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雅昌專稿|助力文物回流!國際博協釋出大學博物館返還文物新指南

文物的追讨及回歸,始終是全球持續在關注的熱點話題。

僅僅近一個月來,全球就多次傳來文物被查獲并歸還故裡的相關消息。3月29日,美國國土安全部在常青藤盟校的藝術畫廊内查獲13件文物殘片,許多同類文物來自以上地區未經妥善保護的寺廟,由古董商販賣并銷售到各大博物館中。

同天,曼哈頓地區宣布向北非國家歸還兩座大理石半身像,其中一件甚至長期被借給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展出。

而在3月21日,據《印度斯坦時報》報道,澳洲主動向印度歸還了包括雕塑和繪畫在内的29件“被盜的”珍貴文物,涵蓋了“濕婆和他的門徒”“沙克蒂崇拜”“毗濕奴和他的化身”等多個印度傳統題材。

雅昌專稿|助力文物回流!國際博協釋出大學博物館返還文物新指南

覆寫面紗的女人頭像,昔蘭尼,4世紀

圖檔來源:曼哈坦地區檢察官辦公室

這些頻頻傳出的消息在令人震驚之餘,也不由得開始反思:

世界各國失竊、流落他鄉的文物還有多少?

這些寶貴的文化财富,何時才能為它們的人民擁有?

不僅在海外,一直以來,在中國,文物回流始終也是大衆所關心的話題。

每每提及那些流失海外的文物,人們總能回憶起圓明園的獸首、虎年剛剛展出過的在外漂泊百年的虎瑩、滿清宮廷珍藏的書畫、各地的墓葬壁畫雕刻……

圓明園馬首銅像,清代(圖檔來源:國家文物局)

關于文物回歸的問題,每每相關新聞出現,都會引發社會的廣泛讨論。

然而,就國際層面而言,因為文物追讨、歸還并沒有統一的相關準則或法律标準,還是為文物的回歸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如2015年福建三明市陽春村的“肉身佛”追讨一案,由于被告者身居海外,而中國與荷蘭的法律标準不同,荷蘭法庭未能将肉身佛的擁有權歸還給陽春村,是以最後不了了之,這是非常令人痛惜的。

但是,這種國際标準不一的情況,在近日發生了一些推動性的改變。2022年3月11日,國際博物館協會大學博物館及收藏國際委員會(ICOM-UMAC)釋出了《大學博物館藏品歸還及返還指南(以下簡稱《指南》)》(Guidance for Restitution and Return of Items from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希望大學博物館重新審視自己的藏品,并歸還某些特殊藏品。

《大學博物館藏品歸還及返還指南》内頁第一張

《指南》的釋出或許與近幾年發生在歐美各高校的文物追讨事件有關。2020年2月英國《泰晤士報》的一篇報道中稱,過去5年間,英國高校不斷收到追讨文物的要求,而這些高校完成了八成以上的文物歸還,将殖民時代所得到的館藏文物送還其來源地。

劍橋大學博物館(圖檔來源:劍橋大學博物館官網)

《指南》對這一類應予以歸還和拒絕收購的藏品進行了較為細節的劃分,它們大緻分為以下幾類:(1)戰利品;(2)通過亵渎墳墓獲得的人類遺骸或物品;(3)在沒有許可和授權的情況下獲得的物品;(4)1933年至1945年間在歐洲遭到掠奪的物品;(5)以研究的名義不道德地擷取的物品和資料(如血樣、照片、生物資料等)。同時,《指南》還為大學博物館在歸還和返還流程的設計方面提供了詳細的建議。

事實上,《指南》的釋出也經過了長期的研究,以及對現實情況進行了一系列考察。下面,我們将列舉一些過去一年大學博物館歸還藏品的具體案例,一起看看國際博物館協會為大學博物館們都提供了哪些建議。

見證美國原住民曆史的龐卡戰斧

2021年5月,哈佛大學與美國原住民民權先驅Standing Bear的後裔進行了談判,談判主要圍繞曾經屬于龐卡部落酋長、現藏于哈佛大學皮博迪考古和民族學博物館的一把戰斧展開。

Standing Bear是19世紀末美國著名的原住民民權領袖。1878年,為了讓兒子魂歸故裡,他離開了龐卡部落在俄克拉荷馬州的法定保留地,将兒子的遺骸帶回了位于内布拉斯加州尼奧布拉河谷的家鄉。因為離開原住民保留地,聯邦政府對他進行了審判。而在法庭上,這位美國原住民代表了所有原住民向聯邦政府發出抗議。“我身體裡流着和你同樣顔色的血液,我也是人,我們都是被同一個上帝創造出來的人。”他勇敢地争取了美洲原住民應有的平等的權利。

Standing Bear的戰斧(圖檔來源:Harvard Crimson via AP)

1908年,在Standing Bear去世後,他的戰斧按照本人意願捐贈給了他的代理律師,而當這位律師去世後,這把戰斧又被賣給了私人收藏。最終,在1982年,哈佛大學收購并收藏了這把極具意義的戰斧。

龐卡部落的族人在得知戰斧下落後,開始積極地與哈佛大學進行交涉。哈佛大學皮博迪博物館主任簡·皮克甯也表達了支援的意願,并表示皮博迪博物館會推動戰斧回家。

Standing Bear銅像(圖檔來源:Joseph Morton/Omaha World-Herald via AP)

龐卡部落首領小拉裡·賴特認為,戰斧的回歸是部落重振的有力象征。兩百年前,原住民們被迫離開家園,遭到了許多不公平的待遇。他說:“這把戰斧見證了我們的曆史,可以向世人說明‘我們’是誰,以及為什麼今天我們能重新站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土地上。是以,讓它回歸故土是非常合适的。”他認為,這樣的文物能銘記曆史,銘記先人曾經曆的一切,應該盡早回到龐卡部落族人身邊。

《指南》中認為,這一類被原所屬地區、民族确認為具有文化意義的物品,應當優先安排歸還。

以研究名義收藏的遺骸也将經受道德和倫理的審查

或許許多學校都收藏有人類遺骸,但在本次國際博協釋出的《指南》中,“人類遺骸”的歸還被明确地放入博物館歸還的優先序列中。

而大學持有人類遺骸,有時候也會引發争議。

2021年4月,賓夕法尼亞大學就陷入了這樣一場争議。人們指責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和人類學博物館不道德地擁有一部分少女的遺骨。

這副遺骨包括了女孩的部分骨盆和股骨。遺骨的主人可能是一名來自費城黑人家庭的少女,而她喪生于1985年的一場爆炸中。她的父親是黑人組織MOVE的領袖,同樣在這場由警方造成的爆炸事件中身亡。

爆炸事故現場附近街區濃煙滾滾 (圖檔來源:Getty Images)

爆炸事件發生後,由于法醫無法識别遺骸的主人,于是這兩塊骨頭被轉移到了賓大教授兼博物館館長亞蘭·曼恩手中。從此後到2001年間,少女的遺骨一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存放,而在2001年後,又随着曼恩來到普林斯頓大學。2016年,因骨骼識别的研究需要,這副遺骨被送回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賓夕法尼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博物館(圖檔由博物館提供)

人們指責賓大博物館的原因是,校方及博物館不僅不主動将少女遺骨歸還給她的家人,還被當作案例,在線上課程“真正的骨頭:法醫人類學曆險記”中使用。雖然課程已經被取消,仍然造成了人們的憤怒。

MOVE組織就此召開了一次新聞釋出會,解釋了1985年5月13日費城發生的那場爆炸案——當時,費城警方将MOVE組織歸類為恐怖組織,并向成員所在的大樓投擲了兩枚炸彈,炸彈造成5名兒童和6名成年人(包括少女的父親,MOVE組織當時的領袖)在事件中喪生。組織成員在新聞釋出會上說,“36年後,我無法想象他們竟然會展示我們的家庭成員,甚至把他們當做是挖掘出來的恐龍化石那樣。”他們線上上發起了請願,要求賓夕法尼亞大學歸還這部分遺骨。

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所收藏的其他頭骨(圖檔來源:賓夕法尼亞大學)

在事件發酵後,博物館發言人稱,這副遺骨仍然未能識别身份,并表示了解遺骸與家人團聚的重要性,“正在努力找到一個互相尊重的協商性決議”。而賓大校長及教務長則補充聲明:“簡而言之,這一切都顯得麻木不仁、不專業和令人無法接受。”

現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表示已聘請律師調查遺骨進入博物館的前因,并努力将他們歸還給家人。

作為戰利品的貝甯青銅器回歸奈及利亞

在19世紀到20世紀中葉,歐洲殖民者及其軍隊在全球範圍内都做出過劫掠行為。除了中國人所熟知的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還有許多國家的文物在戰争中遭到了搶劫。而《指南》中也明确提出,大學博物館中所藏的戰利品、未經許可獲得的物品應該優先物歸原主。這一标準以及歸還流程的設計,可能參考自英國兩所大學在去年歸還貝甯青銅器的過程。

去年10月,英國阿伯丁大學及劍橋大學向奈及利亞歸還了英國軍隊從奈及利亞貝甯城劫奪的青銅器。

貝甯君主青銅頭像歸還儀式 (圖檔來源:奈及利亞廣播電視訊道)

阿伯丁大學博物館是首個主動向奈及利亞歸還青銅器的機構。在此之前,阿伯丁大學曾成功将一批聖物和遺骸歸還加拿大、澳洲及紐西蘭。

在藏品的審查中,阿伯丁大學校方發現,他們所擁有的一件青銅貝甯君主頭像是以一種不道德的方式擷取的,他們當即采取了積極的措施,并與能夠接收這件即将回歸的青銅器的機構進行聯系。

1897年,英國軍隊入侵貝甯城,搶劫了數千件金屬、象牙雕塑及雕刻工藝品,這些藝術品通過拍賣會、藝術品經銷商流入市場,并成為博物館或私人的收藏品。而阿伯丁大學在1957年的一場拍賣會上收購了這件堪稱貝甯藝術典範的青銅像。

貝甯君主青銅頭像(圖檔來源:阿伯丁大學)

2020年,阿伯丁大學通過一位奈及利亞巴布科克大學的法學教授,與奈及利亞官方的文物保管組織、皇家法院就其回歸展開對話。曆時将近1年,在完成了全部的流程後,貝甯君主青銅頭像成功傳回奈及利亞。

與此同時,劍橋大學耶稣學院也歸還了一件貝甯青銅器名為“Okukor”的青銅公雞雕像。這件雕像同樣在1897年的戰争中遺失,它被從貝甯法院劫走,在1905年由劍橋大學一名學生的家長贈送給了耶稣學院。

參與貝甯青銅器回歸儀式的奈及利亞相關人士與“Okukor”合影(圖檔來源:奈及利亞廣播電視訊道)

貝甯現任上司人Ewuare二世在表達了感謝的同時,呼籲世界各地其他機構重新審視他們的藏品,“歸還被盜藝術品是最正确的做法。有人說這些收藏品是自己買的而不是偷的,是以心安理得,我認為這是完全錯誤的。……事實上,這些需要被歸還的藏品提醒人們,他們長年持續着以一種不公正的方式對待一個民族。而本次的回歸行動,則會成為一種激勵——我們将迎來文物友好回歸的未來。”

這兩件青銅藝術品的成功回歸,為本次《指南》的制定與釋出提供了參考。

大學藏品該如何歸還?

《指南》認為,大學及其博物館的藏品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地方。近百年來,大學博物館一直在收集、組織、展示這些藏品并将其用于研究和教學。大學博物館希望成為鼓勵人們接觸、研究、享受和學習各種人類經驗的地方,并成為各種藏品最合适的家園。但在他們漫長而複雜的收購曆史中,也出現了許多不道德的藏品。直到現在,人們才越來越廣泛地認識到應該歸還或拒絕收購此類藏品。

《大學博物館藏品歸還及返還指南》中關于歸還程式設定的建議

在認識到原住民對其文化遺産的自我決定權後,大學博物館應該歡迎個人、團體和公共機構提出的歸還申請。

面對這些歸還申請,《指南》為大學博物館的歸還程式提供了建議。首先,對于文物的身份、曆史、與申請方/歸還方雙方之間的聯系都需要調查清楚。其次,應當考慮歸還或者繼續保留文物所造成的後果,諸如文物可能會被展示、研究、銷毀、改變形态或限制使用等等。大學博物館還可以與文物所屬機關商讨制作複制品、留下圖像資料、合作研究等,以利于大學博物館能夠繼續與所屬機關共同“分享”藏品。

結語

當下,人們逐漸意識到,因為博物館自身的性質問題,将這些藏品在帶有科普意義的展覽上展出,會帶來更為惡劣的影響。在西方的大學校園,一部分在校生也在呼籲重新解決這些“曆史遺留問題”,這使得高校博物館藏品退回、歸還現象随之增加,甚至無形中對其他公立博物館造成了一定的壓力。

在2010年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上,來自天津文物局的專家塗小元、田家鑫認為,在制定相應國内法律法規、成立專門機構、完善海關的同時,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國際共約,讓簽約的博物館按照有關規定歸還非法所得的藏品。

雖然國際博協所釋出的《指南》僅為指導意見,而其最終的目的是促進大學博物館的良性發展,同時保護文物原所屬個人或所屬機關的權利。但在為大學博物館提供幫助和建議的同時,它在原文中也表明其他西方收藏機構同樣會陷入到此類遺産歸還的問題中。或許,這份《指南》也能夠促進西方的相關博物館進行反思并遵守相關的約定。

在全球、全社會的努力下,我們有理由相信,越來越多的文物将會回到它的家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