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兩晉南北朝出土陶器新發展,陶瓷愛好者看過來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墓葬中出土的陶器,日用器皿數量不多,器形有罐、盤、碗、缽、缸、耳杯,還有柄勺、硯、燈等。除缸外,均為火度較低、質地松軟的灰陶,它與前代實用的硬陶有顯著差別。有些盤、碗和耳杯中往往塗有紅朱或一層白粉,無疑是當時的随葬器。

三國兩晉南北朝出土陶器新發展,陶瓷愛好者看過來

西晉永甯二年越窯青瓷雞籠

陶缸在浙彙上虞及江蘇的南京等地、發現較多,一般高約80、口徑40、底徑30厘米左右。橢圓腹、卷口、平底、胎青灰色。外有一層黑褐色釉。口部裝有四個條形耳,器體飾線紋,線紋外還加一圈鋸齒。由此可見這時陶器的實用價值,除大型特制的器物外,已逐漸居于次要地位了。

至于陶制明器則大量流行。在孫吳和西晉墓葬中出土的陶明器,以谷物加工工具、生活用具及各種家禽家畜模型為主。陶胎大多為紅色,外塗一層極薄的棕黃色釉。東晉以後則以儀從車馬為主,其它明器逐漸衰落。

三國兩晉南北朝出土陶器新發展,陶瓷愛好者看過來

晉陶牛車

孫吳、西晉陶明器中最常見的有:杵、臼、春、磨、谷砻、箕、篩、帚、井、竈、桶、缸.蓋缸以及犬、羊、豬、馬、牛、雞、鴨等等。

西晉黃褐釉陶扁壺

有些器物形體不大,但小巧玲珑,給人以真實的感覺。南京光華門外趙士崗吳鳳凰三年墓(273年)出土的方形和圓形陶臼,形制不僅與漢菟巾出土的石臼相同,而且與解放前南方各地經常使用的石臼也相似。

三國兩晉南北朝出土陶器新發展,陶瓷愛好者看過來

西晉釉陶多子盒

在江南廣大地區的孫吳和西晉墓葬中,還發現堆塑人物樓閣陶罐,它與青瓷人物樓閣罐的風格大緻相同。罐上堆塑重樓雙阙,環座模制塑象,樓頂群集島雀,有些器腹堆貼龜、魚、蛇、火等各種水陸動物。

南京中華門外眼香廟出土的這種陶罐,口部塑貼陶棺一具,棺旁有頭戴雙揩長巾掩面的婦女,有伏地嚎啕的孝子,還有伴奏哀樂的樂伎排列于棺前,有聲有色地描繪出一幅葬儀的場面。

值得提出的是南京甘家高場出土的一件堆塑陶罐,該器共分三層,除塑有常見的殿阙之外,每層皆有坐佛,且有背光。據《江甯府志》記載,在孫權赤烏四年(241年),西域康居國僧會來建康前,“中國未有象教”,乃于“秦淮西南建建初寺”,這是江南建立的第一座佛寺。從伴随該器出土的缸、竈、磨、碓等陶器來看,均屬孫吳時期遺物,其年代可能在赤烏之後。是以,這件堆塑應是大陸南方地區現存最早的佛教藝術品。

三國兩晉南北朝出土陶器新發展,陶瓷愛好者看過來

西晉青釉堆塑谷倉罐

在東晉的墓葬中,常發現一種所謂陶犀牛,其形似牛非牛,項脊和腹側有成束的角狀鬣毛,多放在通道中其它随券品的前列,頭向墓門作守衛狀。這種陶犀牛應該是辟邪的猛獸,因而在命名上值得考慮。據《漢書司馬相如傳》:“赤首環題,窮奇象犀。張揖注:“窮奇狀如牛而猬毛,其音如嗥狗”。是以稱它為窮奇是比較合适的。

上述的陶明器,是由專制明器的作坊為當時喪葬需要而成批生産的。如南京中央門外四闆村出土的窮奇,與中華門外砂石山六朝墓葬出土的,簡直是一個模子印成的。

東晉以來,南方的戰禍較少,地主莊園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一時期的明器,雖不及漢代那些氣魄雄偉的陶樓、城堡等模型和整套的井、竈、倉、奁等豪華的明器,但從大量出土的陶倉和陶制的谷物加工工具、生活用具及各類家禽、家畜等随葬器物,也可以看出南方地主莊園經濟發展的景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