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給那些每天和娃上演“生離死别”的媽媽支上這三招

給那些每天和娃上演“生離死别”的媽媽支上這三招

經常談到分離焦慮,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與分離焦慮非常相關的專業詞彙叫做“依戀發展”。

依戀發展的幾個重要裡程碑對于兒童以後的心理發展、社會性發展和情緒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

嬰兒的哭鬧、對陌生人的抗拒以及試圖跟随要離開的家長等行為都表明嬰兒的依戀關系是如何變化的。

給那些每天和娃上演“生離死别”的媽媽支上這三招

嬰兒生來就具備促進他們自己依戀發展的能力。我們可以回憶下嬰兒那些能夠吸引成人注意的各種行為:

新生兒的哭聲很容易撥動人們的情感,人們難以忽略他們的哭聲。

于是哭就成為嬰兒尋求照料者做出回應的最強烈的信号之一。

大部分嬰兒生來就具備的另一種明顯的依戀行為是與他人進行眼神接觸。

新生兒的眼神能讓大部分成人的心軟化。

另外,如果你輕輕地觸碰新生兒的手指,他們通常會緊緊地握住你的手指。

如果你對醒着的新生兒說話,他們喜歡把頭轉向你。

如果你悄悄地起身離開他們,他們的目光會一直追随着你的臉。

所有這些行為都能促進依戀關系的發展。

給那些每天和娃上演“生離死别”的媽媽支上這三招

研究表明,嬰兒從一開始就會對他所依戀的人做出不同的反應。

之後,當依戀對象離開房間時,嬰兒就會哭泣,它表明嬰兒對依戀對象的信任正在發展。

他們會緊緊跟随依戀對象,最初隻是用目光追随,後來等他們會爬後,他們會爬向依戀對象,等到嬰兒會走了,就會緊跟着依戀的對象。

給那些每天和娃上演“生離死别”的媽媽支上這三招

在互動的過程中,照料者和嬰兒互相傳遞重要的信号。他們一起分享情感,尤其是積極地情緒交流。

嬰兒具備愉悅他人的能力,反過來,這也會讓嬰兒自己感到愉快。

通過生活中照料者與嬰兒互相的回應式行為,例如觸摸、受撫、眼神交流以及喂食等,嬰兒與照料者建立起非常親密的關系。

給那些每天和娃上演“生離死别”的媽媽支上這三招

另外有關大腦研究資訊表明,這些早期行為有助于形成大腦中的神經通路,可能刺激到鏡像神經元。

這些神經通路為培養信任感奠定了生理基礎。積極的早期經驗加強了大腦中神經元之間的聯結。

給那些每天和娃上演“生離死别”的媽媽支上這三招

嬰兒需要與成人建立關系,因為他們需要依賴他人的養育和關愛。嬰兒具有依賴性。

依戀是確定嬰兒獲得情感和生理雙重呵護的自然方式。

一旦嬰兒能夠從其他人中區分出他們的母親或照料者時,他們就會體驗到兩種焦慮。

第一,8~10個月大的嬰兒開始對陌生人産生恐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陌生人焦慮。

第二,在嬰兒能夠準确辨認出母親後,大約在嬰兒10-12個月時,他們總是會擔心失去母親。

這兩種恐懼表明,嬰兒具備了區分和識别差異的能力,同時也是大腦發育的明顯信号。

與第二種恐懼對應的是,嬰兒還不能了解從視線中消失的目标仍然存在。

皮亞傑将這種現象稱為“客體永久性”,嬰兒擔心母親離開是可以了解的,因為他們還不能預知這種分離隻是暫時的。

給那些每天和娃上演“生離死别”的媽媽支上這三招

這有助于強調依戀過程中的依賴性、心智發展和信任之間的互相作用。

當一個18個月大的孩子黏着媽媽,哭着不讓媽媽走的時候(明顯的依戀行為),他其實是在表達“我知道我需要你”(心理功能)。

随着這個孩子心智能力的發展,他的經驗會告訴他,他相信母親隻是暫時離開,還會回來。

當孩子認識到周圍環境是友好的,并且能滿足其需求,那麼信任就會随之建立。

給那些每天和娃上演“生離死别”的媽媽支上這三招

随着嬰兒不斷長大,并能通過學習自理技能來接受照料時,他們就能從依戀關系中培養自主性和獨立性。

嬰幼兒越來越容易接受父母離開自己的現實,因為他們知道父母還會回來。

這種信任某種關系的能力是自主性發展的基礎,自主性是學步期的焦點問題之一。

給那些每天和娃上演“生離死别”的媽媽支上這三招

兒童在父母或主要照料者離開時産生的焦慮稱為“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通常在兒童1歲時達到頂峰。如果父母在分離焦慮達到頂峰之前或之後把孩子送到托育機構,那麼孩子就能比較快地适應新環境。

在專業的托育機構中,嬰幼兒會将老師視為家的港灣或信任的基地,進而獲得勇氣去探索和實踐(培養心理和社交技能)。

他們會定期地環顧老師是否還在附近,重新獲得能量去四處活動,繼續探索周圍環境。

給那些每天和娃上演“生離死别”的媽媽支上這三招

當父母送孩子去托育機構時,不應該偷偷溜走,這非常重要。

家長跟孩子道别,将有助于孩子了解離别。适應後,孩子會知道父母回到身邊也是離别的一部分。

善解人意的老師能夠敏銳地察覺孩子潛在的負面情緒,并與孩子進行情感與語言交流。

接受孩子的這些情感、情緒,而不去幹擾他們,為嬰幼兒的情緒發展提供安全基地。

給那些每天和娃上演“生離死别”的媽媽支上這三招

以下是給家長應對學步兒分離焦慮的一些建議:

第一、一旦與孩子說再見後就要立即離開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分離時比孩子還焦慮。

老師應讓家長明白,我們可以完全了解家長分離時的心情,但是告别後立即離開有助于孩子更容易應對分離焦慮。

第二、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老師通過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盡量淡化這種事情來使孩子擺脫這種情緒。

第三、為孩子創設有趣的環境、進行好玩的遊戲

當他們情緒平複後能很快地投入其中。

有的家長會擔心自己的孩子建立家庭之外的次級依戀關系,進而影響親子間的主要依戀關系,這種說法是毫無根據的。

次級依戀是兒童主要依戀關系的補充,并不會取代主要依戀。

給那些每天和娃上演“生離死别”的媽媽支上這三招

嬰幼兒在托育機構産生的分離焦慮以及其他所有情緒,是家長與老師家園互動共同交流的話題。

專業的老師會在與嬰幼兒互動中幫助他們應對這些情緒,直到他們的情緒平複下來。

家長一定要明白這些情感恰好是強烈依戀關系的信号,而且這種關系一經建立将保持不變。

嬰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将學會如何應對分離焦慮,這種技能将會對孩子的成長終身有益,孩子也會變得自主、自信并且獨立。

給那些每天和娃上演“生離死别”的媽媽支上這三招

是以親愛的家長們,如果你信任你所選擇的托育機構,信任老師們的專業性,那麼就放心、堅持的把孩子交給老師們。

老師們會跟孩子建立其信賴與依戀關系,給孩子另一個安全的家,陪伴孩子成長,并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孩子獨立與自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