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18年一場豪賭,改變汽車行業格局

那些跨國巨頭,豐田、大衆、寶馬、奔馳一年從中國市場賺走多少利潤?為什麼說國内的汽車合資模式正在發生質變?對普通人購買合資車有什麼影響?

今天聊一下中國汽車産業合資模式的變遷,以及為什麼以後是跨國巨頭來求中國品牌搞合作?

Part 1:大衆、豐田、BBA,從中國賺走多少錢?

2018年4月份,上司層一錘定音,宣布截止2022年,有序放開新能源車、商用車、乘用車制造的合資股比。随即國内汽車股集體大跌:北京汽車狂瀉15%,華晨中國跌幅超10%。甚至有人大喊“狼來了”!

但是呢,我要說,市場恐慌,或者“狼來了”的觀點,根本就是錯的。

表面上看,我們确實應該感到恐慌。傳統燃油車三大件,提到底盤或平台,我們首先想到大衆MQB、豐田TNGA,發動機首先想到的是本田地球夢、豐田混動、大衆TSI;變速箱,更是被愛信/采埃孚6AT、8AT、大衆DSG壟斷。中汽協、乘聯會釋出的轎車銷量排行榜,放眼望去,大衆、豐田、本田、寶馬、奔馳等合資車型絕對霸榜。在這些巨頭面前,中國品牌隻是個弟弟。

是以,讓人疑惑的是,為什麼隻給出短短4年時間,便要全面放開限制?

當我翻閱了多家車企财報資料,看到它們從中國賺走的大量利潤之後,我的疑惑就更大了。因為股比放開,意味着外資将拿走更多的利潤抽成。反過來,對國内汽車集團而言,失去“利潤奶牛”,意味着生存環境更加艱難。

财報資料顯示,決定放開股比的2018年,德國大衆從中國合資公司那裡拿走的利潤是46.27億 歐元,以當時的匯率計算,大約合362億人民币,什麼概念?相當于整個上汽集團的年利潤,半個招商銀行的年利潤,6.5個長城汽車的年利潤,或者11.6個比亞迪的年利潤。

2018年一場豪賭,改變汽車行業格局

日進鬥金,靠的是龐大的銷售資料,2018年,南北大衆兩家合資公司共計賣出410萬輛新車,接近國内乘用車市場佔有率的20%,大抵等同于吉利+長城+長安+比亞迪汽車銷量總和。

2018年一場豪賭,改變汽車行業格局

豐田汽車同樣強悍。2018年,豐田(含雷克薩斯品牌)在中國營業利潤為1506億日元,大抵相當于大衆中國利潤的1/4,新車銷量為148.7萬輛,大抵相當于大衆中國的1/3。

2018年一場豪賭,改變汽車行業格局

國内汽車集團方面,2018年寶馬為華晨集團貢獻純利62個億,而華晨中國集團純利潤隻有58個億,也就是說扣除寶馬的利潤貢獻,華晨中國實則淨虧損4個億。

2018年一場豪賭,改變汽車行業格局
2018年一場豪賭,改變汽車行業格局

北京汽車面臨同樣的尴尬。全年毛利370億元,其中北京奔馳貢獻405個億,這就意味着假如沒有北京奔馳,北汽另外三個闆塊(北京品牌、北京現代、福建奔馳)合計是虧損的,大頭北京品牌,全年虧損35個億。

看到這裡,相信你已經從資料的對比中,感受到合資股比的重要性了。市場恐慌是可想而知的,此時放開股比限制,無異于一場豪賭。那麼,我們到底是在賭什麼?我們能赢嗎?

Part 2:合資30年,一場輪回一場夢

股比放開後的3個月,狼真得來了。這一來,就是一群。

7月份,特斯拉獨資進入中國,随後,一座全球頂級規模的超級工廠,以中國速度拔地而起。激動的馬斯克,深情地點贊中國,“中國的敬業精神,以及勤奮而聰明的人之數量龐大,都令人驚歎。這讓人在贊歎的同時,又有一絲畏懼。”

2018年一場豪賭,改變汽車行業格局

而讓老馬更加驚歎和畏懼的,是中國汽車消費市場,釋放出來的洪荒之力。2020年上海工廠投産第一年,便傳遞了接近14萬輛Model 3,占特斯拉全球總量的30%,2021年這一數字迅速攀升至48萬輛,占比達到驚人的51.7%。

另一匹狼,是BMW,寶馬汽車。這匹帶着高貴血統的歐洲馬,再也不用掩飾它的進攻欲望,成為中國放開汽車行業股比限制後的,首個受益者。它一隻手将華晨寶馬25%的股權收入囊中,以僅36億歐元代價,将合資公司的持股比例提升至75%。另一隻手将中國民營企業的代表——長城汽車娴熟地摟進自己的懷抱,與之成立一家全新合資公司,推動MINI全球化戰略落地。

估計齊普策(現任寶馬集團董事長)會在睡夢中都能笑醒。待華晨寶馬2022年完全并入寶馬集團的财務報表,這将為其帶來70-80億歐元的積極影響。什麼概念?相當于大衆從中國拿走的利潤的兩倍。

渣男大衆把腳踏進了它的第三隻船,與江淮汽車在國内成立合資公司,牢牢鎖定75%的股權,并在兩年後将合資公司改名為“大衆汽車(安徽)有限公司”。

似乎,中國品牌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丢掉了利潤,丢掉了對等話語權,成就了一家全球市值最高的美國車企,成就了一位美裔全球首富。

但真正精妙的布局,也同步開始了。

難道我們辛辛苦苦,隻為他人做一身漂亮的嫁衣嗎?上海肯定不答應。按照上海市政府的要求,特斯拉要落戶,就必須簽訂對賭協定。我可以提供1折的廠房土地價格,3.9%的超低利率,百億規模的中資銀行貸款。但是,你也必須承諾,未來5年内,投資規模要達到140億元,從2023年起,每年須納稅22.3億元,如若不成,則須歸還土地。

表面上看,上海市政府是在要GDP、要稅收、要就業機會,這無可厚非。但它背後有更大的野心。

特斯拉這條“巨鲶”,攪動了汽車行業的一江春水,沖擊并重建着中國汽車産業的固有生态。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已經形成了全球最完善的新能源汽車供應鍊系統。中銀證券研報顯示,Model 3國産化率從30%已提升至近100%。動力系統、電子控制、車身、底盤、内飾、安全等衆多方面,幾乎全部由中國供應商提供。

此時,我們看到,放長線釣到大魚的上海市,左手執掌嫡子上汽集團,右手牽住特斯拉這匹孤狼,在以新能源車、自動駕駛為中心的,新一輪城市博弈中占據了先機。

2018年一場豪賭,改變汽車行業格局

隔壁家的長城寶馬,也沒閑着。遇到同樣強勢的長城汽車,寶馬不得不讓渡50%的股權。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用自由戀愛形容雙方的結合,用“信任”和“認同”概括它們的戀愛過程。

長城寶馬合作,與過去的合資方式一别兩寬。新合資方式集研發、生産、供銷于一體,摒棄了“外方出技術,中方出錢出力”的被動模式,避免了我方淪為代工廠的尴尬。注意,這是是基于平等關系的結合,是“鑽石王老五”迎娶到歐洲高貴望族,沒有誰攀附誰。

合資模式的這場巨變,就像是從包辦婚姻到自由戀愛的質變。沒有家族意志的綁架,沒有指腹為婚的壓力,沒有繁瑣的流程,沒有過多束縛,有的隻是仰慕和自由。

什麼是合資依賴症?為什麼說以後是外國品牌求着中國品牌來搞合資?以後普通人買車,還要不要買合資車?

Part 3:什麼是合資依賴症,要不要買合資車?

我并不是要否認過去幾十年合資的意義,沒有人能否認它。在中國汽車工業一無所有的80年代,合資讓中國汽車産業快速入門;入世以後,合資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進口産品的沖擊,同時,合資為中國汽車工業帶來了生産裝置、制造技術、管理經驗、專業人員,經濟效益以及完整的汽車工業産業鍊。

傳統合資模式的弊端,在于拿不來核心技術。更嚴重的是,有些國企患上合資依賴症,在躺赢的日子裡,喪失了初心。這裡并沒有批判誰的意思,這是人性使然。假如讓你公司的絕大多數員工都拿着20-30個月的年終獎,注意,是20-30個月的年終獎,不是薪水,還有多少人願意苦哈哈地去搞科研,去做技術突破嗎?

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說過,當生産關系不再适應生産力發展的時候,當現有模式觸及到行業發展的天花闆,變革就要開始了。馬克思還說過,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2018年當懂王川建國肆意揮舞貿易大棒,當逆全球化擡頭,顯然股比放開是塑造更好營商環境的客觀要求。

幸運的是,我們賭對了。事實證明,股比全面放開帶來的影響并沒有4年前想象的那樣大。目前中國汽車産業已經從上下遊打通了創新鍊條,經過多年的洗禮,我們已經擁有了應對這種變化的能力。

當華晨、北汽們一退再退的時候,比亞迪、吉利卻在中國車企在與外資合作中完成了角色轉換。

這一次輸出技術的是中國品牌。

2018年一場豪賭,改變汽車行業格局

2020年4月份,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雙方業務内容涉及電動車、平台、研發等,甚至有未經證明的傳聞稱,豐田牌純電新車将搭載比亞迪的三電系統、刀片電池,而豐田要做的就是驗收與貼牌。

2021年8月份,吉利/雷諾雙方簽署諒解備忘錄,建立創新型合作夥伴關系。吉利負責提供CMA架構技術,雷諾則有有豐富的國際合作經驗,雙方牽手被看作是一場跨國車企技術、品牌、體系和管道的互補共赢。合作的背後,折射出中國汽車品牌在新能源、智能化時代不容忽視的力量。

新能源車正在以出乎多數人預料的速度,野蠻生長。今年1-2月份,中國品牌新能源乘用車的滲透率已經高達33.8%,在2021年全年26.3%的基礎上再攀新高。經濟學家任澤平認為,新能源汽車市場“黃金15年”正在到來,并給出了大膽預計,到203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有6-8倍的成長空間。也就是說,以2021年350萬輛為基準,任澤平預計2035年,新能源車銷量将超過2000萬輛。

目前中國車企在電動化、單車智能、車聯網方面拿出了中國方案、跑出了中國速度,每一位富有遠見的外資企業家,都不會錯過中國市場帶來的機會,主動調整姿态,尋求合作,又何嘗不可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