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時伊
圖/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删除
-
一段感情中,合适和好感哪個更重要?最能讓人滿意且接受的答案應該是在喜歡的基礎上互相磨合,共同成長。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遇到自己喜歡的那個人時,大都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隻要一想到對方,便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感。
也正因為這樣,很多人在談感情時,太過于注重對彼此的感覺,往往容易忽略兩個人是否合适的問題。
也許有人會這樣認為:兩個人在一起,隻要互相喜歡,懂得為對方着想,不合适可以慢慢培養。
話雖如此,但很多時候,兩個人如果不合适,彼此之間相差太多,即使對彼此都有好感,也無法沖破重重阻礙走到一起。
比如:兩個人的生活方式天差地别,處理問題的方式也各不相同,發生沖突和争吵時不是各執己見,就是選擇逃避,沒有及時處理,就容易産生隔閡,生出嫌隙,影響兩個人的感情。
不合适的兩個人,光有好感是維持不下去的,原因在于這一點。
處境不同,無法做到真正的了解和包容
生活中,人們總說眼緣很重要,第一次見面時對方給你留下的印象,往往會影響今後你對他的好感程度,以及你是否願意與他有更進一步的聯系和交往。
事實确實如此。
如果兩個人第一次見面,就對彼此心生好感,那麼今後就會不自覺地靠近對方,深入地去了解對方,進而碰撞出愛情的火花。
但是,一段感情的長久,單靠第一眼心動的感覺或是好感來維持并不牢靠。有些時候,決定兩個人能不能長久的走下去,還取決于兩個人的處境是否相同。
處境相同的兩個人,對彼此會更加的了解,知道對方真正在意和需要的是什麼,能夠做到感同身受,在一起相處時沖突也會減少。
反之,處境不同的兩個人,經曆不同,圈子不同,對待生活的态度以及為人處世的方式都會有很大的差別,很難站到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如同電視劇《心居》中的顧清俞和施源,時隔二十多年再次相見,彼此都不再是當初的樣子,兩人的感受也不同,顧清俞有種失而複得的喜悅,而施源的心中卻五味雜糧。
究其原因,二十多年來,顧清俞在事業上風生水起,沒有吃過太多生活的苦,也始終對初戀施源念念不忘,甚至一直在打聽施源的消息。而施源則随着家道中落,聯考落榜,母親患病等一系列原因每天都在為了生活、為了錢奔波。
如果不是因為處境不同,如果不是差距太大,也許顧清俞和施源再次重逢,心中對彼此都好感猶存,還會在慢慢的相處中越發的愛對方,直至白頭。
但這二十多年來,他們的處境相差甚遠,一個在享受生活,一個在努力生活,很難真正地融入到彼此的生活中去,無法做到真正的了解和包容。
也正因如此,當他們對彼此表明心意,帶着那份好感和喜悅快速的步入婚姻的殿堂時,他們之間存在的問題也就愈演愈烈,沖突也越來越多。
施源為了賺錢給母親看病,為了能早日還清債務,每天都在拼命的工作,一天要打好幾份工,一刻都不敢停下來。
可是在和顧清俞結婚以後,因為顧清俞喜歡聽演唱會,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陪她一起去聽。
在演唱會現場,顧清俞全程都是一種投入,忘我的姿态。而施源明顯的心不在焉,在動聽的旋律之下,他的心情是沉重的,壓抑的。要不是顧清俞喜歡,他根本就沒有什麼心思在這裡聽演唱會,他的心裡随時都在盤算如何賺錢。
面對生活的壓力,回到家之後,施源不得不等顧清俞睡着之後再偷偷地爬起來熬夜工作,他以為他不說,顧清俞就不會知道。
可這一切其實顧清俞早已從監控視訊中看到,并且還經常找好友吐槽施源的種種行為。
确實,在顧清俞看來,她是無法了解施源為什麼要打那麼多份工,為什麼要那麼拼命的賺錢的,因為她覺得既然兩個人都已經結婚了,就沒必要分得那麼清楚,施源大可開口問她要錢。
可是她不知道的是,對于施源而言,即使生活再難,日子再苦,他也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去掙錢,而不是依附于任何人。
但顧清俞很顯然不明白,她處處想要幫助施源,想讓施源可以輕松一點,殊不知她的幫助施源并不需要。
她以為隻要她願意給,施源就應該接受,就應該感激,但她卻忽略了施源的感受,沒有站在施源的角度考慮。其實,施源需要的并不是她的施舍和憐憫,而是一份堅定的支援和信任。
一個人身處什麼樣的處境,就不得不用什麼樣的方式去面對生活。
處境不同的兩個人,經曆的人和事不同,在一起相處時,往往不願意把心中的喜怒哀樂表現出來,也就無法做到在對方面前敞開心扉,兩個人的心裡就會漸漸地生出隔閡,産生距離感。
可見,處境不同的兩個人,光有好感是維持不下去的,即使再喜歡對方,不合适就是不合适,在怎麼強求也沒有用。
-END-
今日話題:
互相喜歡,卻不合适的兩個人,還要不要繼續?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說出你的觀點和看法,讓我們一起來探讨~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時伊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