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凝神為氣 追憶成戲:紅妝董小宛的舞台新形象

由北方昆曲劇院出品的昆曲《影梅庵憶語|董小宛》近日在天橋劇場上演。該劇從創作團隊到演出陣容都是天團級别,編劇羅懷臻、沈杏蓮,總導演曹其敬,導演徐春蘭,唱腔作曲顧兆琳,舞美設計劉杏林,燈光設計邢辛,服裝設計彭丁煌。領銜主演邵天帥飾董小宛、王琛飾冒辟疆,袁國良飾老冒辟疆等,他們共同建構了一個“雖有豔名,非其本色”的小宛世界。

凝神為氣 追憶成戲:紅妝董小宛的舞台新形象

“學術托命”的陳寅恪先生用“詩史互證”的方式向柳如是投去最大的敬意;“都市新淮劇”的倡導者羅懷臻則是抱着文人的情懷凝聚了董小宛的傳奇。小女子的柔肩,到底能擔得起什麼?曆史用事實告訴我們,不僅能擔得起瑣碎的日常,而且挑得起生命的大義。董小宛輕财、重諾、勤勉、心善、寬容、博大,她的人生充滿坎坷,看似苦難,實則曆練着人,也照見生命的底色。董小宛雖沒有選擇柳如是的“赴死”精神,但勇敢地面對所有的問題、全盤接受生命的擺布,是不是另一種“赴死”的大義?也或者說,這是一種超脫于生活之外的另一種精神境界。這也是羅懷臻寄寓于該劇的一種非消閑風趣之行動的人文世界。

凝神為氣 追憶成戲:紅妝董小宛的舞台新形象

戲劇的最大特色是“扮演”。落在紙上的文字與立在舞台上的形象之間,看似隻需要演員去做,實則相距一個銀河。做與做的最大不同,在于怎麼做。最喜歡邵天帥的表演,細膩、委婉,但又不失戲劇的張力和生命的韌性。她的身上、手上、眼睛,甚至嘴角、鬓角都寫滿了戲,無論是《牡丹亭》中的杜麗娘、《白蛇傳》中的白素貞,還是《玉簪記》中的陳妙常、《望江亭·中秋切鲙》中的譚記兒,她不拘一格地塑造了千人千面的人物。觀之令人擊節、回味而驚歎。董小宛這一形象與此前的最大不同是時代賦予這個戲新的人文精神,演小宛首先要演出她的美與魅,但又不能流俗,不然這個人物的精神氣質就會變形。邵天帥秉持了一個内在肌理,即這個姑娘對“情和義”的堅定追求。因為有這種堅定,她的選擇就不失真。因為這種堅定,她的行為就有注腳。舞台上,天帥從頭到腳都煥發了小宛的情感與行動,她堅韌、無怨,因為心中的堅定,是以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這個人物在行動上的決絕,也能捕捉到她精神境界的高超。

凝神為氣 追憶成戲:紅妝董小宛的舞台新形象

曆史的偉大洪流永遠不可逆轉,但人的節操、精神的境界和道德的堅守卻是這洪流中那最令人心醉的美。董小宛和柳如是一樣,擁有獨立之精神。我們看到她的美,也看到她的強大,不因為她的身體、她的年歲,而因為她心靈、她的精神以及她的行動和她的餘音。

凝神為氣 追憶成戲:紅妝董小宛的舞台新形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