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代女性繪畫中的情感世界,川博今展“心·映”

明清二代湧現出多位擅繪女性形象的女畫家,她們身份不一,其中既有大家閨秀,亦有青樓名妓。明清女畫家之是以圖繪女性題材畫作,意圖不一而足,其中大多數出于自娛。

澎湃新聞獲悉,繼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特展,“心·映:明代女性繪畫中的情感世界”于2022年1月16日在四川博物院開展,展覽将展出四川博物院館藏的文俶、葉小鸾、馬守真、吳绡、柳如是、黃媛介與李因七位明末清初女性畫家的作品,同時輔以相關文物、文獻、史料,以呈現在那個年代女性畫家的際遇、情感與思考。

明代女性繪畫中的情感世界,川博今展“心·映”

明·梅花扇面 柳如是 四川博物院藏

明代女性繪畫中的情感世界,川博今展“心·映”

“心·映:明代女性繪畫中的情感世界”展覽現場

回溯曆史,女性的身影常常掩藏于從屬和尊卑關系的簾紗之後。女性畫家很難出現在大衆的視線中,徒留“丹青之在閨秀,多隐而弗彰”的感慨。明清之際随着文化風氣的興盛,女性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才使得一批女子的才情“被看見”。筆墨丹青就像一面鏡子,她們通過繪畫映照出自然萬物,也照映出自己的情感世界。

明代女性繪畫中的情感世界,川博今展“心·映”

據此前北京畫院理論研究部副研究員趙琰哲介紹,明清二代湧現出多位擅繪女性形象的女畫家,她們身份不一,其中既有大家閨秀如方維儀、邢慈靜、黃媛介、金禮嬴等人,亦有青樓名妓如薛素素、李香君等人。明清女畫家之是以圖繪女性題材畫作,意圖不一而足,其中大多數出于自娛。自娛所畫,方式又各有不同。其中既有邢慈靜、方維儀等人因現實生活中失去至親而圖繪觀音尋求慰藉,亦有薛素素圖繪自畫像以寄情思,另有畫作是用于贈送他人。如黃媛介作《仕女圖》贈予沈紉蘭,展現出明清才女之間惺惺相惜的友情。

明代女性繪畫中的情感世界,川博今展“心·映”

明清女畫家所受到的藝術修養較多來自當時男性文人畫家的影響。出身良好的大家閨秀,其書畫養分大多從家庭中汲取。她們或世傳家學,少承庭訓,由擅畫之父教誨提倡,走上繪畫之路,如仇珠、顧韶、任霞等人,其筆下人物亦多帶有其父風格;或嫁于富有書畫涵養的名士為妻,夫唱婦随,同研同樂,如金禮嬴等人;或仰仗家中女性長輩修習丹青,曆經世變後與家庭成員雅集唱和以寄托情感,如方維儀等人。當然,閨秀畫家中亦有全憑自我獨立開展活動之人,如黃媛介。但從整體上看,家庭對于閨秀畫家的影響力巨大。多數明清閨秀畫家依靠家庭開展繪畫活動,這也由其身處閨房的環境所決定。

明代女性繪畫中的情感世界,川博今展“心·映”

明·孤燕海棠扇面 吳绡 四川博物院藏

相比于明清閨秀,擅繪女性的名妓畫家具有更廣闊的交遊閱曆與施展空間。她們較少受到禮法的阻礙,身心相對獨立,可以自由出入于男性空間與公共場合,以自身才能與文人名士唱和雅酬。雖然沒有家庭的束縛,但出于與當時文士交往目的,名妓畫家有意向文人趣味靠攏。如薛素素筆下全以墨色渲染的自畫像《吹箫仕女圖》,強調自身的音律才情。這與男性文人畫家筆下所繪的悠遊林泉、抒寫心志的自畫像相比,在畫意呈現、表現方式上并無二緻。

明代女性繪畫中的情感世界,川博今展“心·映”

明·竹蘭圖扇面 馬守真 四川博物院藏

據主辦方介紹,“心·映:明代女性繪畫中的情感世界”将展出四川博物院館藏的文俶、葉小鸾、馬守真、吳绡、柳如是、黃媛介與李因七位明末清初女性畫家的作品,同時輔以相關文物、文獻、史料,以呈現在那個年代女性畫家的際遇、情感與思考。

其中黃媛介,其字皆令,号離隐、若芷、如一道人等。浙江秀水(嘉興)人。出身于儒學世家,以詩文擅名,其書畫亦為人所稱賞,明亡後曾鬻畫于西子湖畔。黃媛介不僅長于圖繪山水,所作仕女畫作亦頗工細。

明代女性繪畫中的情感世界,川博今展“心·映”

明·山水扇面 黃媛介 四川博物院藏

柳如是,号河東君,早年即有《戊寅草》《湖上草》兩本詩集。崇祯十四年(1641)嫁與錢謙益為妾,相伴二十餘年。順治十三年(1656),錢、柳移居白茆紅豆山莊。康熙三年(1664),錢、柳相繼離世。柳如是詩詞皆擅,境界甚高。在《春日我聞室賦》中,柳如是寫道:“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正薄寒。此去柳花如夢裡,向來煙月是愁端。畫堂消息何人曉,翠帳容顔獨自看。珍重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闌。”陳寅恪指出:“今觀《初學集》中所存與牧齋唱和之作,頗多别有意境,非複牧齋所能企及。”

明代女性繪畫中的情感世界,川博今展“心·映”

清 高垲題《柳如是畫像》軸(局部) 非此次展品

明代女性繪畫中的情感世界,川博今展“心·映”

心·映:明代女性繪畫中的情感世界

展期:2022年1月16日—2022年4月17日

地點:四川博物院臨展4廳(三樓)

(本文部分内容整理自四川博物院、川觀新聞等相關資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