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一個讨好型“好人”背後,可能都有一段創傷經曆

在最近的一次催眠中,來訪者是一位25歲的女孩,名叫靜姝,來訪的原因很簡單,她想解決自己不會拒絕人的習慣,而且每當遇到人際沖突,她就很害怕,害怕在跟别人相處時對方不開心,是以在人際關系中她都是讨好型的“好好小姐”,也是以在各種人際關系裡經常吃虧、受委屈。

每一個讨好型“好人”背後,可能都有一段創傷經曆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她經過多方的打聽,找到了我們心理咨詢工作室,想做催眠療愈來改變自己。

詳細的了解後,我們開始了第一次的催眠療愈嘗試。經過十多分鐘的催眠放松,我嘗試和她簡單的問答式溝通:“你總是怕别人不開心,讨好别人而委屈自己的時候,是因為當時有什麼記憶出現嗎?”

靜姝想了想,說到她想起曾經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她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卻聽到父母在房間外激烈地争吵,而她知道媽媽已經準備好行李,再吵下去就要離家出走了,對她而言那是一段極為可怕的經曆,也對于人際沖突與不愉快,印下充滿恐懼與驚吓的烙痕,因為當時的她就是脆弱無助地躺在床上,什麼事也做不了。

每一個讨好型“好人”背後,可能都有一段創傷經曆

我繼續問靜姝:“你覺得當時的自己怎麼樣了?”靜姝回答我,她覺得父母好生氣,她不知道他們在吵些什麼,但她知道他們隻要吵到不可開交,母親就會準備離家出走。

我再一次問她:“你覺得當時的自己是什麼感覺?”她閉着眼睛很平靜地想了大概有10秒鐘,然後回答我:“父母吵成這樣,我實在不知道為什麼他們要這麼生氣,我能看到他們的表情非常地恐怖。”

兩次的問答下來,我發現這段記憶可能是靜姝讨好型人格的關鍵所在,在父母的争吵關系中,她已看不見那個小小的自己。

她對過往畫面描述得如此詳細,意味着這事件當中的驚恐還無比深刻,靜姝造就這種讨好型人格,可能是因為童年的創傷所導緻的,于是,我嘗試換一種問法,我再一次呼喚靜姝。

每一個讨好型“好人”背後,可能都有一段創傷經曆

後來靜姝在我的提醒下,深吸了一口氣,我帶着成年的她,再一次回到她童年的房門口前,讓她去面對當時躺在床上,驚恐又不知所措的自己。

我邀請靜姝練習看向躺在床上的小女孩,并在心中呼喚自己的名字三次,一直到靜姝可以清楚看見與感受到兒時的自己為止。

接着,靜姝就開始自發行動,自己走到小女孩床邊,蹲了下來,輕聲地對她說:“你一定被他們吵架的聲音吓壞了,不怕不怕,我在這兒,”“他們吵架不是你的錯”“沒關系,讓我陪着你”,她就陪在床邊,直到孩子平靜下來。

整個過程,不超過20分鐘,具體來說,靜姝對着童年經曆傷痛的自己,她做到了幾件事:

第一、看見情緒;

第二、安撫情緒;

第三、陪伴情緒。

當靜姝從畫面中離開後,我邀請她再一次回想與感受當時的畫面,她給出很不一樣的說法,她說:“外面雷雨聲好像變小了,而我當時躺的床,好像也沒有陷得這麼深、那麼難以翻身了。”除此之外,她也感受到心中的釋然。

每一個讨好型“好人”背後,可能都有一段創傷經曆

幾次催眠下來,我發現靜書有了很大地改變,她自己也能感覺到自我的強大和自信。催眠讓她學會了将自己從受傷、無助、驚吓害怕的狀态中,把自己抱出來,成為自己生命裡的那雙大手,而不是殷殷期盼他人來拯救自己。

靜姝的案例,其實是人在重大情緒事件時,當事人非常容易有的反應。因為在驚恐的時候,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會在引發恐懼的事物上,而忽略了自己當時的感受,這種恐懼使人隻要場景重制,就會再次誘發那埋藏在心中恐懼不安的陰影。即便當事人已經成年,隻要在沖突情境出現,當事人就會不自覺成為那個逃避害怕的孩子、久而久之,在人際關系中隻會妥協和害怕,造就讨好型人格。

原文原創自榮新奇教授心理堂,如需轉載,請取得許可并标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