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了這麼多,卻依舊教不好孩子?也許這個方法能救你

想必大家都有過這樣的感受——

學習早期啟蒙、性格培養、規則建立等這類育兒知識的時候,相關的工具和知識點實在太多了,感覺沒有固定的解題思路。

也就是傳說中的:育兒知識看越多反而越焦慮。

我以前也是,有時遇到了小D的問題,我光在腦海裡“搜尋”對應的工具都要花好多時間,還經常出現“卡殼”的現象。

一卡殼,經常感覺自己沒能及時應對,或者錯過了第一時間幹預的機會。然後經常就會出現深深的沮喪。

為什麼?

為什麼我們都花了那麼多時間了,可怎麼還是做不到内化呢?我覺得,是因為缺乏資訊斷舍離和思想整理的能力。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是不缺育兒資訊的。

小D一歲半前,我看了50多本育兒書,訂閱了十幾個公号,facebook上幾乎每一小時就會有一篇關于育兒的推送。 然而,育兒工具箱越來越多時,卻更焦慮和迷茫。

因為不知道哪些方法是合适的,總是擔心自己每次對待小D的行為是否“正确”。如果你也在經曆這樣的階段,和你分享一下我這麼多年是怎麼對自己的育兒知識進行“斷舍離”的。

怎麼做?

1、少關注管教工具,多關注自己是否個好的溝通者

任何的正面管教工具都是在幫助我們成為一個更加有效的溝通者。

比如:孩子犯錯了,此時想着該用什麼理念,這不重要,關鍵在我們既要清晰地告訴孩子,這個行為是錯的,更要告訴他們為什麼錯。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任何情緒反抗,我們都可以先用母親的本能去接納,往往這時,之前學到的工具就能自然而然地運用了。

學了這麼多,卻依舊教不好孩子?也許這個方法能救你

2、少關注孩子的缺點,多關注我們是否真正了解孩子

小D一歲後那段時間,我發現:她慢熱,對陌生人和環境總是“怯場”;她很倔強,自己想好的事情就要想方設法做到;她“小氣”,對自己的玩具很保護,會竭盡全力捍衛主權。

這些原本是不符合我預期的,但是慢慢地我發現:她倔強,但她也有自我主見;她慢熱謹慎,但她也是觀察和思考型的孩子;她“小氣”,但她明白自己的界限,也尊重他人的界限。 孩子的缺點有時并不真的是“缺點”。

對于孩子,我首先要做的是了解,真正地明白,我的女兒是誰?她的性格脾氣是怎樣的?哪些是真的該去掉的,哪些隻是我心目中幻想的“完美”标準。

學了這麼多,卻依舊教不好孩子?也許這個方法能救你

3、步驟少關注活動安排,多關注日常陪伴

小D一歲後,認知啟蒙是我關注的重點。我會為她制定精細的活動計劃,但她也并不會完全按照我的計劃推進。 這時的我沒有嚴厲要求必須完成計劃,而是把計劃變得靈活。

今天不搭積木要出去玩,可以,那就在戶外進行大運動。 原本計劃的要讀繪本,你要玩搭火車,沒問題,那就好好進行一次搭建能力的培養吧,當中還能穿插一些想象力遊戲。

神奇的是,當我放棄啟蒙計劃時,小D學到的反而更多,因為那些是她主動提議的,她感興趣的。 在那些活動中,我沒了追求目的的執念,有的隻是以孩子為主導的順其自然和輕推一把。

隻有感受到愛和安全感的孩子,他們才能願意學。而最好的安全感建立就是父母陪伴當時的情緒,穩定的、有愛的、發自内心享受其中的情緒是最重要的。

4.育兒知識中的“斷舍離”

覺得很亂的時候,可以屏蔽一些毫無營養的資訊來源,舍棄一些過度追求細節的育兒工具,離開對任何育兒工具的執念,恢複育兒的本質:我們對孩子意味着什麼,比我們對孩子做了什麼,重要得多。

我現在仍舊在不斷地系統地學習,但我所有的學習都是讓我成為一個更加完善的人,讓那些影響過我的學習方式、看待事物的角度、我的三觀等等可以潤物細無聲地去影響小D。

送大家一句話:

學了這麼多,卻依舊教不好孩子?也許這個方法能救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