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学了这么多,却依旧教不好孩子?也许这个方法能救你

想必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

学习早期启蒙、性格培养、规则建立等这类育儿知识的时候,相关的工具和知识点实在太多了,感觉没有固定的解题思路。

也就是传说中的:育儿知识看越多反而越焦虑。

我以前也是,有时遇到了小D的问题,我光在脑海里“搜索”对应的工具都要花好多时间,还经常出现“卡壳”的现象。

一卡壳,经常感觉自己没能及时应对,或者错过了第一时间干预的机会。然后经常就会出现深深的沮丧。

为什么?

为什么我们都花了那么多时间了,可怎么还是做不到内化呢?我觉得,是因为缺乏信息断舍离和思想整理的能力。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不缺育儿信息的。

小D一岁半前,我看了50多本育儿书,订阅了十几个公号,facebook上几乎每一小时就会有一篇关于育儿的推送。 然而,育儿工具箱越来越多时,却更焦虑和迷茫。

因为不知道哪些方法是合适的,总是担心自己每次对待小D的行为是否“正确”。如果你也在经历这样的阶段,和你分享一下我这么多年是怎么对自己的育儿知识进行“断舍离”的。

怎么做?

1、少关注管教工具,多关注自己是否个好的沟通者

任何的正面管教工具都是在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加有效的沟通者。

比如:孩子犯错了,此时想着该用什么理念,这不重要,关键在我们既要清晰地告诉孩子,这个行为是错的,更要告诉他们为什么错。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任何情绪反抗,我们都可以先用母亲的本能去接纳,往往这时,之前学到的工具就能自然而然地运用了。

学了这么多,却依旧教不好孩子?也许这个方法能救你

2、少关注孩子的缺点,多关注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孩子

小D一岁后那段时间,我发现:她慢热,对陌生人和环境总是“怯场”;她很倔强,自己想好的事情就要想方设法做到;她“小气”,对自己的玩具很保护,会竭尽全力捍卫主权。

这些原本是不符合我预期的,但是慢慢地我发现:她倔强,但她也有自我主见;她慢热谨慎,但她也是观察和思考型的孩子;她“小气”,但她明白自己的界限,也尊重他人的界限。 孩子的缺点有时并不真的是“缺点”。

对于孩子,我首先要做的是理解,真正地明白,我的女儿是谁?她的性格脾气是怎样的?哪些是真的该去掉的,哪些只是我心目中幻想的“完美”标准。

学了这么多,却依旧教不好孩子?也许这个方法能救你

3、步骤少关注活动安排,多关注日常陪伴

小D一岁后,认知启蒙是我关注的重点。我会为她制定精细的活动计划,但她也并不会完全按照我的计划推进。 这时的我没有严厉要求必须完成计划,而是把计划变得灵活。

今天不搭积木要出去玩,可以,那就在户外进行大运动。 原本计划的要读绘本,你要玩搭火车,没问题,那就好好进行一次搭建能力的培养吧,当中还能穿插一些想象力游戏。

神奇的是,当我放弃启蒙计划时,小D学到的反而更多,因为那些是她主动提议的,她感兴趣的。 在那些活动中,我没了追求目的的执念,有的只是以孩子为主导的顺其自然和轻推一把。

只有感受到爱和安全感的孩子,他们才能愿意学。而最好的安全感建立就是父母陪伴当时的情绪,稳定的、有爱的、发自内心享受其中的情绪是最重要的。

4.育儿知识中的“断舍离”

觉得很乱的时候,可以屏蔽一些毫无营养的信息来源,舍弃一些过度追求细节的育儿工具,离开对任何育儿工具的执念,恢复育儿的本质:我们对孩子意味着什么,比我们对孩子做了什么,重要得多。

我现在仍旧在不断地系统地学习,但我所有的学习都是让我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让那些影响过我的学习方式、看待事物的角度、我的三观等等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去影响小D。

送大家一句话:

学了这么多,却依旧教不好孩子?也许这个方法能救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