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這句話在當時的民間流傳甚廣。我們知道,《長恨歌》與《琵琶行》都是由我們的“詩魔”白居易所作,這就說明了他的詩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使人一看就能明白,一讀就能記住,但又不失其中作為“詩歌”的内涵。
他的名作《賣炭翁》也是這樣,通過對賣炭的老翁困苦生活的描寫,揭露了當時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通俗易懂,使我們明白了一些事,表達了對底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的每首詩都是這樣,讀起來絲毫不費力,但也不失其中的韻味和所要向讀者展現的道理以及要傳達的思想。
我們都知道,封建社會的禮法重重,各種各樣的都有,包含着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拿古代婚姻方面來說,其有着嚴格的宗法制度,婚姻必須經過雙方父母的同意,經過既定流程程式,才會被家族和社會接納認可,否則就是非禮非法,古代稱之為“淫奔”。
“男女淫奔,謂男淫而女奔之也。”放在今天,就是男女“自由戀愛”,都見怪不怪了,畢竟真正的愛情來了,恐怕誰都擋不住吧!“門當戶對”、“媒妁之言”等等早就過時不管用了。
但在古代,這可就不同,面臨着禮教的層層束縛,問題可就相當嚴重了。為禮教所不容,為習俗所不容,為輿論所不容,往往會害了自己一輩子,到哪都沒臉再活下去。
我們偉大的現代主義詩人白居易當時就看到了這種社會現狀,當然沒有直接否定封建禮教,但對當時的社會女子因“自由戀愛”而受到的嚴重傷害迫害的愛情悲劇感到深切同情,也是挽救了當時不少為情迷失自我的少女,那些至今還在為情迷失自我的少女們,趕快來讀讀這首白居易的“淫奔”詩,說不到對你有所啟發:
《井底引銀瓶》
序:止淫奔也。
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别。
憶昔在家為女時,人言舉動有殊姿。
婵娟兩鬓秋蟬翼,宛轉雙蛾遠山色。
笑随戲伴後園中,此時與君未相識。
妾弄青梅憑短牆,君騎白馬傍垂楊。
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
知君斷腸共君語,君指南山松柏樹。
感君松柏化為心,暗合雙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頻有言。
聘則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
終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門無去處。
豈無父母在高堂?亦有親情滿故鄉。
潛來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歸不得。
為君一日恩,誤妾百年身。
寄言癡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輕許人!
前面的序就是詩人勸告我們的:停止私奔吧!接下來再用具體的事例來向我們說明為什麼要停止私奔?私奔會給我們自身帶來怎樣的危害?
“井底引銀瓶”和“石上磨玉簪”是兩個統領全詩的巧妙比喻,說明了淫奔就是淫奔,就算那愛情再美好再轟烈,到最後,還将是一無所有,甚至給自己帶來的傷害是極為慘重的,會影響自己的一生。
“婵娟兩鬓秋蟬翼,宛轉雙蛾遠山色。”形容女子的樣貌美麗動人,簡直是一個在人間的仙女,是以才會有“人言舉動有殊姿”,說活和動作都有與衆不同的姿态和容貌。
至此,她依舊一個人保持着那那份單純與美好,偶然一天,看見了一男子在垂楊下騎着馬,便一見鐘情,深深愛上了他。
“感君松柏化為心,暗合雙鬟逐君去。”到了現在,你把我深深地迷住了,便要堅定不移地追着你的步伐而去,陪在你身邊,永不離開。
原來古時候也有這樣的橋段,我還以為一直是偶像劇裡才會出現的呢,真是藝術來源于生活啊,千百年前都已經這樣了。
接下來,危險和悲劇一步步向女子的命運邁進,悲劇和危險的開始。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頻有言。”到了男方家裡已經有五六年了,但男方的父母還一直不接受,經常說來說去,依舊不同意女子正式進男方的家門。《禮記》載“奔着為妾,父母國人皆賤之。”可見,“淫奔”之女不受他人待見。
男方家裡的人包括其父母老是這樣對待女子,還說這說那,議論紛紛,女子終于明白了“終知君家不可住”。但是,自己是“淫奔”出來的,自己家也沒有臉面回去“悲羞歸不得”!
女子後來靜下來一想,後悔不已“為君一日恩,誤妾百年身”!即使現在硬着頭皮回自己家,自己的家人也不會接受吧,簡直是害了自己一生啊,就是因為當時自己為情的那一時的沖動,才給自己釀下如此災禍!
“寄言癡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輕許人!”這是白居易在全詩最後對那些為情一時糊塗沖動而想要去“淫奔”的一種勸告,詩人不是反對淫奔,但淫奔對女子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淫奔之前要考慮再三啊!
綜觀全詩,此詩通過一個故事的形式把道理講述給大家,符合詩人的一貫風格,通俗易懂、耐人尋味、回味無窮,仿佛自己就是故事裡的主人公。
那些為情迷失自我的少女們,趕快來讀讀這首白居易的“淫奔”詩!說不定,你将會有新的感悟,可以在你搖擺不定的情況下,挽救你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