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本書|閱讀作為最優質的人生投資,往往會有超預期的回報

一路徜徉,承文脈、習文化、做文章,從離不開閱讀

“邁向精神的開闊地”。10年前,《教師月刊》雜志對我的成長如是評價。開闊者,橫無際涯,日月山川一身藏;生長者,精進漫溯,唱念做打萬般修。如今複盤,或許這是對我個人閱讀的某種“價值錨定”。“文之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我一路徜徉,承文脈、習文化、做文章,從離不開閱讀。倥偬十載,青春一付,苦樂其中。

卧讀陶詩未終卷,又乘微雨去鋤瓜

讀書是一件尤其惬意、放松之事。兒時愛讀連環畫,可書并不好找,月月去書店尋覓,一旦購得心儀的書,就“見書喜欲狂”(陸遊語)。但又怕一下子翻完,隻好自我限定頁數,以期多“撐”兩天。至10多歲,常讀《格林童話》《故事大王》,還有《施公案》《封神演義》等,每日搜羅奇志異事,偶爾尋章摘句,稍作賣弄,逍遙快活。

記憶深刻的是第一次讀《西遊記》原著,篇篇生字、處處律詩,居然津津有味。怎麼讀呢?說來也簡單:稍見書中凡有“以詩為證”雲雲,一概跳過;遇至“萬壑争流”“岚氣幽幽”等景色描寫,自動屏蔽;隻挑那些對白、情節、打鬥的場面看。即使如此囫囵吞棗,也足夠惬意了一個暑假。神魔小說之瑰麗想象,叫人思接千載,視通萬裡。唐僧之慧,悟空之力,八戒之諧,沙僧之忠,對造塑男孩的精神宇宙往往不可替代。其他名著如《三國演義》《水浒傳》,也如此效法,均“生吞活剝”之。

至十六七歲,雖沉迷武俠,也是不為物役,興之所觸,目之所及。金庸是最先佩服的,如《笑傲江湖》,看到倒黴透頂的令狐沖第一眼見到任盈盈真容,竟不覺淚目。記得那時抱着四卷本,通宵達旦,“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後把古意盎然、大氣磅礴的金庸讀完,再看潇灑奇絕的古龍、四平八穩的梁羽生,對曆史、文學與人生的了解又有不一樣。

閱讀的惬意,還在初登杏壇之後。因備課需要,尤其警惕于“束書不觀,遊談無根”的懈怠,對傳統文化有了更迫切的渴求。上學時,整天被逼着背“有朋自遠方來”,對孔子并不待見。但教書後,覺得“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閑情逸緻頗合胃口;加之他一面口口聲聲“君命召,不俟駕行矣”,一面又帶着最後的倔強賭咒發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實在叫人忍俊不禁。于是前後翻看《論語》數載,越看越愛。周勇先生的《跟孔子學當老師》,就是一本不錯的文化獨幕喜劇,若能再搭配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效果更好。

據說,孔子曾問道于老子。愛屋及烏,我也從“道可道,非常道”開始細品《道德經》,以王弼本為基礎,遍翻傅佩榮、陳鼓應、方東美等大家的著作。抱着“一文必求其确,一意必析其微”的主旨,逐章記誦、逐字推敲,才發現其言含萬象,語括千意。有趣的是,孔子講“仁”,老子講“不仁”;孔子講“德”,老子講“不德”;好容易兩人都講“天”了,一個褒揚“萬物生焉”,一個冷言“以萬物為刍狗”……兩人各走各的道,各說各的理,比看蘇格拉底、柏拉圖精彩多了。

又看《莊子》,其曠達、不羁、浪漫之風,雄奇怪誕,恣意汪洋,叫人好不痛快!有段日子,我堅持步行去學校,來時背一段,去時再背一段,前後月餘就把《逍遙遊》記下。恰其時講大氣,便以“絕雲氣,負青天”為題,開了一場文化聯姻科學的講座,反響甚好。

後讀劉文典,他在西南聯大教書時,一次遇到日機轟炸,衆人紛紛躲避,沈從文也在其中。他見之吼道“你跑做什麼!我劉某人是在替莊子跑,我要死了,就沒人講《莊子》了”。讀罷大笑。如果說“雖千萬人,吾往矣”是孔孟傳下的文化基因,那“平生不肯受人憐,喜笑悲歌氣傲然”就是“老莊”的精神遺産。

讀書的興味,還藏于一種“書寫相讀”中。比如,北京大學教授王餘光主編的《中國閱讀通史》(10卷本),按曆史脈絡介紹讀書在不同時代的方法、理念、風尚,包括名人閱讀事迹等,饒有趣味。美國學者莫提默·J.艾德勒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也值得瞧一瞧。帕烏斯托夫斯基的《金薔薇》則從作家寫作的角度,談詞彙的選用、語風的确立、章句的形式、内容的架設等。思想之花的綻放,另有幾度華彩。

不過,讀書之樂更在于發現文化的魅惑。比如盧梭,在讀老子時,我發現盧梭是他的“超級粉絲”,遂進行“文化橫跳”,透過盧梭參一參西方文化。後世送他“啟蒙時代巨匠”的桂冠,但盧梭從38歲寫《論科學與藝術》開始,便将自己對文明的反思痛痛快快地傾訴了出來。笛卡爾的《談談方法》,錢乘旦先生的《西方那一塊土》,梁漱溟先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可不妨比照。

于是,閱讀由惬意悄悄拐入了另一個層面。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從思想上看,盧梭震古爍今,而在教育上同樣繞不過去。《愛彌兒》作為傳世經典,幾乎是必看的。近900頁皇皇巨著從幼兒期“不會說話的人”、兒童期“感官價值與訓練”,到少年期“身體與思維合拍”、青年期“理性的覺醒”,系統建構了自然主義教育的思想。

16歲的年紀,盧梭稱之為分水嶺。人在精神層面上“又一次出生”。值此青春期,生理發育日臻完善,但是心智層面波動巨大。外表看似成年,内裡還是稚嫩;叛逆與張揚,成為其心理表征。倘若把握好,孩子終身發展受益,反之則可能帶來陰影甚至遺憾。

社會學“大咖”馬克斯·韋伯有本書叫《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其中談及“人是懸挂在自我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人的所有價值,本質是對“意義”的尋找和發現。可以說,對人生意義的挖掘、拓展和引導,是盧梭在陪伴愛彌兒成長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

《愛彌兒》用閑談式的語言、虛拟化的存在,架構了人類在那個時代的理性大廈,深深影響了杜威等人。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條》,猶如盧梭的《論科學與藝術》,成為某種教育宣言或提綱。陶行知等人後來寫《我們的教育信條》,與其說效仿,不如視為緻敬和期待。

《民主主義與教育》是杜威的巅峰之作,建構了實用主義哲學的教育基石,小到詞句體例,大到結構意向,頗難叫人親近,故被讀者戲稱為“哲學的火焰”“智力的悲劇”。初次翻看時早有心理準備,不求大徹大悟,唯願日拱一卒。後來,在讀同樣晦澀的康德時才得悟:西方哲學的追求極度嚴密,而非文字優雅。如此,繁句橫行,術語呼嘯,加之冗長沉悶,閱讀自然費力。

對此,我亦享受,并戲稱為“學問的結界”,是有心考驗後來者的。那段時間,除去上課我都全身心撲在解讀上:讀不懂時,除了看王承緒先生的譯本,還找來鄒韬奮、林寶山、常道直的版本進行參照,其中有直譯、意譯和演講筆記,多有助益;半通不通時,發起了一個網上論壇,與人線上“激辯”。一次竟至深夜,“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有心者将辯題、辯文整理後投稿,居然得了一枚小獎;若有所悟時,則記下點滴心得,并持之以恒,形成10餘萬字的劄記。2014年初,我主編出版了小書《“偷師”杜威——開啟教育智慧的12把鑰匙》,次年又出版了《杜威教育箴言》,可謂收獲滿滿。

我認為,讀杜威須從假裝開始。錢锺書說:“調情可成戀愛,模仿引發創造,附庸風雅會養成内行的鑒賞,世界上不少真貨色都是從冒牌起的。”所謂“假裝”,實際上即以個人的感悟來诠釋《民主主義與教育》的深言大義。每讀一遍就是一次“我注六經”的生命拔節——得了新的智慧、交了新的朋友、寫了新的文字。至于杜威博大的思想精髓,有沒有全然契合,不妨“心向往之”,慢慢參悟。

随着閱讀的持續,眼界越來越開闊。杜威繼承了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精神,卻沒有陷入“唯心論”的泥沼;立于達爾文的“進化論”又遷之于教育,意識到人與自然互動下的成長意義;巧用詹姆斯的機能心理學,以之解釋兒童行為……另外,如腦科學、社會學、政治學、傳播學也娴熟并用于書中,一個博大而嚴密的“杜氏宇宙”悄然浮現。其對教育的描繪越深刻細緻,學問則越旁逸漫溯,深難見底。

受之震撼,方明白教育學的本質是“人學”,而“人”的複雜性似乎不亞于理性,那麼教育“人”的工作,将是何其之難!康德在《論教育學》中感慨“教育就是能夠交托給人的最大的問題和最困難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相比較于在閱讀中獲得知識,領悟其有限性,并讓個人始終保持謙卑、敬畏、勤學的職業姿态才更重要。

想到這些,便不再把《民主主義與教育》視作教育(哲)學著作,而當成“窺天地之奧,達萬物之極”的“索引集”。個人的學術觀、價值觀、文化觀,在震蕩中重建。從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康納爾的《二十世紀世界教育史》、史蒂芬·平克的《語言本能》,讀到孫隆基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朱永通的《教育的細節》、周勇的《文化轉向與課程改革》,終于完成個人教育哲學觀的塑造。

翻過這數座大山,眼前盡是一覽無餘,胸襟與格局也随着提升。閱讀作為最優質的人生投資,往往會有超預期的回報。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斯蒂芬·格奧爾格在《詞語》一詩中說:“詞語破碎處,無物可存在。”這種“破碎”即語言的缺失,海德格爾以為,正是這種缺失,才造成了客體的不确定性。老子的道,之是以“非常道”,古希臘之“邏各斯”,之是以“不可譯”,都源于找不到合适的語詞。

那極緻的語詞是什麼呢?答案無他,隻在詩歌。北京大學教授周輔成以為,最一流的天才應該是詩人,最一流的作品也應該是詩作。在書叢中尋尋覓覓,多年後恍覺教育學、哲學都是一種變通的詩學。孔子的“不學詩,無以言”,是否有如此意蘊,雖難斷言,但我們的确是一個“詩的民族”。

近兩年,稍稍開始讀寫詩歌。裡爾克的《給一個青年詩人的信》,是對現代詩的初識,也想仿寫,卻未窺門徑。所能做的,恐怕還隻有古體詩了。一日想起小時候看的《西遊記》,其中不是有大量古體詩嗎?尋來再做琢磨,竟覺得“以詩為證”才是絕妙之處。“初讀不知詩中意,再讀已是詩中人”,往往需要年齡上升一點,方才讀得懂詩,分得清人,看得明事。

《詩經》不妨長作溫習,猶如微信,信手翻來,随心記下,惬意仿寫。《唐詩鑒賞辭典》《宋詞鑒賞辭典》也可充作工具,偶爾翻查。沈祖棻的《唐人七絕詩淺釋》《宋詞賞析》,值得多學;安旗的《李白傳》、景凱旋的《再見那閃耀的群星:唐詩二十家》、蒙曼的《蒙曼品最美唐詩:人生五味》,均是最近又新得的作品,品質上乘。2021年10月,我把古詩閱讀與地理組合起來,出版了四卷本的《古詩詞中的地理課》,權作對鐘情古詩的一份紀念。

馮骥才說“書是無窮盡的。一本本書就像一個個潮頭,一頁頁書就像一朵朵浪花,書上的字便是一顆顆晶瑩的水珠”。的确,每個人都曾觀風景于書海,有着各自的覺知。我更愛跳入這片汪洋大海中,追逐理想,盈潤文化,在精神的無限向度中拓展,在價值的永恒建構中持存。

春風過拂,微波輕漾,霞光暖照,波光粼粼。我願,自己就化作其中的一部分。

作者 | 邱磊,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進階教師,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理事。編著有《“偷師”杜威——開啟教育智慧的12把鑰匙》《杜威教育箴言》《用生命的母語做教育》《古詩詞中的地理課》等

十本書書單

《中國閱讀通史》(10卷本)

王餘光 等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老子·莊子》

崔鐘雷 編

哈爾濱出版社2011年版

《我的教育信條》

〔美〕杜威 著

羅德紅 楊小微 編譯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教育的細節》

朱永通 著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梁漱溟 著

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唐人七絕詩淺釋》

沈祖棻 著

中華書局2008年版

《文化轉向與課程改革》

周勇 著

《愛彌兒》

〔法〕盧梭 著

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

《再見那閃耀的群星:唐詩二十家》

景凱旋 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

《論教育學》

〔法〕伊曼努爾·康德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來源丨中國教師報

作者 |邱磊

編輯 | 白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