選取燕山石材,整體中正大氣,簡約質樸。
從角山山門看博物館效果圖
博物館北側立面透視圖
内外空間融合 俯仰山海勝景
建築内外空間互相交融, 三層公共空間通過巨大的開窗将長城全景作為博物館最重要的借景。而從屋頂平台向南遙望渤海,北仰望角山。将角山長城與遠處的關城、渤海作為觀展的序列高潮。
鳥瞰圖
從三層大廳北望長城效果圖
設計在充分考慮了地域文化多樣性後,以保護優先,強化傳承為基本原則,以彰顯特色引領文化為基本綱要,總體設計,統籌規劃,運用“藏”+“融”兩重思想為設計理念,以藏的姿态尊重用地周邊長城景觀、地理環境,以抽象的城的形态融入關城一體的長城體系,設計出根植于環境的标志性建築,打造一流的國家級博物館。
名揚四海
賈俊明
巍巍雄關起
蕭蕭戰鼓鳴
中華複興志
精神守護城
項目負責人:呂 成
建築設計
呂成 曹惠源 王 軍 王美子 肖璐 魏佩娜 劉倚含 李 恒
結構設計
賈俊明 李志富 劉濤
給排水設計
趙鳳霞 賀鵬鵬 張智 蔺國川 潘穎
暖通設計
周 敏 楊春方 馬金星 陰勇光 曹明琳
電氣設計
韋春萍 王繼文
弱電設計
張飚 薛康
總圖設計
朱春紅 劉偉
景觀設計
曾健 潘海燕 王濤 陳澤宇 邊宇 牛嶽轉 李亞妮 趙超
綠色建築
楊柳 羅智星 毛潘 句澤宇 郭承跞 雷宸骁 孫衛慧
圖文:張亦林 曹惠源
校對:曹惠源
稽核:李 傑 呂 成 高朝君
素材來源: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 · 華夏建築設計研究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