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80多件出土文書還原1200年前唐代戍邊生活

3月31日上午公布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新疆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入選。

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司長闫亞林在點評中說,新疆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是近年來中國邊疆考古、絲綢之路考古、長城考古的又一重要發現,意義深遠。特别是出土的文書,是迄今為止考古遺址中出土數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文書資料。文書所記錄的内容非常豐富,許多内容均為首次發現,具有極高的史料研究價值。

記者第一時間聯系了該考古項目負責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所研究員胡興軍,了解出土文書的解讀進展以及下一步考古安排。

出土唐代文書數量創考古遺址之最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位于新疆巴州尉犁縣境内的荒漠地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烽燧。

2019至2021年,經國家文物局準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2300平方米,明确其為唐代“沙堆烽”故址,取得重大收獲。考古成果先後入選2019年度“考古中國”絲綢之路重大項目成果和“2020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引起了考古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880多件出土文書還原1200年前唐代戍邊生活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俯視圖

該遺址累計清理出土各類文物1450餘件(組),其中883件文書(紙文書758、木簡119、帛書4、刻辭2)最為引人注目。這不僅是迄今為止國内遺址考古出土數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文書資料,也是首次發現的唐代漢文木簡實物标本。

文書所記錄内容豐富。從目前公布的幾件中,“種青稞小麥各一石”“張三郎從東來,用錢三十文沽葡萄酒”“官馬并得平安”“某某烽四面羅截一無動靜”“及烽子五人并得平安”“春景漸芳,暄和未盡,不委如何”……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法律、交通、社會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諸多内容均為首次發現,具有極高的史料研究價值。

出土文書損毀嚴重,釋讀需要時間

這些數量衆多的唐代文書,釋讀進展如何?成了考古界和社會最為關注的問題。

“這些文書是從當時的‘垃圾堆’裡撿出來的,并不是成卷的,多數是損毀嚴重的碎片,”胡興軍說,這座烽燧建在一個9米多高的大型紅柳沙堆上,上小下大,立面呈梯形。從目前考古發掘的情況來推測,當時這些文書資料和各類生活垃圾一起,從沙堆頂部向下傾倒,紙張、木簡品質較輕留在上層,被自然風積沙土封存。

880多件出土文書還原1200年前唐代戍邊生活

出土文書:開元四年八月四日牒下界内所由為加遠番探侯防備等事

幸運的是,當地氣候極其幹燥,垃圾灰堆堆積背風向陽,才讓這些文書資料曆經1200年儲存至今。遺憾的是,這些古文書在傾倒前經過了“保密處理”,撕毀成了碎片,拼接工作量非常大。

胡興軍表示,目前這些出土文書異常糟朽,絮化、褶皺、病蟲害等問題突出,新疆考古研究所聯合南京博物院、西北大學等機關,在實驗室内進行滅菌和固色處理後,才能開始拼接工作。這個過程還需要多學科參與,是以釋讀工作需要一個過程。“但我們争取早日完成出土文書的釋讀,盡快讓他們與公衆見面”。

将繼續在孔雀河流域展開多學科考古

胡興軍介紹,曆時10年,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已基本完成,但對孔雀河烽燧群的研究仍在繼續。

880多件出土文書還原1200年前唐代戍邊生活

考古人員室内整理文書

“遺址中出土數量衆多的軍事文書中,詳細記錄了與克亞克庫都克烽燧有關的軍鎮、守捉、烽鋪館驿等各級軍事設施名稱,還标注樓蘭路、麻澤賊路、焉耆路等防禦線路,這些軍事機構和防禦線路均不見于任何曆史文獻記載,需要進一步對照研究”。

胡興軍透露,今年下半年開始,将在孔雀河沿岸,對烽燧群展開多學科綜合研究,進一步厘清漢唐軍鎮防禦體系。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尚傑 李慧)

來源: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尚傑 李慧

責編:王子墨

編輯:王遠方 吳亞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