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觀紫|訪談100】薛峰:學而自通-026

人物攝影 / 艾東

拍攝地點 / 薛人堂

學而自通

×

薛峰

在紫砂這個講究師承的領域,沒有拜師學藝,憑借自學而成的薛峰,以始終如一的自我完善精神更努力地進行知識積累和技藝打磨,通過這種方式來填補“師父領進門”這一部分的空白。當然,他曾經的藝術背景、專業曆程使他在紫砂一途不用完全從零起步。

相比于那些經過專業技術訓練的紫砂作品,薛峰的作品不止承載着勤奮、專注和耐心,還折射出他本人深厚的人格修行,但是無論如何,永不停息的自我完善精神對于薛峰來說才是一切的基礎。

I N T E R V I E W

訪 談

觀紫平台 艾東 現場采訪實錄

觀紫:您在陶校任教的同時進行着自己的創作,能不能先跟我們簡單聊一聊您的從業經曆?

薛峰:我是江蘇張家港人,1998年從景德鎮陶瓷大學畢業後,去了德化陶瓷學院也就是現在的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在那裡從事教學工作。2005年,希望自己在專業上有進一步的提高,就重新考了母校的研究所學生。研究所學生畢業面臨再次選擇的時候,我選擇了陶都宜興,在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任教至今。

到了宜興,除了學校的教學工作,一開始還接一些城市雕塑來做,兩年後接介入到紫砂,開始一些紫砂雕塑創作。紫砂相比其他的陶瓷材料有它的獨特性——優良的可塑性加強了紫砂作品的表現力;并且紫砂的抗折強度和粘接能力,也是其他泥料所不能及的。這些特性極大地拓展了紫砂泥料的允許成型範圍。同時,紫砂中含砂,俗話說“泥是肉,砂是骨”,紫砂中的砂在使它具有特殊砂質顆粒感的同時,也讓我們在把握泥性的程度上增加了一定的難度。這就像硬币的兩面,一面是對技藝要求的提高,一面是紫砂材質在一些雕塑題材表達上的天然優勢。

薛峰 | 童樂

觀紫:是什麼契機促使您從紫砂雕塑轉到了紫砂壺呢?

薛峰:我想最主要的還是和生活聯結的緊密程度。紫砂雕塑畢竟是作陳設用的,是以美化為主要目的的。紫砂壺不一樣,它是因茶而生的,實用性是第一考量。一方面是受本地的氛圍感染,另一面是出于自己的職業慣性,大約是在2013年左右吧,我嘗試着自己動手,想做一個茶壺出來自己泡茶用,應該會是件有意思的事情。當然,最初更多是從實用和趣味的角度出發的。

最開始是做的“供春”。由于自己是雕塑專業,又做過紫砂雕塑,有以前的專業基礎打底,而選擇“供春”也是因為這把壺的制作過程中本身就需要用到一些雕塑技巧,是以我做得還算順手。至今我還保留着自己的第一件成品。

薛峰 | 豐碩

觀紫:您在制壺這方面是全憑自己摸索嗎?

薛峰:大體上來說是這樣的,我沒有為此專門去拜師。打定主意要學制壺,我就盡可能得搜尋這方面的資料,圖書、視訊,各種教程,科技的進步為資訊和知識提供了許多便利。選擇這樣的方式,其實也是由個人的性格決定的,我一直以來都比較内向,不擅長和人打交道,用現在的網絡流行詞形容就是有點“社恐”,是以這種自我學習的狀态反而是能讓我更舒服的。當然,自學制壺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拿壺蓋的制作來說,壓蓋、截蓋、嵌蓋……每一種做法都有特殊之處,類似這樣的難題需要我自己一個個去研究去攻克。

紫砂制作技藝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演變傳承至今,并被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其中的複雜和一些核心技法,并不是靠自學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是以我的自學也不是完全閉門造車。得益于工作的環境,我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實在拿捏不準的問題,可以請教我們學校教制壺的老師。這幾年,随着自己創作階段的改變,我也會和業内做得比較好的一些老師交流,互相觀摩作品,分享心得。我發現,這種交流的過程對自我的提升幫助其實也很大。

觀紫:如果讓您給自己這些年制壺的曆程劃分成幾個階段,您會怎麼劃分?

薛峰:第一階段就是起步階段,以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為主,基本就是邊學邊做,邊調整邊提升。第二階段是差不多一年以後,那個時候已經慢慢能摸到一點自己的節奏了,基于以前在雕塑領域的積累,覺得自己應該以花器為主,做起來更順手,也更喜歡。是以就開始有意識得往這個方向傾斜。現在乃至後面一段時間,我會以仿生器為主,瓜果、花木等都在我的題材庫中。像荸荠、石榴、南瓜、葫蘆……這些仿生器一直都是紫砂壺中别具一格的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們能看到的仿生器創作方向還是以還原為主,不論是從形制上還是從泥料色彩搭配上。我更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一些變化,是以我的創作還是以紫泥為主,器型上也更寫意一點。是以雖然題材還是那些題材,但又能讓人感覺到不同。

觀紫:能否和我們分享一下,您的創作靈感一般從何而來?

薛峰:書畫作品給了我很多靈感,尤其是一些寫意的國畫。國畫講究師法自然,比如國畫中的山,一個個層次分明、濃淡相契的線條,表現出的更多是一種磅礴的氣勢。從自然界中的生物到茶桌上的一把壺,任何一件具象的紫砂壺作品,也都是由點、線、面組成的局部和整體,我覺得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完全可以像國畫一樣,追求是似與不似之間的意念美,達意為上。但這并不意味着制作上的随意、粗糙和潦草,相反,越是這樣越需要手底下的精雕細琢。

觀紫:您現在的制壺生活和在學校的教學工作,有沒有産生什麼共振?

薛峰:首先是教學内容也随之發生了變化。我們系分三個專業,雕塑、工美和陶瓷設計,以前我教雕塑,現在把我調到了陶瓷設計專業,教紫砂花器這門課程。日常教學中,我會跟學生強調提高審美水準的重要性。一件優秀的紫砂作品必然是實用性和藝術性兼具且平衡的。如果連制作者自身都無法分辨美的事物,那還怎麼去創作好的作品,是以提升自己的審美在我看來是每個制壺人都不能缺席的一門課程。審美提高了,如果手頭的功夫不到,東西還是做不出來,是以我還鼓勵學生不斷自己動手去實踐,多練,隻有眼到手到,才能有好的作品出來。

事實上,我們學校在培養學生技藝技法的同時,一直以來都十分注重審美教學和美感教學,在提升學生認識美、了解美、欣賞美和創作美的能力這些方面作出了許多安排。比如我們會給學生上一些鑒賞課,講解一些優秀的作品(包括它的創意)。每學年學生都有外出考察,我們會組織學生去博物館、美術館、參觀學習,組織學生看一些大型的展覽,包括高校畢業展等,這些雖然都是潛移默化的過程,但無疑是有用的。

觀紫:對自己現在的生活和創作狀态是否滿意?有沒有什麼能和大家分享的?

薛峰:我的生活其實非常簡單,基本就是家、學校、工作室,三點一線。前面也說了我其實有點内向,這同時也給了我更多時間和空間,我也很滿意自己的這種狀态,正是因為處在這樣的節奏中,我才能自學紫砂制壺,且學而有得。前年下半年我開始學習古琴,彈奏古琴可以讓自己的心更靜一點,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我一直堅信,自我的提升是沒有終點的,對藝術的追求也是沒有終點的,“活到老,學到老”,學習途中,我們走過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薛峰 | 歲月

W O R K S

作品展示

ˉ

薛峰 | 柿柿如意

薛峰 | 丹若

【觀紫|訪談100】薛峰:學而自通-026

薛峰 | 金秋

薛峰 | 佛手壺

薛峰 | 暗香

薛峰 | 芳華

薛峰 | 碩果

薛峰 | 福壽

薛峰 | 豐盈

A R T I S T

1972年出生于江蘇省張家港市,

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雕塑專業,獲碩士學位,

師從全國著名雕塑家、陶藝家姚永康教授。

現任于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陶瓷學院教師,

一直從事紫砂雕塑、陶藝、紫砂壺創作。

作品多次在全國和省市獲獎。

2008年,陶藝作品《福娃1》在江蘇省創新作品評比中獲三等獎。

2009年,陶藝作品《福娃2》在江蘇省工藝美術首屆“藝博杯” 三等獎。

2011年,陶藝作品《童樂》在江蘇省工藝美術“藝博杯”第二屆陶藝創新作品展評中獲得金獎。第四屆中國高校作品展三等獎。

2013年首屆“荊溪杯”宜興紫砂手工大賽三等獎。

2013年作品《琴棋書畫》第三屆藝博杯陶藝作品展金獎。

2013年第五屆中國美術陶瓷技藝大賽銀獎。

2014年第六屆中國美術陶瓷技藝大賽銀獎。

2008-2018年期間發表關于雕塑和紫砂論文二十餘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