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威遠縣無花果産業融合發展的做法與成效

作者:愛農者言

作者:廖俊如

摘 要:近年來,威遠縣堅持以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發展無花果産業作為推進三産融合、促農增收的重要抓手,聚焦聚力農村改革、品牌支撐、利益聯結,紮實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取得了較好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利益聯結機制未健全,土地流轉機制不完善,農業企業融資有困難,人才缺乏且人工成本上漲,規劃滞後且管理未到位等問題。要實作三産融合的快速發展,必須加強組織上司,突出發展重點,促進農業經營規模化、集聚化,強化金融服務,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以此紮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振興。

農村三次産業融合(以下簡稱三産融合),是指以農業為基本依托,通過産業關聯、産業集聚、技術滲透、機制創新等方式,實作資本、技術、人力等要素的跨界配置,使農業生産、加工、銷售和餐飲、休閑及其他服務業有機整合,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協調發展,實作農業産業鍊條延伸、産業範圍擴大,最終促進農民持續增收[1]。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按照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作鄉村振興。2018年中央一号檔案要求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村産業提質增效,紮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振興[2]。

四川省内江市威遠縣以農業為基本依托,大力發展農村特色産業,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進行了長期豐富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實踐,為實作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為進一步總結經驗,筆者深入向義鎮、界牌鎮、鎮西鎮、新店鎮等地,采取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側重圍繞該縣無花果産業三産融合情況進行調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對該縣三産融合的發展狀況、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進行了深入了解,在此基礎上,就如何紮實推進具有地方特色的三産融合、實作鄉村振興進行了探讨和思考。

一、威遠縣三産融合的具體實踐

近年來,威遠縣堅持以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現代農業産業提升行動和特色農業産業實施方案要求,把發展無花果産業作為推進三産融合、促農增收的重要抓手,聚焦聚力農村改革、品牌支撐、利益聯結,紮實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取得了較好成效。

(一)以農村改革為發展動力,鞏固提升産業基地

威遠縣委縣政府制定了《鞏固提升無花果産業發展水準的實施意見》,通過劃定核心保護區和訂單收購區,實行基地管護補助、政策性保險,深入開展農村改革等政策措施,在新店、向義、界牌等鎮建成了萬畝無花果産業基地,無花果成片種植面積全國第一。一是推進農村産權制度改革,推動土地有序流轉。威遠縣在全市率先建立四方村農村産權交易服務中心,輻射無花果種植核心區域4個鎮,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為主,搭建了土地流轉平台,通過統一連片規劃、統一釋出資訊、統一集中交易的方式規範和促進土地流轉。全面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等農村産權确權,建立“一站式”農村産權流轉交易體系,啟動了2個試點村農村集體資産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大力發展适度規模經營,截至2017年底,全縣30畝以上的适度規模流轉面積共計4.45萬畝,流轉率達9.73%,适度規模流轉率提高了4.28%。二是堅持政策支援與改革并舉,解決發展難題。威遠縣出台了《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意見》《關于加快特色農業産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綜合性、政策性檔案,實行基地管護補助,在劃定核心區範圍内,農業“BOT”經營正常到期後[3],給予承接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每年每畝300元的管護費補助,補助期限3年,經驗收合格後逐年撥付。縣政府引導保險公司對無花果種植業主進行政策性保險,縣财政補助每畝每年45元,提高經營者抵禦自然風險的能力。探索農村金融制度改革,威遠縣利用農村土地的經營權和附着物預期收益為抵押向銀行貸款,實作了土地經營權“本本”變“本錢”,解決了流轉大戶及專業合作社在擴大生産、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缺少抵押物難貸款,财産權、收益權得不到有效展現等問題。2014年6月,威遠縣向家嶺無花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以400畝土地的承包經營權為抵押物向農村信用聯社向義信用社貸款300萬元,成為内江市農村金融制度改革的“破冰”之舉。截至目前,全縣以土地經營權和附着物預期收益為抵押的融資貸款達1120萬元。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産環境。威遠縣按照“産業發展到哪裡,基礎設施建設到哪裡”的思路,堅持“山水田林路園”綜合治理,整合農業、水利、土地整理等涉農項目,高标準配套基礎設施,全面提升示範片内的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比如,随着新店鎮、向義鎮、界牌鎮萬畝無花果産業帶建設,村級公路、水利設施不斷改善,實作了組組通水泥路、戶戶通便民路,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網際網路“三網”進村入戶,為三産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以科技創新為發展支撐,着力加強品牌培育

威遠縣發揮“甜城味”市域公共品牌的引領作用,充分整合電視、網絡等媒體平台資源,全方位、多途徑地加大威遠縣無花果宣傳推介力度,打響并用好“中國無花果之鄉”“國家地理标志保護産品”兩塊金字招牌。一是加強校企合作。與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開展産學研合作,成立了無花果研究所,建立了中國農大在川内唯一一個教授工作站,同時聘請以色列農科院教授、世界園藝協會無花果分會會長摩西為該縣無花果産業發展顧問。通過加快企業新産品研發、新品種培育、新技術推廣,力争無花果鮮果運輸及種植标準推廣為全國無花果産業發展标準,引領無花果膳食纖維、酵素固粉加工和原漿無菌常溫儲藏技術等國際領先水準。二是加強品牌培育。出台《中共威遠縣委威遠縣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工業主導”戰略暨推進産業園區發展的決定》,培育“金四方”“向家嶺”習春堂”“汐美”為馳名、著名、知名商标,鼓勵企業建立有機食品認證、進出口認證等。目前,無花果種植基地通過無公害農産品、森林食品基地認證,金四方公司無花果烘幹制品、無花果凍幹制品獲有機産品認證。通過積極融入“甜城味”區域品牌,培育無花果品牌7個,其中“金四方”“向家嶺”“汐美”等無花果品牌榮獲“中國森林食品示範品牌”“中國品質先鋒展示産品”“四川省特色食品”等稱号。玖潤泰公司亮相央視“一帶一路”中國品牌國際發展峰會并獲得推薦大健康行業最具影響力品牌榮譽稱号。2014年起,威遠縣連續3年成功舉辦了“中國•四川(威遠)無花果采摘節”,并于2015年榮獲了四川首屆森林食品展銷會金獎,進一步增強了無花果産業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以精深加工為重點,助推龍頭企業發展

引進金四方果業、玖潤泰等3個現代加工企業,威遠縣積極引導企業錯位發展,三個無花果龍頭企業分别主攻不同的産品,占據不同的市場。金四方公司主要生産休閑即食食品,久潤泰公司主要生産無花果酵素和飲料,美潤源公司主要生産無花果茶,有效避免了産品同質化區域性競争。縣政府積極鼓勵久潤泰公司整體搬遷入駐鎮西食品集中加工區,加快實施久潤泰公司500噸無花果酵素粉生産線、金四方公司800噸無花果低溫冷藏項目等農産品精深加工項目建設。目前,威遠已形成了無花果果酒飲料、炖品(煲湯料)、保健茶、休閑食品、藥用原料(無花果酶)等5大系列的上百個産品,産品遠銷日本、南韓、東南亞等地,2017年全縣無花果加工産品銷售收入達3億元。

(四)以利益聯結為核心,全力促進産業融合

一是“農業+旅遊”,休閑觀光旅遊助推農村三産融合。威遠縣在南部向義鎮實施四方村新農村建設,完善旅遊設施、建設星級餐廳、建設小型農家樂,并結合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把無花果産業、旅遊、觀光娛樂及無花果文化有機結合,建成了省級示範農業主題公園,成功打造了以四方無花果主題公園為中心,依托産業大環線路網,串聯知青博物館、鳳翔村十裡荷塘、大沖桑葚園等10餘個農村休閑旅遊的節點,打造集嘗、采、賞、學、耕、體驗等6大功能為一體的無花果旅遊大環線,吸引了大量旅客前來觀光旅遊。2017年,威遠縣共接待遊客26萬餘人次,帶動第三産業收入9600餘萬元。二是“網際網路+農業”,網絡宣傳與銷售助推農村三産融合。威遠縣依托建成的四川省首個縣級“農村淘寶服務中心”和村級淘寶服務站,在無花果産業帶建設“農村淘寶、易田網購、哈哈農莊”村級服務站,引導無花果專業合作社、個體工商戶、龍頭企業推進電商銷售模式,拓寬相關農産品銷售管道,促進了旅遊、交通、餐飲、物流、果業生産等行業的全面發展,實作了“産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産品變商品”。三是“專合組織+基地+農戶”,新型經營主體助推農村三産融合。按“生産在戶、服務在社”的運作機制,威遠縣着重培育一批服務貫穿無花果全産業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培育了17個無花果家庭農場和14個無花果種植農民專合社。在“龍頭企業+基地+專合社+農戶”等模式下,帶動2000餘農戶種植無花果,并通過“龍頭企業+責任管護人+農戶”的方式,進行小規模、精細化管護,增加農民季節性務工和無花果管護收入。同時,持續推動農民增加四項收入:(1)土地流轉收入,農戶可獲得土地流轉費400—600元/畝每年;(2)務工收入,業主聘請當地農戶代管,并支付一定管護費,采摘季節臨時聘用農戶另支付費用;(3)套種林下經濟作物收入,業主經營期間(前5年)農戶可在無花果下間套作花生、紫薯、大頭菜等矮稈經濟作物,以短養長;(4)歸還自營期收入,無花果畝産可達3000—4000斤,經濟壽命可持續10—15年,按照商品果5—6元/斤、次果保底收購2元/斤計算,農戶每畝年收益1.5萬元。

二、威遠縣三産融合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利益聯結機制未健全,難以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

雖然威遠縣在農村産業融合的參與主體形成風險共擔、互惠共赢的利益聯結機制上進行有益探索,但利益聯結機制仍不夠健全,對農戶的持續輻射帶動力仍然較弱。調研發現,目前全縣農村産業融合多采取訂單式農業、流轉承包農業,“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訂單式合作還處于比較松散的、不太規範的狀态,利益聯結比較脆弱,合同訂單履約率不高,原料采購随意性大。有些經營主體為了擴大種植規模,向農民流轉土地,租期長達十年甚至數十年,但租金或者不變,或者漲幅明顯低于同類耕地租金的漲幅。有些農村産業融合項目,農戶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核心原因就是收益未充分展現市場化。

(二)土地流轉機制不完善,難以适應三産融合要求

一方面,土地流轉制度建設不完善,再加上小農意識影響,農戶參與度不高;另一方面,土地資源緊缺帶來流轉成本的上升。目前,全縣耕地流轉率不足10%,土地流轉不暢,是農村三産融合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三)農業企業融資有困難,難以滿足三産融合需要

由于工商資本的逐利性,進入農業的資本較為謹慎,且抵押、擔保等手續繁瑣,農業發展貸款難問題仍然存在。比如玖潤泰由于受經濟下行的影響,企業融資貸款轉貸存在資金缺口,且尋找新的融資途徑需要時間和人力成本,融資貸款壓力較大,影響着企業的正常生産。

(四)人才缺乏且人工成本上漲,阻滞三産融合程序

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缺乏,導緻農業企業“招工難”現象頻現。同時,據縣調查隊調查,近年來農業用工價格年均上漲10%以上。由于人才缺乏與用工成本提高,影響企業的效益水準,制約着農村三産融合。

(五)規劃滞後且管理未到位,影響三産融合發展

休閑農業發展缺乏統一的規劃,導緻産業發展碎片化、分散化;缺乏統一規範的管理措施和有效的經營手段,導緻産業管理水準不高,這直接影響三産融合發展的程度。

三、推進威遠縣三産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雖然威遠縣三産融合發展面臨着諸多困難和問題,但經過努力目前發展的态勢很好。由于尚處于起步階段,今後一個時期,加快三産融合發展正當其時,應充分認識農村三産融合發展的重大意義,統一思想,更新理念,搶抓機遇,強力推進,努力促進有關政策舉措落實。

(一)加強組織上司,明确發展要求和目标

一方面,應建立專門的上司機構,整合農業産業發展、農村城鎮化等,協調解決三産融合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把有關工作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作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強分類指導,確定統籌推進。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明确目标和要求。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主動适應經濟發展新常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以特色農業為基礎、經營主體為主導、城鄉關聯為依托、農民就業增收為目标,積極拓展現代農業功能,把新機制、新技術、新業态、新模式引入現代農業,創新産業鍊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着力建構丘陵地區三産融合發展的現代産業體系,形成産業鍊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态豐富、綠色低碳、利益聯結緊密的新格局,使得農業綜合效益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

(二)突出發展重點,推進深層次融合

推動融合發展,重點是探索如何融合的問題。一是繼續探索新模式。大力推進“農旅融合——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農工融合——農産品加工業帶基地聯農戶,農商融合——農産品電子商務,全産融合——産業綜合體”等融合方式,積極探索融合發展的新業态、新模式。二是堅持第一産業為基礎。夯實第一産業要加快完善各項補貼政策。加大支援保護力度,着力抓調整優結構,調整種養業結構、品種結構、區域結構[3],結合實際,做強無花果主導産業,大力推廣綜合種養等高效模式。大力推行綠色農業和安全農産品生産,健全産品品質标準體系、檢測檢驗體系和可追溯體系,推進農産品生産、加工、流通全程标準化,實作農産品品質生态優質。推廣“生态養殖+沼氣+綠色種植”“稻—魚”等種養結合循環發展模式,建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生态的現代農業綠色發展新格局。加強農村産業融合發展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銜接,扶持發展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三是充分發揮第二三産業的引領帶動作用。繼續做強農産品加工業,大力培育競争力強的龍頭企業,提升農産品精深加工水準。發展農産品原産地加工,推動小企業成長為規模企業,規模企業成長為骨幹企業,每年扶持1-2個農産品或農副産品,實作個體轉企業,作坊變工廠,實作農業資源的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發展。做強第三産業,彰顯鄉土、生态、人文等特色,引導發展創意農業、農産品流通和鄉村旅遊等,注重差異化、個性化發展,注重保留和傳承原汁原味的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充分利用電子商務等資訊化手段,加速産業融合的程序。四是以農村美為載體。農村是傳承農耕文明、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生态文明的主陣地,為融合發展提供了大好機遇和新的開發領域。注重保護農村自然生态環境[4],留住青山綠水、藍天白雲,開展無污染、與自然相協調的生産;要注重保持“農味土氣”和“原真古樸”,保留和傳承原汁原味的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營造原生态生活情趣,保護好古村落古建築,挖掘特色村鎮的曆史文化價值,使新農村建設更具特色和韻味;要注重加強環境整治,加強農村公路和物流建設,建設好村莊配套基礎設施;要注重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曆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遊村鎮,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遊休閑産品。

(三)破解三産融合用地難,促進農業經營規模化、集聚化

探索破除農村二三産業非農用地障礙,降低準入門檻。一是加大土地整理投入,集中清理土地,把握土地資源的現狀,多管道開發未利用地,增加土地儲備,适度擴大建設用地規模。二是國土部門在土地規劃上,統籌考慮向農村産業傾斜,優先考慮綠色生态的産業發展。

(四)強化金融服務,破解三産融合資金緊缺難題

一是科學确定農村土地價值,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二是拓寬農業政策性金融的支援範圍,采取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充分整合多種形式的資金投入,確定資金投入和使用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三是在稅收和貼息政策上給予優惠,探索産業發展支援機制,與有影響力的平台合作,重點支援扶貧、社群參與以及弱勢群體主導型農業産業項目的股權籌資。

(五)圍繞農民增收核心,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

三産融合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開辟農民增收新管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在推進融合發展過程中,要盡可能讓農民參與進來,分享二三産業的增值收益。一是建立直接受益利益聯結機制。引導龍頭企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簽訂農産品購銷合同,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合理确定收購價格,實施保底收購、二次返利,形成穩定購銷關系。支援龍頭企業為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供貸款擔保,支援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企業優先聘用轉出土地的農民,為其提供技能教育訓練、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障。強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出台縣級扶持政策,實施國家、省市縣相關扶持政策與利益聯結機制挂鈎,保障龍頭企業涉農、支農利益。二是建立綜合收益利益聯結機制。支援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雙向入股的方式,開展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探索建立“産值分成”“寄托生産”“資産入股”等企業、村集體及農民多方利益聯結新模式。強化企業在農民與市場需求資訊之間的傳遞功能,引導農戶圍繞市場需求,有效調整種養品種,確定企業和農戶雙重收益。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保底回購”“保量供給”“按股份分紅+務工收入”“按資分紅+二次返利”等農業利益共享機制。三是建立利益聯結風險防控機制。穩定土地流轉關系,推廣實物計租貨币結算、租金動态調整等計價方式。建立并用好土地流轉風險補償基金,成立農業農村發展投資經營主體,健全“前置審查+資金兜底+二次利用”的風險防控機制。

參考文獻:略

原标題:加強三産融合發展 夯實鄉村振興基礎——以威遠縣無花果産業鍊為例

作者:廖俊如 中共威遠縣委黨校

作者簡介:廖俊如(1979—),女,漢族,四川内江人,機關為中共威遠縣委黨校,研究方向為法治建設。;

來源:《西部學刊》期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