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灣春水入村湧,婆娑古木倚連榕

一灣春水入村湧,婆娑古木倚連榕
一灣春水入村湧,婆娑古木倚連榕

坦西村的改造項目《融榕與共》,成為了當地最美的風景線,曾經的順德水鄉美景在這裡得以重制。

一灣春水入村湧,婆娑古木倚連榕

順德烏洲古村《金銮登科書院》效果圖。

一灣春水入村湧,婆娑古木倚連榕

順德穗香村青少年農業生态科普基地。

一灣春水入村湧,婆娑古木倚連榕

鄉村景觀設計師張志明是土生土長的順德人。

“一灣春水入村湧,婆娑古木倚連榕。彎曲青石巷深盡,百年長須老樹翁。”這是鄉愁設計師張志明描寫順德水鄉的一首詩,他不僅僅是設計師,還是畫家,雕塑家,詩人,“我是一個興趣廣泛的藝術家”。在剛剛結束的2021香港亞太設計師大賽中,張志明和他的團隊接連斬獲大賽方案類景觀設計鑽石獎和金獎,他們是大賽中少有的以“鄉村振興”“鄉村建設”為題材參賽的團隊,張志明更是榮獲“2021亞太設計師最具影響力人物”獎。

張志明是土生土長的順德人,1980年至1986年就讀順德華僑中學,1986年至1990年就讀于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後一直在順德從事雕塑壁畫園林景觀、振興鄉村設計,是一位資深的鄉村生活環境改造設計師,被多個地方政府聘為美麗鄉村設計專家顧問,著名振興鄉村設計專家。因為從小生活在農村,張志明對生态水鄉、幸福水鄉、和諧家園生活素材有深刻的認識與親身體會。

“此次大賽能獲得這麼多獎項,出乎我的意料,這正說明了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設計在業内也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可,也是對我們一直以來所堅持的設計事業的褒獎。”張志明告訴記者。

談到自己的成長經曆,張志明認為水鄉畫家伍海成對他的影響最大,“我很幸運,從中學到大學都受到很好的藝術導師指導。伍海成老師可以說是順德現代美術的創始者,他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熱愛大自然,每逢周六日,我師徒倆都一起走到順德農村寫生畫畫,順德的村頭田邊都留有我師徒倆人的身影和足迹,附近的村民很熱情,從家裡搬來茶水,還招呼我們到家裡吃飯。從那時起,我就深深感受到村民的和諧倫理關系和無私的純樸感情,也為我以水鄉為題的繪畫創作和振興鄉村、建設美好家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深入關注村民真實需求 保留傳統水鄉文化氛圍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改善人居環境、保護綠色生态、共建美好家園的鄉村建設中,過度追求表面形式的“高大上”,忽視當地的文化背景與人民的生活需求,全盤推倒重建導緻千篇一律的做法,深受人們的诟病。而張志明秉持着“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深入關注村民們的真實需求,保留傳統的水鄉文化氛圍,顯得尤為可貴。

順德水鄉土生土長的張志明,在深厚的鄉土情懷下,積極投身于建設美麗鄉村的項目中,将“鄉村振興”的口号,落實在一處處充滿鄉情鄉韻的工程上。位于順德龍江鎮的坦西村,就是他心目中最為特殊的項目之一。在2020年香港亞太設計師大賽中,他憑借坦西村的改造項目《融榕與共》獲得2020年度景觀設計鑽石獎,也令他和坦西村民建立起非同一般的情誼。

為了做好坦西村的景觀工程,他首先做的,就是用大量的時間走訪村落,了解村民的生活習慣,傾聽他們對村落公園的想法和需求。在他心目中,這并不僅僅是服務客戶那麼簡單,而更像是對故鄉養育他的一種回饋,是他對鄉親生活的悉心關懷。

“坦西村的項目是最難完成的”,談起這個項目,張志明百感交集,“村民之間意見分歧大,有些舊風俗習慣讓他們覺得幾十年來風調雨順,就算破爛都好,你一改造,有哪位八九十歲的老者有點風吹草動,大家都擔當不起,還有村民間又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正是‘順得哥來失嫂意’,左右為難,後來我們改變政策,跟村上司和德高望重的村民代表溝通,再由比較積極的村民出面,向個别村民解釋,得到他們的諒解,在他們監督指導下,一步步解決問題。”張志明在調研時也寫下大量水鄉田園詩,有一首是專門描寫坦西村的,“坦西兩岸綠戶蔭,古榕斜橫須如根。牆影留作家鄉照,見時平淡思時夢。”

對順德水鄉有着深厚感情的張志明,在完全不破壞坦西村大榕樹的前提下,花費了不少心思。例如在長堤邊種植了水草等濕地植物,人為保留濕地。而有些地方還沒完全開發的,就保留下來給村民種菜耕地。如今,坦西村長堤兩岸的風景成為了當地最美的風景線,曾經的順德水鄉美景在這裡得以重制。村民坐在榕樹下面乘涼、閑聊、娛樂,其樂融融。張志明表示,他并不會在乎他的設計元素有多麼的“高大上”、超前新穎,而是可以讓村民們有幸福感。

鄉村改造不僅是美術課 自覺維護解決成本問題

穗香村青少年農業生态科普基地是張志明最滿意的作品,“并不是因為它多麼漂亮,而是它将對鄉村振興的政策了解和表現結合起來,花小錢,辦大事,用非常低的投入,将一塊原來布滿垃圾的衛生治安死角開發成一個有花園、菜園、公園、果園的農業生态公園,同時又可以讓穗香的國小生來這裡參與社會勞動,普及農業科普知識,一舉多得,利用自身的低窪地,構築多個小水池,用地下水灌溉農作物,既安全又健康,同時有少量的停車位,為周邊村民提供生活的便利,種完瓜菜,搞完生産,三五成群,拉家常,又健康又和諧。

鄉村改造項目不僅是一門美術課,更是一門經濟課。既要考慮投入,也要考慮建成後的維護成本。将村内幾十處的衛生死角改造成公園的綠化休閑地方,每月的維護成本對于農村來講是一筆沉重負擔。但通過改造成集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功能于一體的“四小園”,村民不僅有了一塊屬于自己的“小天地”,同時也解決了維護成本的問題。村民的保養等于自力更生,他們種植自己喜歡的蔬果,為了有個好收成,一定會自覺維護好種植地。

鄉村建設需要群衆支援 不能簡單進行大拆大建

在談到鄉村振興項目工程投入不大,設計費用不高時,張志明認為這是一個做人的格局問題,“如果你隻是想獲利而參與鄉村設計是無可能的,這個問題我有兩個心得,第一是通過參與振興鄉村設計開闊了自己的團隊視野,認識更多的朋友,鍛煉隊伍,提高自身的競争力;第二是參與鄉村設計本身就是帶有為社會的奉獻精神,如果你設計得好,會得到社會對你的關注,當團隊的影響力提升之時,你也會得到更多社會企業的關注。”

張志明也建議政府以實際的角度考慮,增加設計費,“因為設計費過低,阻礙了社會上很多優秀的設計團隊來加入到振興鄉村改造設計之中。”

現在鄉村改造普遍停留在市政公園的設計改造,否定一切、拆除一切的粗暴方法。“我覺得作為一名設計師,要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不能進行簡單的設計改造,因為振興鄉村既要投入大量資金,同時日後還要支付龐大的管理費用,地方政府吃不消,村民也抱怨,如果是一個惡性循環,大家的積極性都不高。怎樣又投入小,又可以減少以後的管理費用已經是一個振興鄉村建設美好家園的社會問題,還有群衆的了解支援也很重要,設計得更好的方案,在實施過程中,如果沒有群衆支援也是寸步難行。”

“集中精力為群衆服務,有生活氣息才有活力”

為什麼張志明團隊的作品能在衆多空間設計作品中脫穎而出?張志明這樣分析:“我們的作品将精力集中在為群衆服務。”

以獲獎作品《金銮登科書院》來看,該作品以著名書法家蘇若瑚祖孫三代為背景,以順德倫教烏洲古村詩書傳世家為理念進行設計,實地由鄉村圖書館、閱讀室和介紹蘇若瑚與烏洲古村曆史文人事迹的鄉村公園組成。整個公園用傳統中軸對稱的方式設計,充滿嶺南園林求實兼蓄、精巧秀麗的特色,又适合現代人的審美,還種滿了富有特殊精神寓意的竹子、荷花等植物,公園的建造結構分為前中後三層,一層比一層高,寓意步步高升,并設有蘇氏家族的名作書法牆。

在《金銮登科書院》的設計當中,規劃有差不多200平方米的廣場為将來的四鄉子弟和孩子提供進行開筆禮、成人禮的地方。張志明表示:“從曆史角度來設計的公園不是簡單的休閑公園,要尊重當地的文化底蘊,實作用現代人的手段與前人進行交流對話。”

另一獲獎作品《穗香稻花說豐年,江風白鹭一園春》(以下簡稱“穗香公園”)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幸福家園為主題設計,“穗香村靠近江邊,與水結緣,有大片濕地,引來白鹭,‘穗香’一名本身也十分有詩意,公園的設計是從零開始的,而不是在原來基礎上進行修改,是以構思能夠盡情發揮。”張志明表示,在順德進行鄉村公園建設永遠離不開“水鄉”,也離不開“為群衆服務”,要與人民的日常生活融為一體。“有生活氣息才有活力,和諧自然協調的風格才是大衆喜歡的風格。”張志明這樣說。

對話

“優化環境的結構,提升環境的品質,美化環境的視野”

南都:榮獲“2021亞太設計師最具影響力人物”獎有什麼感想?會不會有更多鄉村振興的項目找到您?

張志明:參加香港室内設計師協會的“2021年亞太設計大賽”,獲得最具影響力人物獎,真的有點意外,因為鄉村振興設計讓我得到社會的關注和榮譽,當然很開心,榮譽也是鞭策我們前進的動力,我會帶領我的團隊繼續投身于國家振興鄉村建設幸福家園之中。

接下來我除了提高自己設計團隊的設計水準外,還會與社會上更多有志參與鄉村設計的年青人合作,如冼玉英老師是省内新晉的園林景觀設計師,去年也獲得“2021年亞太設計大賽”園林景觀的金獎,她的項目《幸福家園》也是在我指導下完成的,她今年與我合作設計的幾個鄉村改造項目也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同,作為一位國内的資深景觀設計師,帶領更多年青人參與這個有意義的活動正是:“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南都:法國巴黎學院客座教授梁國文認為您的作品立足嶺南文化,有鮮明的本土特色,還引入了很多環保的概念,哪個作品最能展現嶺南特色?哪個作品最環保?

張志明:容桂的聯柏公園最能展現嶺南特色,整個公園由舊青磚、舊瓦、舊青石闆為原素。聯柏公園還是一個多方合力共建的生動例子。作為容桂“回家工程”企業,廣東聯柏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盡管“身”仍在外,“心”卻惦記着家鄉,出資建設聯柏公園。聯柏公園位于容桂穗香村,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原地塊為衛生環境較差的一塊閑置地,改造後既美化了環境,也為周邊居民提供了一個休閑場所。村内熱心人士積極捐贈樹木,為公園添綠,共建共享美好環境。

南都:現在鄉村振興項目存在什麼問題和困境?

張志明:現在很多人對鄉村規劃設計還停留在城市規劃設計的形式上,大拆大建、簡單粗暴,甚至将原有的宜居宜樂的生态自然環境摧毀,沒有對當地本土文化有正确的認識,也沒有考慮到村民的生活所需,甚至不尊重當地人的風俗習慣,純粹為設計而設計,嚴格來說就是“過度設計”。

例如河湧是珠三角的靈魂,傳統珠三角的居民都是依河而居、依河而樂的生活模式,形成一種自然和諧的居住環境。如果一條河湧硬生生用混凝土和石頭做護土牆,毫無意義的粗大肥厚的豪華石扶手将人與河湧分隔開,這種本末倒置的設計是對鄉村自然生态環境的嚴重破壞。還有将河湧兩岸如詩如畫的自然生态樹木“斬盡殺絕”,種上一排刻闆的外來樹種,以一種豔俗的審美代替原本自然和諧寓有詩意的人居環境的美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理念。

南都:張老師認為什麼才是真正的水鄉人居生活環境改造呢?

張志明:一.提高當地人居環境的競争力,為鄉村産業振興做好配套服務,優化工作環境,美化生活環境。二.增加鄉村的凝聚力,設立鄉村文化室、娛樂健身區,建立健康的群衆組織增加鄉村凝聚力,倡導鄉村傳統樸素的和諧倫理融合的風俗。三.加強鄉村的自然生态建設,對脆弱的自然生态恢複保育,以傳統的村味鄉韻為設計的主要元素,目的是更多展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的傳統價值觀。四.建設黨群活動基地,傳播正能量,讓群衆更深刻體會到黨永遠不忘初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五.用藝術與設計的方式,優化環境的結構,提升環境的品質,美化環境的視野。

南都:粵港澳三地的設計師有沒有經常交流?在設計理念和方法方面會不會互相學習和借鑒?

張志明:粵港澳三地的設計師經常交流,我是香港室内設計師協會的委員和順德區室内設計行業協會執行會長,工作上經常參與很多社會活動,是以有朋友笑稱“你上知天文地理,下知掃把垃圾”,香港室内設計協會本身是面向世界各地,招收各地優秀設計師為會員,每年都有十多次世界各地著名設計師學術交流,我有幸多次被邀請去介紹我的設計思路和設計案例分享講解,這是一個很好的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平台。

港澳設計師對現代流行文化把控力強,節奏感動感,色彩及光源塑造能力強。内地設計師更具地域性和本土性,從現代生活工作環境的要求角度,特别借鑒傳統美學,我們的設計更含蓄,更優雅。

出品:南都大資料研究院共同富裕研究課題組

統籌:陳養凱

采寫:南都記者 許琨 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