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年前的蓮花,是不落剔透的玉顔

1972年夏天某日,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從天而降,雨水從光秃秃的山嶺上傾瀉而下,彙聚一處,沿漳河咆哮而去。

洪水退後,當地正在平田整地的群衆在河岸邊驚奇地發現一座座被水沖開的墳墓及塌陷的墳坑,在發現許多金銀玉器的同時,也看到了墓穴中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磚雕刻畫。

汪氏家族墓地景色

得知這一情況後,文物部門有關人員迅速趕赴當地,專家們得出一個令人震驚的結論:這座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的古墓,是元代隴右王汪世顯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為大陸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元墓群。

汪氏家族是元代一個十分顯赫的大家族,自元代祖皇帝成吉思汗鐵騎進入中原以後,汪世顯及其兒孫們為朝廷效命疆場、屢建戰功,一個個獲得高官顯爵,從汪世顯到其曾孫五代,貫元朝始終,“為官者180餘人,其中王者三,公者十”,即著名的“三王十國公”。

1972年至1990年前後,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對汪氏家族墓地分批次進行挖掘,700多件珍貴文物陸續出土,但品位最高、最引人矚目的,首推汪惟賢(汪惟賢是汪世顯的孫子,是元代“故榮祿大夫、大司徒”)墓出土的這件玻璃蓮花托盞。

定睛觀察這件蓮花托盞,用流光溢彩,玲珑明豔,格調非凡……這些詞來形容它一點都不為過。

迄今為止,它是大陸出土的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盞,由盞和托兩部分組成,為普蘭色半透明玻璃質地,盞身呈七瓣蓮花形,托腹壁直外撇呈八邊形,外邊沿呈八瓣蓮花形,胎内氣泡比盞内多。托與盞搭配得相得益彰,宛如藍色夜幕下一朵盛開的睡蓮。

千年前的蓮花,是不落剔透的玉顔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問,玻璃這種材質,不是清朝才開始廣泛出現的嘛?元代的玻璃又是什麼品種?

玻璃VS琉璃

複旦大學錢文忠教授曾說過一句話:“隻因為吹了一口洋氣,琉璃不再是奢侈品!”

我們現在所說的玻璃就是玻璃,而琉璃通常是指覆寫有彩色釉質的建築瓦件。但是在大陸古代,玻璃一直被稱作琉璃。

那古代,古到啥時候呢?有沒有個明确些的分界線呢?

據田自秉先生所著的《中國工藝美術史》介紹,“琉璃”一詞比“玻璃”這個詞出現得要早,“玻璃”的說法在南北朝以後才有出現,兩者在表意上略有不同,但通常清代以前的琉璃是指玻璃,清代以後的琉璃是專指有釉面的磚瓦。

琉璃瓦片

弄清楚了概念問題,我們再來說這口洋氣兒。

如今,玻璃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到了無處不在、不可或缺的程度。少了它,我們的生活品質都會下降很多,但是玻璃制作技術最初并不出現在大陸。

一般認為,玻璃誕生于5000多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随後經阿拉伯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廣西合浦縣文昌塔70号墓出土 西漢 玻璃杯

從考古成果來看,大陸最早的玻璃制品出現在西周時期,但是工藝很原始,發展也比較緩慢。到了春秋戰國,玻璃器的制作和使用進入了一個發展期,目前可見有不少這一時期的玻璃器實物出土,多是一些小件裝飾品,比如玻璃珠、玻璃管等。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 戰國 蜻蜓眼琉璃珠

在湖南長沙地區發現的100多座戰國楚墓中,有80多座都出土了玻璃璧,可見當時的楚國很可能是重要的玻璃産地。

玻璃璧

産自中國?中亞?

對這件玻璃托盞的出産地,學者們持有頗多不同觀點。一些認為大陸開始制作玻璃茶具的時間較晚,技術水準也不高,而這套托盞工藝卻極為精美,很可能并非産自大陸,而産自中亞。

首先,自漢代以來,中國與中亞的文化物資交流十分密切,汪惟賢既是蒙古族官僚世家,得到域外精品自然輕而易舉。

此外,這件大陸早期的國産玻璃器多為綠色、淡綠色和白色,隻有中亞地區的器皿較多采用藍色。而且,當時中國制造的玻璃器多薄而小,這款蓮花托盞卻是器型大而厚,極有可能自他國傳入。

不過,也有專家對此持否認态度,因為他們認為,元代時,大陸是有能力做出這樣的精美物件的。

元初,出于鞏固政權的需要,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恢複生産、發展經濟的措施,傳統的工藝美術得以複興和發展。統治者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享樂的需要,将從戰争中擄掠來的歐洲、阿拉伯地區及西夏、金、南宋的各行工匠組織起來,建成龐大的皇家官辦手工業作坊。

匠籍可世代相傳,子承父業,便于積累工藝經驗,提高技藝,使官辦手工業人才荟萃,技藝精湛,生産出了大量進階手工藝品和消費品。是以,在這股中西合璧的風潮的影響下,做出類似玻璃蓮花托盞這樣的器物,也不是不可能。

這套玻璃蓮花托盞精美的外型和秀麗的色澤充分反映了元代工藝美術的發達,其高超的制作技藝也被世人所驚歎,是元代出土玻璃器中的極品,堪稱國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