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起前行】大海就在那裡,一起去看看|雲文博

請大家注意個人防護,不紮堆、不聚集,

做到防疫“三件套”,防護“五還要”。

【藝起前行】大海就在那裡,一起去看看|雲文博

中國擁有數千年的航海傳統和海洋文明,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航海博物館的《大海就在那——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展示着大陸的千年航海曆程,為我們講述了中國航海的故事,傳播中國航海的聲音。

雲端看展,發現中國古代航海精品文物,大海就在你眼前!

展覽概述

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聯合中國沿海10省市25家文博機關,推出的原創大型文物展覽“大海就在那: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講述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航海文明,揭示通過航海發生的文明交流與互鑒。

展覽共展示162件/套航海精品文物,分為“聯通大洋”“異域奇珍”“海史掠影”“海貿物語”“信仰之舟”“東西互鑒”六個單元,分别從航海科技、異域來物、人物事件、海外貿易、宗教信俗、文化互鑒等不同角度,講述中國古代航海故事。

展覽榮獲第十八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優勝獎及2020年度上海市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推介。

展覽亮點

看點一:十省聯袂,覆寫範圍史上最廣

本次展覽有中國沿海十省市共計25家文博機關參展,用最具各地特色的航海文物展示中國多元的航海文化。如此廣闊的覆寫面在國内航海主題展覽中還是首次。

看點二:百件精品,航海文物重器雲集

展覽荟萃各大博物館重量級藏品,其中不乏鎮館之寶級别的文物,不僅在航海史中意義非凡,更是兼具“顔值”的藝術奇珍。

看點三:九艘沉船,重制海絲千年記憶

展覽特别設定沉船主題展示區域,彙聚“南海I号”“萬曆号”“南澳一号”等九艘知名沉船出水文物,帶觀衆穿越時空,夢回海上絲路。

看點四:五大事件,探尋先賢求索之路

展覽中還重點介紹了鄭和下西洋、抗擊倭寇、冊封琉球等五大航海史關鍵事件,追憶航海技術成熟後中國先人在航海中的探索與成就。

看點五:四門宗教,傾聽海上福音袅袅

宗教與文化的跨海交流也是航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一主題在以往的航海類展覽中闡釋得并不多。本次展覽将展出衆多與宗教相關的“重器”,講述航海與信仰的故事。

看點六:兩元世界,跨越差異走向彙流

文明因交流而進步。此次展覽還精選了幾十件集中西元素于一身的文物,是大航海時代中西文化跨域差異、互學互鑒的明證。

重磅展品

【藝起前行】大海就在那裡,一起去看看|雲文博

西漢·蒜頭紋銀盒 南越王博物院藏

這件銀盒 1983 年出土于廣州南越王趙眛墓,位于主棺室墓主棺椁足箱中。銀盒蓋身相合呈扁球形,蓋子和盒身上采用錘揲工藝制成對向交錯的蒜頭型凸紋,每圈各兩排,每排 26 枚,排列緊湊而精緻。蓋與身結合處的上下邊緣還裝飾有一圈穗狀紋帶,表面有極薄的鎏金,器蓋上焊接 3 個銀制小凸榫,器底附加一個鎏金銅圈足。整個器物上還有“一斤四兩……”等銘文。

從蒜頭形凸紋、錘揲式的制造方式、器身銀含量等方面皆可證明,這件銀盒應是一件海外舶來品,源自波斯地區。來到中國後,工匠又根據漢代銀器的特點,加上了銘文、蓋子上的凸榫和器底圈足。出土時,盒内還有半盒黑色丸狀物,也可能為舶來品。這件銀盒是廣州作為中國海外貿易的最早港口、海上絲綢之路發源地的重要物證。

【藝起前行】大海就在那裡,一起去看看|雲文博

西漢·弦紋玻璃杯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藏

玻璃,古時稱“璧流離”“缪琳琅玕”“頗黎”“藥玉”“瓘玉”等,是漢代從海外輸入貨物之大宗,對大陸古代玻璃制造技術産生了重要影響。這件玻璃杯經壓模成型後精細抛光,呈半透淺藍,曆經兩千多年依然晶瑩剔透,儲存十分完整,極為罕見。斂口,弧腹,自腰下内收,小平底,腹部飾三道弦紋。玻璃的化學成分和印度阿裡卡梅度的鉀玻璃接近,是以有研究認為這件玻璃杯是從印度輸入中國的。

【藝起前行】大海就在那裡,一起去看看|雲文博

南朝·鎏金銅佛像 廣州博物館藏

佛教傳入中國有陸路和海路兩種途徑。海路方面,佛教極有可能是從印度南端,經由林邑(今越南中南部)、扶南(今柬埔塞)北上傳至中國東南沿海。廣州就是中國最早沐浴海上佛光的地方之一。因南朝時佛教禅宗鼻祖達摩從印度航海抵達廣州,這裡被稱為“西來初地”。這尊佛像立于蓮花寶座之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雙目微閉,開臉祥和。佛教在南北朝時得到廣泛傳播,佛教造像即是當時佛教興旺的佐證。

【藝起前行】大海就在那裡,一起去看看|雲文博

北宋·長幹寺鎏金蓮花寶子銀香爐 南京市博物總館-南京市博物館藏

銀質,鎏金,整體造型為一枝橫置的蓮花,花、葉、果實及枝莖一應俱全,為典型的宋代手持香爐,應為行香禮佛專用,存世數量極少。香爐以一枚下俯的荷葉為托座,蓮花為爐,爐下擎出一莖,上承佛像一尊,雙手示禅定印,後有背光,結跏趺坐于蓮座之上。又有含苞待放的花蕾兩枝,蓮蓬形寶子一枝,數枝結為一束,成為香爐的長柄,柄末又附寶子一枚,專門用來盛放香料。

【藝起前行】大海就在那裡,一起去看看|雲文博

宋·金項飾 廣東省博物館藏

“南海 I 号”沉船出水的第一件金器,由四股八條金線相絞而成,狀若麻花。以葡萄紋飾長條帶鈎為首,中間隆起,并飾璎珞紋;另一端 4 個圓環搭扣成尾,可以用來調節松緊。這件金項飾具有阿拉伯風格,類似物品在國内未曾出土過,可能是船上外國商人之物。

【藝起前行】大海就在那裡,一起去看看|雲文博

元·青花花卉紋八棱執壺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藏

青花瓷在元代發展到頂峰,以景德鎮生産的元青花成就最為輝煌。元青花大多器型碩大,紋飾飽滿,因釉色濃豔、工藝精湛聞名海内外,是當時主要銷往西亞、阿拉伯世界的外銷瓷。

此器胎色白黃,質地細膩,釉色因長期在海水中浸泡而略失光澤。壺口、流部位被海洋膠結物覆寫。通身繪青花紋飾,紋飾布局繁密,層次豐富,構圖嚴謹,主次分明。頸部飾蕉葉紋,腹部飾折枝花卉紋,采用橫向帶狀分布的形式,在主題紋飾之間以卷草、回紋等輔助紋飾相隔,繁而不亂,井然有序。其造型可能模仿西亞、中亞地區的金屬器樣式。

【藝起前行】大海就在那裡,一起去看看|雲文博

元·印度教惡魔石構件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藏

1992年3月,泉州開元寺戒壇出土十一方古印度教石刻,其中獸面形石刻有六方,為輝綠岩石雕成。獸頭頂長一角,雙耳高聳,露牙,口中吐出的氣體在胸前構成羽翼形對稱圖案,中間垂下一個心形雕刻。下部基座上刻劍形垂注。這種惡魔石構件在南印度教寺被普遍運用,南印度人認為這是“好惡魔”的形象,它們吐出長舌頭,卷入不好的東西,起辟邪之功用。

【藝起前行】大海就在那裡,一起去看看|雲文博

明·青花象首方足軍持 廣東省博物館藏

“軍持”來源于印度,最早是僧侶雲遊時用以飲用和淨手所攜帶的貯水器,後逐漸演變為佛教法器。随着佛教在東南亞國家的盛行,軍持需求量增多,大陸一些外銷瓷窯口紛紛生産軍持用以外銷。

在“萬曆号”沉船發現的軍持中,動物型軍持占少數,較為珍貴。這件青花象首方足軍持圓唇,斂口,方形腹,平底,整體呈象狀。肩部一側飾以象首雙細孔流,象首兩側繪青花雙耳及雙眉目,流下附一扁條形系。口沿處繪青花如意雲紋一周,長頸處繪蕉葉紋。方形腹為象身,象背部繪青花錦地蓋布,首尾處飾以鈴铛、璎珞紋。青花發色藍中泛灰,白釉色呈暗青,胎體厚實,形态敦厚特别,具有較佳的觀賞性。

【藝起前行】大海就在那裡,一起去看看|雲文博

明·崇祯帝冊封琉球國王敕谕 旅順博物館藏

明清時,位于中國東南太平洋上的島國琉球是中國的藩屬國。每當琉球新王嗣立,皆會派使團來中國“請命冊封”,朝廷再遣使臣攜敕谕,乘冊封舟遠赴琉球完成冊封。從明洪武五年(1372)中琉建立藩屬關系到清光緒五年(1879)琉球為日本吞并的 500 餘年間,明清兩朝共派出 23 次冊封使。

此件敕谕以龍文緣邊黃紙書寫,總計 44 行。據敕谕所書,琉球王尚甯去世後,其子尚豐請命冊封,崇祯帝遂于 1629 年遣杜三策、楊掄為冊封使,攜冠服等賞賜前往琉球,封尚豐為琉球國中山王。末尾署“崇祯二年八月十六日”,钤朱文方印“廣運之寶”,并附賞賜琉球國王及其王妃的物品清單。此敕谕是明朝最後一次冊封檔案,對了解明朝對琉球王國冊封的曆史和兩國宗藩關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藝起前行】大海就在那裡,一起去看看|雲文博

清·廣彩潘趣大碗 廣州博物館藏

“潘趣碗”一詞音譯自英文 punch bowl,是歐洲人用來調制果酒的器具,後來也用做裝飾品,中國稱之為“賓治碗”或“潘趣碗”。18 到 20 世紀,随着歐洲上層社會私人宴會的日益流行,歐洲人曾大量從景德鎮和廣州訂燒這類大碗。

這件潘趣碗器形碩大,共繪制 206 個人物,碗心、内壁、碗沿以及外壁、開窗内分别呈現不同場景和人物故事,紋飾繁複緊密,色彩華麗飽滿,人物生動傳神,表現出熱鬧、喜慶的生活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