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本書訴千古浪漫,看明晰動人的中國神話

神話園裡的景色,瑰麗動人,将我們與遙遠的過去連接配接。神話是先民的精神寓所,遠古人類信奉萬物有靈,鬼神多而龐雜。

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這個文化中充滿神話傳說符号的國度卻一度被認為“是一個沒有神話的國家”。

1902 年,梁啟超第一次在自己的文章中用了“神話”這個詞,作為西學東漸的産物,中國神話學在大陸已走過近120年。

20世紀初,這一時期的神話研究,開始引入西方神話學的概念和理論,以魯迅、茅盾、聞一多和謝六逸等學者為代表,但他們的研究大多還停留在啟發民族心智的層面。

在這一階段,對中國神話學的發展作出最重要貢獻的人是茅盾,茅盾在他的神話學研究中闡述了原始人宇宙觀與神話的關系,中國神話的儲存與修改等問題,開始了中國神話學的理論建構。茅盾和同時代的研究者一起,以敏銳的學術思維為中國神話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并且奠定了中國神話學的最初基礎。

但這一時期的神話材料零碎,面臨界定中國神話資料這一問題,而袁珂幾乎是以一己之力為中國神話正了名。

袁珂畢生緻力于中國神話資料的搜集、整理與研究,在中國神話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現代中國神話學研究的泰鬥。

“填精衛海,誇父逐日 ;究心神話,永矢毋違。”這是袁珂曾寫給日本青年學者谷野典之的贈言,這更是袁珂的“自我述懷”。 跟随本書單,神話學大師袁珂還你一個明晰動人的中國神話。

4本書訴千古浪漫,看明晰動人的中國神話

《山海經校注》

嚴格來說,《山海經》并不是文學作品,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山海經》是“古之巫術”,亦不甚貼切,究其實質而言,此書應屬地理、博物類著作。但其内容又不僅如此,還包括有神話、宗教、巫術、古史、醫藥、民俗等諸多方面。

《山海經》在後世一直有着很高的評價:《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認為此書“侈談神怪,百無一真,是直小說之祖耳”;袁珂更言:“吾國古籍,瑰奇之最者,莫《山海經》若。《山海經》匪特史地之權輿,乃亦神話之淵府。”

袁珂還認為,研究中國神話,如果不首先從《山海經》着手,那簡直可以說是無從談起。“中國神話的特點,是材料零碎散亂,東一處西一處儲存在浩如煙海的古書裡,搜集匪易,辨僞尤難。假如一開始就把精力耗費在盲目的搜尋材料中,那決定會亂流失津,勞而少功的。而《山海經》卻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友善。”

《山海經校注》是袁珂在系統研究《山海經》基礎之上,經過校勘、考辨、注釋,為讀者與研究者提供的一部傳統文化典籍經典之作。

本書自出版以來在海内外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并于1984年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科研一等獎,是研究中國上古圖騰社會珍貴史料、領略古代神話傳奇的必讀著作。

與一般校注類著作相比,作者以其深厚的神話功底,旁征博引,對《山海經》中相關神話的解讀頗有獨到之處。注釋除引經據典外,還注重《山海經》本身的内證、新近文物出土的學術成果,以及金文和甲骨文等方面的運用,不但解釋了中國遠古神話的問題,而且對于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深遠意義。随文所配插圖,更彌補了古本《山海經》有圖,而今已亡佚的缺憾。

4本書訴千古浪漫,看明晰動人的中國神話

《中國古代神話》

袁珂自己談到,研究神話是受了茅盾《中國神話研究 ABC》的啟發,覺得應該把散珠碎玉般的神話資料掇集起來,使它們成為一件比較完整的東西,普及到讀者中去,以發揚曾經璀璨一時的大陸古代神話的精神。

《中國古代神話》是中國神話學專家袁珂撰寫的一部全面叙述中國古代神話體系的專著。

這既是袁珂個人的第一次嘗試,更是中國神話研究史上的開山之作,于 1950年問世,從此袁珂走上了為中國神話正名的漫漫征途。其因專業系統且通俗易懂,出版三十年來,受到了國内外讀者的廣泛歡迎,并且被翻譯成俄、日、韓等多種語言。

1983年,在《中國古代神話》基礎上曆經兩次重要增補修訂而成的《中國神話傳說》一書,内容已達原來的四倍,字數六十餘萬。作者對浩瀚的古文獻資料,考辨真僞,訂正訛誤,加以排比綜合,從盤古開天辟地叙述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把散落在群藉中的吉光片羽遴選出來,熔鑄成一個龐大而有機的古神話體系,為讀者呈現了一個包羅萬象的瑰麗世界,生動地描述了古代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圖系。

為友善廣大讀者,簡明版在《中國神話傳說》完整版基礎之上,删卻注釋,并按照神話人物的出場順序,獨立成篇,132篇小故事讀來輕松流暢,帶領讀者步入一個鮮活又多彩的神話世界。

西方學者曾經認為中國是一個沒有神話的民族。其實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神話像一顆顆珍珠散落在各種文獻典籍中,燦若星河。

4本書訴千古浪漫,看明晰動人的中國神話

《中國神話史》

《中國神話史》作為第一部中國神話史著作,開創了從史學的角度研究中國神話的先河,以大量資料和不可辯駁的實證表明,中國神話的豐富與魅力可以同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和民族相媲美。

作為國内唯一一部神話史,《中國神話史》是袁珂對中國神話進行理論研究的開山之作,他秉持廣義神話學理論對中國神話的發展進行梳理,建構出中國神話相對完整的系統。

袁珂以嚴謹的文獻考據為基礎,旁征博引,追溯神話的源頭和演變,尋找、分析神話形象的流傳、衍化,帶我們把握中國古神話的發展脈絡。

袁珂為寫此書,傾注許多精力與心血,每天十幾個鐘頭伏案工作,沉浸于神話故事裡的人物命運,與他們同甘苦,共悲喜。

袁思成曾回憶父親袁珂:“我以前經常看他寫文章,他完全是進入角色,有時在笑,有時在流淚,我在外面打鬧,他都不知道。”

本書出版後,袁珂格外高興:“希臘有豐美的神話,卻沒有聽說有什麼神話史,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以我的孤陋寡聞,也沒有聽說有什麼神話史;而我們這個在半個多世紀以前還被有些人認為是沒有神話或神話貧乏的國家,現在居然有了一部神話史了。這部神話史盡管還處于簡陋粗糙的階段,但是它也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事實來向你說明:中國不但有神話,而且中國神話的豐富、宏偉和美麗,并不亞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和民族。”

4本書訴千古浪漫,看明晰動人的中國神話

《中國神話通論》

在《中國神話史》裡,袁珂提到“數十年整理和研究中國神話,在腦子裡逐漸形成一種概念,就是認為中國神話的範圍,不是先前所了解的那麼狹隘,需要從狹隘的圈子裡跳出來,擴大視野。”

《中國神話通論》是袁珂多年來研究中國“廣義神話”,對古籍文獻中的文學性神話片段進行系統梳理和深入分析的重要成果。

廣義神話的核心要義是神話不僅包括最原始的神話,而且包括後來各個時期,各個階段産生的新神話。舊的神話或消失或演變,新的神話也會不斷出現。廣義神話的基本認知使中國神話異彩紛呈,枝繁葉茂。

廣義神話觀的确立拓寬袁珂神話視野和研究範圍,例如“沉香救母”的“沉香”,“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的“白娘子”“法海”等都被列入袁珂神話視角,使我們窺見了中國神話的充盈和豐美。

《中國神話通論》從上古至先秦,從《山海經》到諸子百家,爬梳了中國廣義神話的起源、流變、散亡與整理過程,探究了神話與信仰、神話與仙話、神話與曆史、神話與文學的關系。

4本書訴千古浪漫,看明晰動人的中國神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