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簡介
王闊海(原名王克海),1952年出生于山東招遠市,1970年入伍,1989年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國畫系,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原主席,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七屆理事,中央電視台《大型高端人物訪談》欄目藝術顧問,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工筆畫學會常務理事。第二炮兵政治部創作室專職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全軍進階職稱評委,中國人民解放軍書畫藝術研究院藝術委員,中國漢畫藝術研究院院長,清華、人大、榮寶齋畫院進階研究所學生導師。
王闊海先生的新漢畫水墨藝術研究與創新,是集五十多年來的筆墨經驗積累與造型藝術素養和學養之大成。他長期潛心于中國畫美術理論及傳統筆墨技法的研究,主張全面繼承中國的繪畫傳統,更為崇尚漢代博大雄渾的文化精神,并汲取了漢磚、漢瓦、漢畫像石刻藝術的精華,溝通了漢畫像石刻與中國畫筆墨之間的靈魂,兼收并蓄了浮雕、壁畫、唐三彩、青銅、彩陶、金石、甲骨、剪紙、皮影等民間藝術和古典藝術之精髓,打通了上下五千年各個文化關節與命脈,結合了中國文人畫沒骨畫水墨将其轉換整合成為現代的水墨圖式,被美術界譽為“王闊海的新漢畫藝術”。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與形式符号。并遠承宋梁楷《潑墨仙人圖》,中接八大山人,近融張大千諸大家,将中國畫沒骨畫法推開了一個新的領域。融合了自己的詩文與書法學養将其自創的新漢畫藝術推向了一個高品質,高品格,高品位的文人畫境界。其新漢畫作品高揚了大漢民族博大雄渾,雄強奔放的文化精神内質,古樸典雅而富書卷氣耐得細細品味;狂放而不失精微,灑脫而有力度。其作品在沖墨沖色間,營造出一種交融幻化,看似有卻無,看似無卻有,玄之又玄入衆妙之門的神秘境界。以新古典主義風姿昭示了中國畫水墨發展的又一新的方向。被公認為中國新漢畫藝術創始人。2018年王闊海先生所獨創的中國畫新漢畫技法榮獲國家知識産權局發明專利權,成為自建國以來中國畫技法獲的國家發明專利權的第一人。2019年,王闊海新漢畫藝術館”山東滕州市落成并舉行了學術揭牌儀式和學術研讨會,入會專家一緻認為王闊海先生是當代守正創新的典範。
劉曦林老師對話新漢畫藝術創始人王闊海老師
劉:闊海。
王:您好,劉老師。
劉:咱們相識應該是多年了。多年來你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是一個山東漢子,軍旅畫家,将軍風度。雄強、博大、潇灑,雄強當中有細膩,可以這樣講你的藝術和本人是一樣的,是你把古代的漢畫像石轉換為現代的新漢畫水墨,完全是王闊海你這個名字容納進來的。你這個海,海納百川呢,海還是隔代遺傳,還有跨界修行。你把金石圖像拿過來,把漢代的東西當做當代的傳統,和一般畫家要走的路不一樣,是以成就了一個王闊海。等你畫《飛奪泸定橋》這個革命曆史題材的時候,又把漢畫像石的東西和現代的水墨、現代寫實的素描造型的東西融合在一起,又有了新面目、有了新的底蘊、新的力度,和這個主題非常之切合。
你的初心是什麼?你小時候喜歡畫畫的初心從幾歲開始萌發的?
王:我六七歲的時候住外婆家,我有一個姨表妹,我們倆就在外婆家的牆上比賽畫畫。用電池的那個黑棍當筆,我在前面畫。我那個小妹妹她畫不出來,就在後面抹,把那個牆弄得黑乎乎的。從小就喜歡畫,八歲上學,那個牆上的光榮榜什麼的都讓我畫。大概13歲,我立志當畫家。
劉:應該說你對漢畫像石的認識從那時候就開始了。黑白灰就在牆上。受到别人影響?還是與生俱來的?
王:是有影響的。一個就是我的姑父,姑父是鄉村藝術家,早年他做過鏡子鋪,畫鏡子匾。我們山東的那個房間布置有一個特點,比如說到了西間房,當面是一個大鏡子,大鏡上面有個橫匾,兩邊有豎匾,大鏡上面一般都畫成金龍玉鳳啊,兩邊是鯉魚竄荷花等民俗題材,我姑父畫鏡匾遠近聞名,他以後又回到農村,周邊村子要演戲的都讓他畫布景,什麼龍虎相鬥之類。以後他又畫《沙家浜》這一類的,是以說他對我影響很大。另一個是我的國中的老師李萬敏,他是美術老師。我有一次到縣文化館,我的老師不在,卻有緣和袁大儀老師第一次見面。我老在那轉轉,他就問,孩子你等誰呀?我就說我等李萬敏老師。你找他幹什麼?我找他學素描。
他說,你的老師回農村去了,可能一時半會回不來,幹脆我給你講講。我說那我真是求之不得,他那時候畫《去安源》、《暢遊長江》,我們都給他擡着遊行。袁大儀這個人是我第一個崇拜對象,他給我講了大概兩個小時吧,我一輩子沒忘記他。我學畫畫應當說與我的親戚、家族都有關系,我的姑父對我影響很大,我記得當時買美術資料書買不着,《芥子園》是從我姑父那兒借的,我學畫是從《芥子園》學起,那很寶貴,《芥子園畫譜》對我影響很大。我母親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是很巧。比如說裁衣服,她敢下剪子,一般人不敢的。也不勾描草圖就下剪子剪。到了40來歲,她學紮花,農村有了縫紉機以後,她紮花紮得特别好,她就有美術造型、色彩的感覺。我母親很巧,可能我的基因來源我母親的巧妙,她對色彩的敏感度、對造型的敏感度,我一開始畫畫她還經常給我提意見呢。
劉:有文化很可能就是另外一種藝術,沒有文化的民間藝術是最樸實的。那麼你是什麼契機引起你對古漢畫的研究與新漢畫的創新呢?
王:當時我35歲上解放軍藝術學院的時候,我一個同學說:你王闊海筆墨再潑辣,造型再娴熟,但你的藝術風格有嗎?那個時候就提出藝術風格的問題啊。這個同學提完後,我認真去思考,當時心裡不是很舒服。但是私下裡想他說得對啊,一個畫家的成功在于藝術風格的确立,你的藝術風格在哪?自己的藝術坐标點在哪裡,真是引起了我相當長的時間去思考,我往哪個方向找呢?我琢磨了文人畫,一千年來對于民間藝術對于古典藝術很少吸收。我朦胧地覺得這塊很空白,是以說我就有意識地買了大量的資料,其中包括漢畫像石、巴蜀面具、安徽木雕等。
開始研究我的藝術觸角,我到底要往哪個方向,此時我看到漢畫像石刻非常震撼。再一個提到李存葆,他給我看了一個人家送給他的武梁祠的車馬出行圖,然後他裱起來讓我看,對我觸動也非常大,因為我過去看到的都是印刷品,那麼看這個原拓給我觸動很大,太現代了,這個馬上還有馬,人上還有人的平面構成,很浪漫,大漢民族的文化精神展現得一覽無餘,真是博大的、陽剛的、雄渾的、外放的、那種現代派的,使我眼睛一亮,如果說能把這個轉換成現代水墨,把石刻形态轉換成水墨形态,這個在中國美術史上是沒有的,是前無古人的。我當時很激動,眼睛為之一亮。我還看了南陽的漢畫像石刻的印刷品,有個騎射田獵圖,也許是石頭破損的模糊,也可能照相模糊,也可能印刷模糊,跟筆墨在那流動似的,恍惚間我看出一種筆墨的流韻,如果把這個轉化成流動的現代水墨不得了。
劉:你這個腦子很活,受到了啟發與靈感,可貴的是你抓住了。有的人看到靈感一閃而過,沒能抓住,而你一抓就是30多年,咬住這個不放。咬定青山不放松,這也是一種青山。
王:我就反複地實驗它,又是用膠,又是用礬。一開始盡量向漢畫或拓片效果靠攏,逼近原拓。那一時期我畫了《将相和》、《遊春圖》、《車馬出行圖》、《古漢畫印象》,包括你給我寫的《藝術的闊海》這篇評論文章,刊登在這本由沈鵬先生題書名《王闊海國畫集》裡,95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了這本書,裡面的作品有與壁畫或者漢畫像石拓片之間的那種感覺,我畫了一批,當時展覽後,你在我的《出征圖》跟前給予高度評價,也給予指點,《出征圖》主要表現漢代古将士、大将軍出征壯行的場面。
當時由大作家李存葆先生撰文,其詞曰:“餘鐘情漢畫像石刻久矣,爾來去嘉祥、南陽探迹攬勝,則為震古爍今之漢代藝術所癡迷,我沉眠于石刻碑林之間,嗟歎大雅久之不作,先人無論鑿馬刻人,銘獸镂神,皆鐵畫銀鈎,摅騁技巧委蛇有章。餘汲取古漢畫石刻藝術的精華,表現古将士鼓鳴旌飄,驅堅策肥的出征場面,旨在壯華夏之雄風”。他這段跋文寫得太好了。
當時我畫了一批包括《孔子施教》、《将相和》、《遊春圖》、《車馬出行圖》等等,最給我啟發的是《騎射田獵》,當時也許是印刷模糊,給我感覺好像看到一種筆墨流動的感覺,我也把這幅畫畫下來,這是一個真實的漢畫像石的原拓,我把它轉換成現代筆墨了。這裡面實行了大量的筆墨轉換。
劉:總起來有幾種轉換,一種是傳承,黑白是傳承。金石味道和毛筆之間并沒有沖突,中國研究金石學的藝術家們從書法裡面得到了很多啟發,從篆刻裡面得到了很多啟發,也從青銅器的紋樣裡面得到了很多啟發。金石學始終伴随着筆墨學,始終伴随着它前進。但它們倆融合古人并沒有很多的發現,你這裡有了轉換,這個轉換非常好,一個是把拓片中的平墨、死墨轉換成了活墨,把濃墨、幹墨、焦墨轉換成濕墨,把這個平面的造型轉換成現在的造型,墨色的轉換,結構的轉換,題材的轉換,材質的轉換,再将書法也加進去了。漢畫像石的書法很少啊,民間畫工的作品比較多。一個是堅硬的冷冰冰地刻在石頭上的畫,而另一個是在宣紙上滲跑的現代構成的水墨畫,你在這兩者之間實作了巧妙而重大的轉換,這真是難以想象。
王:後來我把書法作為連接配接構圖的一個主要方法和手段。
劉:你就是進一步跨界,古人早就把書法跨進來了,你進一步和漢畫像石跨在一起,這是從你開始,是以說你對漢畫像石鑽研,你有一股鑽研精神,這個精神就是李可染先生的“壓釘子”精神,我把圖釘往牆上按,往裡伸進去了,抓住這一個點壓,這個“釘子”精神可能給我們一些啟發。對中國水墨人物畫的認識,對文人畫的認識不僅僅限于筆墨、限于毛筆,不僅僅限于書法,不僅僅限于篆刻,還可以打開另一片新的天地,這個天地就是跨界,是以說中國畫始終是跨界的,是綜合性的藝術,詩書畫印是如此,國術、中醫、舞蹈全都在這裡,你把漢畫像石融入進去,是立了一功的,應該說是很獨特的。你開辟了一個審美領域啊,一個新的筆墨奇迹!
王:我準備要寫《我的新漢畫論》或者《我與我的新漢畫》。
劉:聽你講你要寫你的新漢化論,凡是成功者首先要立業,再者立言,這非常好.已經有寫作提綱了嗎?能透露一點,讓我們先睹為快嗎?
王:首先我的新漢畫,是獨創性。新漢畫應該說是前無古人,後啟來者。後人可能在我這裡得到治學的啟發而産生新的創造。而藝術的生命恰恰在于創新。是以能在國家知識産權局獲批發明專利權。成為建國以來以中國畫技法創新獲得國家知識産權局發明專利權第一人。
劉:潘天壽講:“不同才是藝術,不同就是獨有、獨到、獨出機杼。你的新漢畫肯定是獨創,這是非常可貴的藝術品質。
王:第二是總結新漢畫的來龍去脈,起碼有四個來源;1.學院派,我是解放軍藝術學院國畫系畢業,受到了嚴格的理論、造型、筆墨訓練,為新漢畫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古典主義:古典指汲取漢代畫像石刻,民間剪紙、皮影、唐三彩等姊妹藝術的精華,将漢畫像的石刻形态轉換成新漢畫的水墨形态,将中國畫的沒骨畫法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3.西方古典藝術與現代派構成。從西方素描、色彩到現代形式構成融化到了我的新漢畫之中,關鍵是個“化”字而不是圖求外表。對素描而言,我不僅研究西方素描,還研究為中國畫筆墨服務的中國畫素描該怎麼畫,提出了以線為主、明确結構、線面結合、塑造形體的中國畫素描四要素,在清華大學進階研修班授課十年有餘,走在了各大院校素描教學的前列。
依此理論與中國畫筆墨相結合,就會明确線往哪裡勾,墨往哪裡落,很有可操作性,使我的學生受益匪淺。這些年來我的驢、馬、牛、羊、老虎的寫意畫都是以此理論而畫的,對前人有了突破性發展;4.文人畫的品質。長期以來我始終堅持文人畫詩、書、畫、印四者并舉的修行路線,來提高我的新漢畫藝術品質、品位、品格。從南宋梁楷的《潑墨仙人圖》,到八大山人、徐謂、張大千的潑墨沒骨畫法,來汲取營養。我的新漢畫沒骨畫法既來自于傳統、又有新的技法突破。若講新漢畫的創新我是自創一派,但對于恪守文人畫的人文品質我又是保守一派。
劉:你是新時期守正創新的典範,這一點非常重要。你對古今中外藝術能全面吸收,又有分析批評,這在當今畫家中是少有的。對于中國傳統,能把全面修養視為一個整體,即中國畫筆墨的整體觀。
王:第三還是守正創新,我主張全面繼承傳統,從東方到西方,從古典到現代,從漢唐雄風到明清文人畫這是一條文脈.我們需要全方位、大縱深的研究與繼承,這是一個新時代所呈現的藝術的主體特征,隻有這樣才能搞好創新。蒼天不負我,我不負蒼天。
劉:從漢畫到新漢畫,你是漢代文化的現代表現,你是有遠見的藝術家。我看到你的詩文、書法,包括你畫的禽獸,驢、馬、牛、羊那麼全面,寫實與寫意的關系處理得那麼好,你是在新時期少有的對傳統有全面認知的人,基本實作了學院派畫家向文人畫的轉型,在當代也是少有的。
王:我比較關注現實,關注畫壇現狀,這是第四點吧。面對目前中國畫大寫意精神的泯落,醜書與江湖氣的橫行,把中國畫直接畫成水粉、油畫、焦墨木刻的歧途,我有清醒的看法。目前中國畫最重要的方向問題是弘揚大寫意精神,這是時代的呼喚,一個正直的藝術家應該堅持藝術良知,弘揚正能量,發出正能量聲音。
劉:你是部隊的軍人藝術家更應該成為堅持正确導向的榜樣。作為很有成就的藝術家不僅在方向上堅定的走在前面,在藝術思維,藝術修養上走在了前面,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王:劉老師您過譽了。我深感學無止境。要活到老學到老,延長藝術拉力。我從藝六十年,惡補書法,詩文四五十年,今年要出一盒三本詩、書、畫的大紅袍,也是對我從藝六十年的總結。
劉:祝你成功!
王:我今年70歲了,準備在七十五歲之前把這件事兒完成,已經要到了臨界點了。
劉:可以把時間配置設定一下,什麼時間畫畫、什麼時間着書。中國藝術家還有個特點,要走學者型的藝術道路的話,需要綜合性的學術修養。當年陸俨少提出了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四三三,潘天壽來了個三三三,三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你現在是如何定的?
王:我想分階段的,前一階段我提出來當代中國畫家要補課的理念,大部分畫家可能要補的先是書法。缺什麼補什麼是我的口頭禅。我寫的是小爨,《爨龍顔碑》,章草,再就是二王,再就是鐘繇,懷素,孫過庭,那再就是當今的于右任。 漢隸寫《張遷碑》。有一階段我甚至提出以四分的時間畫畫,六分時間寫書法。我有個治學的理論叫做多吃幾家飯,不隻吃一家飯,隻有這樣才能廣泛吸收諸家營養,進行藝術的綜合與創造。看來學書法要形成自己的風格也是這條規律。
劉:你的比例比他們還要高一些,四六分的。四分畫畫六分寫字,看得出來你在書法下的功夫。是以說你是在推陳出新,翻舊為新,以古為今,就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再消化。你的新漢畫是以傳統的筆墨為基礎,有功夫。你把濃淡枯濕的變化,把墨氣運用得非常之好,這是你一個很重要的創造。把墨拓轉換為墨氣,轉化為破墨和沖墨。
王:這裡面還有一些細微的筆墨的變化,也能夠說明我們通常說的以畫載道,它是可以載道的。比如說神秘,那麼神秘恰恰是老子描寫道的狀态,太極初生的時候,“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的狀态就在這,他妙就妙在這,恍恍惚惚,看似有卻無,看似無卻有,這種狀态,表現出來,這可以說是以畫載道的,它不是一個玄乎的命題。比如說從我的畫裡面,可以看到一個“空”字,看到一個“清”字,看到一個“正”字,正大氣象,空靈通透,這些墨都是透的呀!透方空,也是佛教文化裡面所推崇的最高的境界,儒家的這個大氣象、老子他們推崇的清氣,你有了清氣就接近仙氣了。是以說這都是文人畫所推崇的哲學境界,說你千變萬化,還是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文人畫的品質。
劉:你用老子的《道德經》來了解文人畫很有意思,這是個學習研究的角度。
王:他不是句空話,我們說要惡補文化課這是現實,但是我們也沒有時間都能博覽群書,都那麼去做,對不對?真的要把老子,要把《道德經》、《論語》讀透,這是必修課,反複去讀。讀就要精讀,比如說劉勰的《文心雕龍》,《離騷》我也精讀,上面也有許多不認識的字,标記也是密密麻麻的,這個讀書、這個補課必須要補的。那麼從我本身,從我的學友,同齡人,或者略高于、略低于這個年齡段的畫家層面來講,凡是認真補課的,在書法上下大功夫了,在文學上下大功夫的,他的藝術拉力就強,可以五十歲拉到六十歲,六十歲拉到七十歲,我不謙虛地說我在不斷地增強自己的藝術拉力,這個拉力要拉,不能說松緊帶拉斷了,拉不動了,那不行,我還要争取七十歲拉到八十歲,八十歲拉到九十歲,齊白石就一直拉到了九十三歲。
劉:中國畫有大器晚成的規律,這個規律,應該非常珍重它。“人文肇始,靈通太極,盤古開天,日月疊壁,垂立天象,山川煥绮,龍鳳藻繪,虎豹凝姿。”這段四言詩很有學問,是你的《古漢畫禮贊》第一章當中的一小段。可謂管中窺豹。這裡我就想讨論你的個性問題,虎豹,雄強的個性和堅韌的意志統一在你的藝術裡面。綜合修養的修行很重要,你補多少就能産生多少的高度,你補的數量和你的藝術的高度是成正比的,是以最後就是畫人格、畫修養。
王:何家英先生對我說:“你的筆墨功夫控制能力太強了,這墨怎麼就跑的正合适呢?怎麼跑到輪廓線上就停了呢?”我解釋說我是提前給它設了一個局,剪紙的局,那麼說它就在這麼一個局裡變化與沖撞與滲跑。這就是說有控和無控、自然和人力相結合,那麼這墨一直滲跑到畫幹了以後為止就不動了。在沒幹之前它都在動,它都在滲,你沖我、我沖你,把原來的這個輪廓線、結構線都給沖淡了。原來我畫的比這個要重的,但是它經過沖以後沖的模糊了。這些現象有些專家提出有“窯變”的過程,通過“窯變”達到玄之又玄的筆墨效果。這裡面我要講一個問題就是說我們中國畫家要研究紙性、筆性、水性、墨性、心性這五性,心性為統領。
劉:這就是你運用水的效果濃淡枯濕的變化。這幾點抓住以後,你把原來在石頭上的漢畫像石把它活化了,把古漢畫激活了。古代題材都是漢畫像石的題材,那麼到了當代這種新曆史繪畫的時期,你對漢畫像石的營養怎麼用進去?怎樣和素描結合?
王:我研究西方素描以後,我又研究中國畫素描,就是為中國畫筆墨服務的素描該怎麼畫?我在清華大學教學,第一個課就是中國畫素描課。我提出了四要素,“以線為主,明确結構,線面結合,塑造形體”,這就是直奔形體結構的中國畫素描,它講究計白當黑的空白運用和豐富的筆墨色彩變化,而排除光影的一切幹擾。
劉:這裡面滲透了你的個性,實際上你有很多地方也舍棄了,你把結構線面結合了,再塑造形體,凹凸感就加強了,力度也就加強了。你還解決了一個技術問題,就是墨會跑,那麼你是如何定形的?
王:這個很簡單的,但是有時候想不到,那麼想到了它就容易了,我就在墨跑的最好的時候,我要求定住它,不要再跑了,我突然想起了吹風機,一吹馬上定住了,再進行下一層。
劉:你這個是形體意識和結構意識的力度、精神力度是統一的,這是個統一體。同時你打破了20世紀将西方素描與中國畫筆墨相結合的這一思維定式。你的筆墨講究通透、甯靜、層次。你重視筆墨、重視書法是與啟蒙老師有關嗎?還是自己認識的?還是到了北京以後悟到的?
王:有一個人我要給你提出來,與他有關系,何海霞先生。何海霞先生到我們班講課,他說筆墨要一筆用完,一筆用完了以後從濃墨、濕墨、淡墨、幹墨、焦墨全都出來了,這真是個大家呀!當時好多人悟不透,也未必記住,好多人為了幹墨、焦墨的效果就反複蹭筆,哪知道一筆用完是最自然的。何海霞先生這幾句話點破了我,影響了我一輩子的筆墨運用。墨分五色,一筆用完不要随便調墨,不要把墨調的那麼平,拍兩下就夠了。講傳統功底何海霞先生屬于更勝一籌的大家。他從石濤而來的。
劉:他石濤的東西多一些。八大就是純墨的東西,單純的高雅。還有徐渭,你的墨氣裡面有徐渭的影響。你畫的駱駝,你畫的馬,就有徐渭筆墨的一些精神,亂而不亂,筆墨層次非常微妙,黑白灰能厘清黑中之黑,亮中之亮,灰中之灰,墨分十色是可以做到的。“哆來咪發索拉西”都有了。同時你掌握了沖墨,沖的過程當中如何有度,這個度你把握得非常之好!再加上你的詩文與書法提高了你所獨創的新漢畫的品味,可以說明清文人畫的筆墨精神在你這裡得到了延續,成為極少數的承薪接火之人。
王:謝謝您的誇獎。我的新漢畫,豐潤華滋是容易做到的,但是那種大塊的黑白灰幹濕的強列擠壓與對比,在沖墨沖色過程中肯定會被減淡,那種幹裂秋風是有的但不會很強烈,這恰恰是中庸的審美境界。因為焦墨沖進以後,它幹了以後隻能降為八成。我畫中最黑的是在阿睹之中,在于點睛之筆,那就是最黑的、最焦的就在這一點。潑墨如水和惜墨如金這兩種畫法,應該說我是惜墨如金。我把藝術形式比作一床小被子,蓋着頭露着腳,蓋着腳露着頭,總不能十全十美,關鍵是誇大其傾向性,吳昌碩厚重有餘而明快不足,齊白石明快有餘而厚重不足,他們一個是“積墨法”,一個是“一筆畫”,畫法不同效果不同,他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他的缺點也是他的優點,這個傾向性就是藝術風格。
劉:你這種解釋與處理很好,比較大膽精謹與辯證。特别是将造型意識和筆墨意識結合起來不易,看了《飛奪泸定橋》,我很感動,造型那麼生動,深刻,細節的力量深化了主題和精神的表現,筆墨又是這麼活脫,這在曆史畫中造型與筆墨取得高度一緻是少有的,是一種力度。按照你積極進取的個性到了八十、九十歲以後肯定還有新的高度,因為藝術的最高境界還在于有法無法之間。這是時代賦予你的曆史使命啊。
王:謝謝劉老師的期待。俗話講:活到老,學到老,還要研究到老,還要進一步去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藝術永無止境。我曾有句話叫作,“蒼天不負我,我不負蒼天”。謝謝!
二0二二年三月九日
王闊海藝術活動大事記
1985年就讀于山東藝術學院油畫系
1987年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國畫系,得到何海霞、黃胄、劉大為等藝術名師的親授指導
1989年中國畫《日月星辰》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
1990年向亞運會捐贈巨幅鷹作《九雄圖》,引起強烈反響,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相繼做了報道
1991年與畫友同仁舉辦《老區風情畫展》
1992年中國畫《峥嵘歲月》參加全國美展
1994年中國畫《土槍土炮》獲第八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
1996年在中國美術館成功地舉辦了“王闊海中國畫展”
1997年中國畫《遊春圖》在嘉德拍賣行6尺整紙以24500元拍出。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王闊海國畫集》。中國畫《涼山托子》獲97年世界華人書畫大獎賽銀獎。中國畫《神劍之魂》獲全軍八一新作獎。在山東美術館舉辦了“王闊海中國畫展”
1998年在山東煙台美術館舉辦“王闊海中國畫展”,被中國華僑文學藝術家協會聘任為漢畫藝術研究院院長
1999年中國畫《巨擘》獲99年中國詩人、書法家、畫家慶祝建國五十周年暨迎澳門回歸書畫展銅獎。中國畫《倚天長劍》獲慶祝建軍五十周年全國優秀作品獎,參加由國務院文化部組織的中國畫家代表團赴澳洲舉辦“99悉尼中國畫藝術展”其新漢畫作品引起強烈反響
2000年應邀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繪制曆史戰争題材的巨作《嶽飛抗金圖》、《成吉思汗西征》并永久陳列,新漢畫作品《遊獵圖》被上司人收藏
2001年與王騰飛合作中國畫《整裝》獲全國畫展優秀作品獎。新漢畫《出獵圖》獲“情系奧運中華書畫藝術大展”銀獎。主導漢畫藝術研究院創刊“漢畫藝術研究報”。與畫友同仁一起向沂蒙老區濟困助學基金會捐款60萬元
2002年中國畫《同路》獲慶祝建軍75周年全軍畫展銅獎
2003年中國畫《侗族蘆笙》參加全國首屆中國畫展
2004年《王闊海新漢畫作品集》由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反映二炮題材的新漢畫《對接》參加全國第十屆美展,并由浙江美術館收藏。“王闊海新漢畫藝術學術研讨會”在解放軍藝術學院舉行,入會專家充分肯定了新漢畫在繼承與創新上的學術價值和形成的藝術風格,一緻認為為中國畫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
2005年國畫《峥嵘歲月》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2006年“王闊海新漢畫水墨全國巡回展”分别在天津、澳門、南京、上海、常州、淄博、北京等十大城市展出。新漢畫《車馬出行圖》、《遊春圖》被選入出訪美國與法國,作為國禮贈送。
2007年國畫《羅瑞聊大将》獲“慶祝建軍80周年”全國大展銀獎。
2007年評為中國書畫界十大影響力人物
2008年當選中國美協第七屆美代會理事。
2008年當選中國工筆畫學會常務理事
2009年新漢畫作品《神劍碑銘》參加全國十一屆美展
2011年當選中國畫學會理事
2012年4月當選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2012年5月在山東翰達拍賣有限公司《出行圖》、四平尺,《秦時明月漢時關》、六平尺,分别以31萬、63萬人民币拍賣成交。
2012年當選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主席
當選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2012年新漢畫重大革命曆史題材《飛奪泸定橋》在慶祝建軍85周年全國大展中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2012年新漢畫《踏雪尋梅》、八平尺,書法《沁園春·雪》、六尺整紙,在山東翰達拍賣有限公司分别以78萬、13萬元人民币拍賣成交。
2012年12月16日新漢畫《駕骐骥以遨遊》(十五平尺)在北京琴島榮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以180萬元人民币拍賣成交。
2014年1月由中國文化産業協會将王闊海獨創的新漢畫作品《同遊圖》兩幅,書法作品3副。
2015年王闊海新漢畫作品《舞樂百戲圖》(1.1平尺)在北京保利春拍中以13.5萬元拍賣成交。
2015年4月王闊海新漢畫藝術館在北京琉璃廠融寶彙美術館揭牌成立,其新漢畫作品長期陳列。
2016年王闊海主席帶領中央國家機關美協圓滿的舉辦了國家機關工委、工會聯合會為指導的“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中央國家機關第四屆職工書畫邀請展”。
2017年王闊海主席帶領中央國家機關美協圓滿的舉辦了國家機關工委、工會聯合會為指導的“紀念建軍90周年中央國家機關幹部職工書畫邀請展”。
2017年11月10日新漢畫作品《弄玉引鳳圖》(1.5平尺),在北京保利第三十九期精品拍賣會中以14.95萬人民币拍賣成交。
2017年9月王闊海書法行書楹聯作品(海嶽豔霞開錦繡,江城花柳煥文章)在榮寶齋線上微拍中以23600人民币拍賣成交。
2017年12月9日在全國特色産業文化藝術聯盟,北京指點藝融文化發展公司,四川衆扶慈善基金會聯合主辦的“藝術教育走進貧困鄉村公益行”啟動儀式義拍.義賣.義捐活動中,《毛驢圖》(四尺整張)以18萬8千人民币拍賣成交。
2018年3月27日王闊海先生所獨創的新漢畫水墨技法,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産權局頒發的國家發明專利證書,獲得國家專利權。
2019年3月18日王闊海新漢畫藝術館在山東省滕州市漢畫館正式開館并舉行了揭牌儀式。
2019年4月王闊海先生率中國高端藝術家文化藝術交流團赴美國學術交流通路,在哈佛大學主講中國新漢畫水墨藝術在繼承與創新兩個方面的學術意義和創新價值,其新漢畫作品在紐約高端畫廊展出。在美國學術界和上層社會引起強烈反響。
2019年8月8日,世界領袖訪華代表團歡迎晚宴在北京隆重舉行。
2019年12月21日,貞觀國際拍賣集團有限公司,“一帶一路藝術走進迪拜拍賣會”,拍賣了新漢畫水墨藝術創始人王闊海先生的一幅8平尺新漢畫水墨作品《遊獵圖》,以129萬迪拉姆拍賣成交。(1迪拉姆相當1、89元人民币,合243、8萬人民币)。一股宏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漢文化的新漢畫熱正在國際間俏然興起。
2020年“抗疫情援武漢”速寫選登今日頭條、搜狐新聞、簡書、鳳凰新聞、百度新聞等各大主流媒體發表,引起社會極大關注和強烈反響.
2020年6月28日王闊海先生新漢畫8平尺(豎幅),《辇上四顧圖》于北京東興瀚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春季藝術品拍賣中以280萬元人民币拍賣成交。同日四條屏《梅、蘭、竹、菊》(每屏138×69cm×4)以368萬元人民币拍賣成交,每幅合92萬人民币。
同日,四尺整紙《毛驢圖》以149.5萬元人民币拍賣成交。傳統筆墨勾線人物《長安水邊》、《懷古》分别以80萬元人民币拍賣成交。
同日,草書《愛蓮說》、《陋室銘》分别以16萬元人民币拍賣成交。草書《沁園春·雪》、《念奴嬌·赤壁懷古》分别以20萬元、30萬元人民币拍賣成交。
同日,王闊海先生四字橫幅書法(138×34cm)《恵風和暢》、《和為貴》、《海納百川》、《觀海聽濤》分别以13.8萬、11.5萬元人民币拍賣成交。
2020年9月28日,王闊海先生新漢畫《出獵圖》(138×69cm)、《唐韻彩陶圖》(69×69cm),在東興瀚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秋季藝術品拍賣中分别以460萬元和345萬元人民币拍賣成交。
同日,王闊海先生新漢畫山水畫(1、5平尺)《結廬在人境》、《空山新雨後》分别以23萬元、25.3萬元人民币拍賣成交。
同日,王闊海先生的駿馬圖(1、5平尺)《昭陵六駿之什伐赤》、《昭陵六駿之特勒骠》分别以25.3萬元和29.9萬元人民币拍賣成交。
2021年8月12日王闊海先生參加了由廈門不二軒所組織的“不二真情、藝豫同在”贊助河南鄭州洪水災區書畫義拍義捐活動,将所拍賣的人民币127589元全部捐獻給鄭州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