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速看!全球自動駕駛政策解讀!(下)

2021年是自動駕駛汽車開啟商業化的元年,也是跨時代的一年。當無人駕駛乘用車真正進入我們的生活之後,我沒辦法預知它的稱謂,可能是“自動駕駛汽車”;可能是“智能汽車”;亦或是“無人駕駛汽車”。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一輛L4或者L5級别的自動駕駛汽車最終是哪個國家最先大批量占領世界汽車市場。

速看!全球自動駕駛政策解讀!(下)

說到這裡讓我不由得想起中國導演陳怡制作的汽車曆史紀錄片《汽車百年》,當年德國(大衆)、美國(福特)、日本(豐田)等國家在世界的經濟地位還不是很高的時候,他們有一批批的發明家和企業家從簡陋不堪的小作坊發展到至今都舉世聞名的汽車品牌。這其中的艱苦與辛酸是可想而知的。

速看!全球自動駕駛政策解讀!(下)

當初,由于大陸對于發展汽車工業的不支援态度,錯過了自主研發汽車的一個良好契機。等到後來政策開始支援的時候,路面上已經有七八成外國汽車了,着實可惜。當然,大陸的奇瑞、吉利、長城等汽車品牌後起之秀雖然起步比較晚,但是還是加入到了殘酷的汽車競争當中,這也不失為一種敢拼敢博的精神展現吧!

是以說,一個國家要想經濟不落後,還是需要大宗商品的品牌化,知名化、産業鍊化。隻有這樣國家的經濟才能真正成為數一數二的世界強國。是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哪些國家的政策在随着自動駕駛技術的更新而同步的時候,相信這些國家後期的經濟定然不會與未來的世界經濟強國落後太多!

上一期我們說到大陸和德國在自動駕駛汽車出行方面的立法立規,今天我們看看日本、南韓、英國在自動駕駛方面的一些政策。

據中國汽車網顯示:2021年12月25日,日本警察廳(管理全國警察的部門)表示,将在2022年年初送出日本《道路交通法》修改意見給日本國會,其中提出,将允許L4級自動駕駛汽車上路。如果這一修正案通過,日本或将成為繼德國之後第二個允許L4級自動駕駛汽車上路的國家。

日本和德國走在全球自動駕駛立法的前列,對《道路交通法》和《道路運輸車輛法》分别規制道路和車輛兩個領域法律有相應修訂的隻有日本。日本搞自動駕駛,還是比較務實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日本在自動駕駛技術上既吸收外來先進技術,也在本國内将高精地圖、安全評價、企業協作等三個方面進行重點來部署。如在高精地圖方面:注重加快更新,通過國際合作和自動化制圖降低地圖完善成本。在安全評價方面:制定符合日本高速公路交通環境的一系列駕駛場景,同時考慮普通道路的駕駛場景,并與各國合作将其提升為ISO國際标準。企業協作方面,日本經濟産業省提供資助項目,進而使汽車制造商和研究機構協作,實作研究方法探讨,資料采集統一,以及标準協調工作。

另外日本制定了《自動駕駛系統安全技術指南》要點,主要規劃了L3、L4級别的自動駕駛汽車需要滿足的安全要求,其中包括要求車上必須裝配資料記錄裝置(“黑匣子”),車聯網要有反黑客措施等。由此可見,日本已經把自動駕駛産業當作國家技術發展戰略規劃,以此來搶占未來自動駕駛産業制高點。

據南韓媒體SBK相關報道:南韓将在2027年實作全自動駕駛汽車。将在2027年之前向自動駕駛技術開發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資1.1萬億韓元(折合9.99億美元)。用于開發自動駕駛計算技術和全球自動駕駛标準,助力道路交通基礎設施與自動駕駛汽車連結。2021年6月,預計約370個組織和3500個專家參加準許的預算850億韓元(折合7500萬美元)的53個自動駕駛項目,用來支援2027年的無人駕駛汽車研發計劃。

據路透社報道:英國交通部于2021年推動了自動駕駛立法并抓緊制定相關制度,以響應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準許關于搭載ALKS的規定,即允許安裝ALKS的車輛上路運作,并確定該功能的正确使用。并計劃2022年7月前在所有新車上強制使用DDAW系統(可以監測司機的嗜睡程度和視覺注意力水準,并在他們昏昏欲睡和分心時發出警告的系統)。

速看!全球自動駕駛政策解讀!(下)

另外去年4月美國的Nuro與達美樂推出披薩無人配送服務,以應對疫情披薩訂單激增問題。同年12月Nuro與7-Eleven便利店在加利福利亞推出自動駕駛送貨服務,還與零售企業沃爾瑪等推出自動駕駛送貨服務。

速看!全球自動駕駛政策解讀!(下)

由此可見,自動駕駛商業落地正在以星星之火的趨勢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這次可能需要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技術與資源融合的方式才能在更短更快的時間裡面實作完全自動駕駛技術的革新。筆者推測,完全自動化的自動駕駛車輛從貨物配送到載人的汽車落戶可能要到2025-2028年左右。

自動駕駛之路道阻且長,行則将至!這一期的内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大家的關注,下一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自2021年以來的自動駕駛汽車相關品牌。

創作編撰不易,請動動您發财的手指,點個贊或者分享,讓更多的朋友能夠看到這篇文章,您的支援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持續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自動駕駛方面的資訊。期待評論區一起探讨哦。

編輯:明楊

責編:明楊

采編:明楊

排版:明楊以上部分内容及資料參考路透社、SBK、中國汽車網等資料,另外以上圖檔來自網絡公開資源,不能識别其來源,如有版權争議,請聯系本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