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觀衆奉獻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

來源:人民日報

為觀衆奉獻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

圖分别為節目《思想的田野》《典籍裡的中國》《中國考古大會》《我的青春在絲路》海報。資料圖檔

制圖:趙偲汝

核心閱讀

堅持主流價值引領,是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平台的責任擔當,也是節目創作過程中的“必答題”。

讓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适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弘揚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中華文化精神,是電視節目的題中應有之義。

用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百姓故事,讓他們成為主角,正為電視節目注入更深刻的精神内涵和人文價值。

《思想的田野》《時間的答卷》《中國考古大會》《典籍裡的中國》《我的青春在絲路》……近年來,大陸電視節目的數量與品質同步提升,題材覆寫範圍更加廣泛,正以獨特的方式影響着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系列講責任、講品位、講格調的電視節目,在創新中提質更新,不斷豐富思想内涵、增強藝術品質、提升制作水準,不斷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成為主流價值引領的重要力量。

理論類節目講述生動,讓理論成果入心化行、出新出彩

電視節目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社會進步發展的責任和使命重大。電視節目應當傳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娛樂化傾向突出、缺乏實質内容表達的作品,注定會失去觀衆。越來越多電視節目強化價值引領、豐富文化内涵、創新内容形式,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作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理論類電視節目對黨和國家的重要政策、重大理論進行解讀傳播,在社會輿論中發揮着宣傳教育、積極引導的作用。現在,不少理論類電視節目鎖定年輕閱聽人,以“理論+”為路徑,在主題挖掘、模式創新、叙事方式、情感表達等多個次元尋求突破創新。多家省級衛視聯合制作的節目《思想的田野》走進田間地頭、城市街道和工廠工廠中的房間,以“尋訪+解讀”的方式,發現故事、闡釋思想、講述理論,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東方衛視節目《時間的答卷》以電視化、藝術化形式演繹黨的百年奮鬥曆程,以創新的影像表達與互動方式,再現曆史場景,反映紅色精神薪火相傳的壯麗圖景。安徽衛視節目《理響新時代》打破傳統理論類節目的線性表達,讓黨史解讀耳目一新、黨章領讀溫故知新,實作表達上述評相扣、結構上點面相連、觀感上情景相融,進一步凝聚奮進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全國大學生黨史知識競答大會》《世紀航程:中國共産黨黨史知識學習達人挑戰賽》等節目運用電視競答的形式,為觀衆闡釋中國共産黨百年風華正茂的“青春密碼”,着力打造充滿朝氣、别開生面的“年輕态”黨史公開課。這些節目在保證理論與史實真實、準确的基礎上,追求青春氣質,以鮮活清新的風格、可親可近的叙述、細節生動的故事,使理論成果入心化行、出新出彩。

文化類電視節目從“清流”到“潮流”,朝着縱深性與創新性方向發展

近年來,文化類電視節目以詩詞、文博、音樂、舞蹈、戲曲等領域為重點,借助極具中國古典美學特征的場景設計和視覺效果,通過多元藝術手段,讓具象而直覺的曆史文化遺産呈現别樣神韻,煥發勃勃生機。文化類電視節目從“清流”到“潮流”,正朝着縱深性和創新性方向發展。

文化類電視節目頻頻“破圈”,得益于創作者對文化的深刻了解與創新表達。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大會”系列節目,聚焦漢字、成語、詩詞、地名、國寶、考古等領域,為觀衆奉獻一場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聽盛宴。熱播六季的《中國詩詞大會》持續為閱聽人提供知識,讓更多觀衆成為中華詩詞的忠實粉絲,掀起“全民讀詩”熱潮。《中國考古大會》在借鑒考古工作流程和方法的基礎上,首次以電視節目的形式模拟再現考古現場,充分運用視聽技術,展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河南衛視推出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彰顯中華文化之美。節目成功塑造并沿用了多個文化創意,如漫畫版、古代版等“唐小妹”的形象已應用于口罩、月餅等多個産品中,在全媒體矩陣的傳播中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人心。

電視節目對傳統文化的演繹加入了更多年輕化元素,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緊扣時代脈搏的鮮活生命力。近年來《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典籍裡的中國》《最美中軸線》《萬裡走單騎》等節目深受觀衆喜愛,正是源于創作者對傳統文化的當代演繹,将泛黃的故紙堆、博物館展示櫃、曆史文化遺産遺址裡沉澱的曆史記憶,轉化為可感可知的時代氣象。

讓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适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弘揚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中華文化精神,是電視節目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節目《朗讀者》第三季中,神舟十三号航天員在太空深情朗讀巴金的《激流》,這份來自遠方的詩意,被觀衆稱為“宇宙級的浪漫”。《上線吧!華彩少年》以“國風創新演繹”為立意,展示青少年眼中的傳統文化。中國教育電視台節目《一堂好戲》深入挖掘中華戲曲文化的時代内涵,讓青少年繼承弘揚傳統藝術所蘊含的民族精神。

電視節目聚焦百姓生産生活,傳遞溫暖、美好與正能量

電視節目發揮類型優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從當代中國火熱現實生活的題材富礦中汲取養分、獲得靈感,找到社會生活、百姓情感與節目表達的交會點。用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百姓故事,讓他們成為主角,正為電視節目注入更深刻的精神内涵和人文價值。

一些節目以具有大衆性、人文性話題為切入點,以真實生活為素材和場景,進一步貼近日常生活,使閱聽人産生強烈共鳴。如,浙江衛視節目《奔跑吧·黃河篇》密切結合黃河流域風俗民情,以貼近百姓情感為發力點,以鮮明主題和沉浸體驗為閃光點,增加與當地觀衆的互動,傳遞溫暖、美好與正能量。

一些節目聚焦百姓生産生活,使百姓不僅成為文藝的觀賞者,也成為參與者和文藝作品的表現對象。為增強節目吸引力,節目創作者把錄制場所設定在田間地頭、社群學校、工廠工廠中的房間等基層一線,為各行各業的行家裡手提供展示風采的舞台。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黃金100秒》等節目為有夢想、有才藝的百姓圓夢,将鏡頭對準那些奮鬥不息的人們,展現新時代人民群衆的新風采、新面貌。

一些節目着力展現專業領域中專業人物的獨特風采,展示其中蘊含的美學精神和奮鬥力量。這類節目大多摒棄“戶外競賽”“棚内展演”的傳統模式,讓專業人士成為推進節目叙事的主角。如湖南衛視節目《舞蹈風暴》為舞台藝術的大衆傳播開辟新途徑,滿足了大衆對藝術知識與審美的訴求。

觀照現實生活,傳遞溫情與友愛的電視節目推陳出新。共青團中央宣傳部與湖南衛視聯合攝制的紀錄片《我的青春在絲路》以青春态表達,表現“一帶一路”倡議時代背景下的青春故事,是運用視聽節目講好中國故事、彰顯時代精神的積極探索;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等着我》、北京衛視《我想見到你》等公益性質的節目逐漸成為電視熒屏新風尚,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期待湧現更多講導向、有品質、貼近生活、關切現實的優秀電視節目,在“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中發揮引領作用,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作者為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岚)

《人民日報》(2022年03月31日第20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