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控制情緒,輕松瘦

碩博心理撰稿人:張茜

說在前面:

春天到了,穿短褲短袖的季節還會遠嗎?

我在疫情居家的三十天中,瘦了14斤。

朋友見了我很吃驚,說人縮了一圈。讓我分享一下變瘦的方法。

我仔細想了想,居家的夥食是非常好的,也沒給人餓着。就這麼大個房間,運動的方式也非常有限,那我是怎麼瘦的呢?

控制情緒。

可能有朋友奇怪,控制情緒也能減肥?

是啊,姐妹,不僅可以,還非常簡單。

控制情緒,輕松瘦

我身高170,體重基數比較大,學生時代練過鉛球、鐵餅,印象中自己就沒瘦過。

别說什麼你是大骨架、遺傳因素之類的話。當然,這些都會影響,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日常習慣。

在我與有暴食問題的來訪者工作時,發現我們居然有相似之處。

比如,都用吃來獲得心理滿足。高興了吃,不高興了更要吃,都一度沉迷于某種食物、甜品、巧克力……當我突然意識到,我自己可能也存在進食方面的問題時,也吓了一跳。

健身我可能不擅長,心理方面的情況可在我自己的專業範圍内啊!

說做就做。

我用了1周時間記錄了一下自己的進食情況,其實,三天就找到問題了:

12點半吃了中飯,3點鐘還沒餓,卻又吃了酥餅、喝了奶咖。如果下午做了比較費腦子的工作,再來一頓加餐是跑不掉的。

我飲食偏中式,家裡人又喜歡做各種面食,冰箱裡塞滿了包子、饅頭、餡餅、發糕……不管什麼時候,随時可以在家裡吃到一頓大餐!

即使不用計算什麼卡路裡,我這熱量輸入都肉眼可見的超标!

我不胖誰胖?

在這樣的記錄後,我發現我的進食中,有一大半給了情緒性饑餓。

什麼叫情緒性饑餓?

簡單說,不是肚子餓,而是情緒體驗到了“餓”。

生理性的餓,就是我們說的肚子餓的咕噜噜叫,一般伴随頭暈目眩之類的狀态。我們知道要吃東西了,這時候,吃什麼都可以。這種饑餓感是循序漸進一點點産生的,如果當下沒辦法吃,我們也能忍一忍,晚點再說。

而情緒性的饑餓則不同,可能你剛吃完飯,就突然想吃什麼了,經常是特定的口味或食物。比如,我經常會想吃甜食,巧克力,糖果,蛋糕都可以,必須是甜的!

與生理的餓不同,情緒的餓不能等待,如果當時找不到想吃的東西,心裡就像放了七、八十隻鴨子,嘎嘎亂叫,四處撲騰,搞得人非常的焦躁。

這種餓常常伴随着煩躁的感覺,并且會讓人吃個不停。往往結束進食後會有内疚感。

找到原因,就好辦了。

像我上面說的,厘清自己是生理餓,還是情緒餓後,就開始找線索。

我通過記錄和日常觀察,發現我情緒容易餓的幾個時段分别是:

1)做完一項困難的工作。如果工作耗費了我太多的精力,我會有很強烈的精神上的疲憊感。

2)一個人呆的時間太長的時候。每周末如果不出門,不出意外就會吃得比平時更多,進食的時間也更長。

3)喝水太少的時候。

我有時會渴望吃一些湯湯水水的東西,即使離吃完飯時間不遠。後來發現,在這個時刻,不吃飯,喝杯水,心裡的渴望都會下降。

這也是大部分人會遇到的問題,身體發出的是“渴”的信号,而我們讀成了“餓”、“嘴饞”。

第二步,根據上述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

先說最難的,當結束一項艱難的工作後,想吃東西。

我會停一下,問問自己:

你現在想吃什麼?

是現在不可嗎?

你是餓了,還是累了?

一輪問答下來,想吃的欲望就會減輕很多。同時,也會用一些方法應對。

比如,離開一下工作的環境。我會起身,在屋子裡走幾圈。看看窗外,或者和同僚聊幾句,緩個幾分鐘,把自己從工作的狀态裡抽離出來。

喝一大杯水。聚精會神的工作經常忘記補充水分,往往是太渴,引起的不舒服。

運動。5-15分鐘的運動,伸胳膊伸腿,也可以完美得讓我忘記饑餓。

一個人呆得太久,作息會混亂,不要說你是咨詢師,你也沒有自帶“自律光環”!

方法是避免自己一個人的時候“空時間”太多。

讓思想不要太空虛,看個書,學個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找人聊聊天,約個飯局……把心理上的空洞填補一下,當你沉浸于做事時,是不會餓的。

“有情飲水飽”,“廢寝忘食”,都是這樣來的。

簡單的說,情緒的餓,用情緒的食物去補,是最簡單,最快捷的方式。

如果上述的方式都試過,還是覺得餓,或者自己實在分不清這個當下是哪種饑餓,那就試一下“殺手锏”——吃東西。

前提是,把你可能會吃的東西分成小份,并且吃的時候,延長嚼的時間。不管是什麼食物,就隻吃這一小份。

我一開始也控制不住,覺得嘴裡沒有味道,很難受,實在不行就會去嚼一塊口香糖。挑自己喜歡的口味,比如咖啡、奶茶味。這種方式對“急不可耐”的饑餓感也有緩解作用。

當然,要健康的身體,運動、合理飲食、規律作息都不可少。對于自身情緒的關注,不僅限于減重,這也是更了解自己的一種方式。

以上是我的一些減肥體驗,大家也可以試試哦!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你發現自己的飲食狀況不是自己能控制的,或者出現了暴飲暴食、過度節食厭食的情況,請一定要及時尋求專業的幫助!

要美,更要健康,身心健康才是真的美!

這裡是宥唯心理,我是阿貘,也是心理咨詢師張茜。雖然我們隻是心理學界的一棵小樹苗,但是我們努力做到我們的最好;用真誠的态度、客觀、專業的方式向每一個願意關注我們的人,分享一切你想知道,而我們又恰好了解的心理學知識。

請記得不管你在哪裡,世界和我陪伴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