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是否自建晶圓生産線?華為給出具體回應

是否自建晶圓生産線?華為給出具體回應

相隔四年,終于等到華為首席财務官孟晚舟再度出席年度經營财報釋出會,這也是她在 2021 年回國後的首次公開亮相。孟晚舟在釋出會上以一貫堅定沉穩又溫柔的聲音表示:“過去四年世界變化很大,祖國變化也很大,回國這幾個月一直在努力學習,跟上社會腳步。”

是否自建晶圓生産線?華為給出具體回應

華為在 28 日的釋出會指出,2021 年收入為 6368 億元人民币,同比下降 28.6%;淨利潤為 1137 億元,同比上升 75.9%。2021 年研發投入創下曆史新高達到 1427 億元,累計這十年來的研發投入高達 8450 億元。

在這場釋出會中,中外媒體都不約而同地聚焦在一個很熱門的議題:華為是否有自建晶片晶圓廠的打算?

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華為回應了兩次,讓我們來看看華為怎麼回答:

第一次的提問是:華為如何解決晶片供應鍊問題?有自建晶圓廠的打算嗎?華為這樣回答:從沙子到晶片,要解決半導體的問題是一個複雜且漫長的過程,需要耐性。在目前技術封鎖情況下,投資(半導體)會變得很具有商業價值,我們樂于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市場,更樂見他們成功。在目前(華為)先進工藝技術不可獲得下,尤其是某些單一技術節點的獲得更是有困難,我們會尋求系統突破,未來的晶片布局會采用多核加上軟體的結構方式,為晶片注入新的生命力。

很快地,又有外媒持續追問“華為是否打算自建晶圓産線”的問題。

第二次華為是這樣回答的:2019 年華為 5G 手機出貨 1.2 億台,以一台手機一顆基帶晶片計算,需要 1.2 億顆的基帶晶片。再來看基站,2019 年華為傳遞 100 萬台基站,每一台基站需要一顆晶片,共計 100 萬顆晶片。2020 年 To C 的業務遇到巨大下滑,但 To B 的業務持續性是有保障的。

華為一直在投入研發,研發方向朝着理論重構、軟體和系統架構重構前進,例如用面積換性能、堆疊換性能,這可以讓華為即使不采用先進工藝技術下,産品也可以非常有競争力,華為會一直沿着這方向努力。

華為回應如何解決晶片供應問題的回答非常具體,産品會朝結構性改變,擺脫對于先進工藝技術的依賴。

有趣的是,對于媒體兩次提問“是否打算自建晶圓廠”,華為并沒有直接承認,也沒有出言否認,總是換個方式來回答,試着給出更好、更有高度的答案。從這點可以看出,華為是一家非常有誠信且負責任的公司,對于“正在進行式”不會随意敷衍否認。

華為在釋出會上多次強調研發投入的重要性,認為投資在研發上所沉澱和積累的能力才是企業真正的價值。

是否自建晶圓生産線?華為給出具體回應

每年以收入 10% 來投入研發是基本法,近十年來已經從 2013 年 13.2% 的研發投入,2021 年以 22.4% 創下曆史高位。2021 年收入為 6368 億元人民币,投入研發的資金高達 1427 億元,華為累計這十年來在研發領域上的投入高達 8450 億元。

至于有人質疑華為 2021 年收入下滑的情況下,未來如何保證有充足資金可以投入在研發上?

華為表示,2021 年華為的經營性現金流有 597 億,淨現金有 2412 億元,都是面向未來進行研發的保障。未來在研發投入上會聚焦在系統架構優化、軟體提升方面,且通過解決技術和工藝難題,提供高可靠性的産品,且會投入建立可靠可信的供應鍊,來保證産品的持續供應。

是否自建晶圓生産線?華為給出具體回應

華為強調,要解決眼前的問題不是靠節衣縮食,而是要将軟體性能提升,用理論探索來解決工藝的難題,建立高度可信的供應鍊。既然現在半導體先進工藝不可獲得,要加大戰略投入,積極尋求系統突破。

舉個例子,現在手機無論是拍照、語音識别對于AI的需求不斷增加,但傳統神經網絡需要需要很大算力,代價是非常耗電,是以會有壓力要去使用先進半導體工藝。

那是否有方法讓 AI 能更為節能、節省晶片面積? 用加法神經網絡來替代乘法計算,減少浮點乘法會是一個方向。舉例 16 位元 AI 使用加法神經網絡下,相較乘法可以讓功耗大幅下降 88%,功耗面積下降 66%,産品更能适應智能時代。

再例如,像是基站最大功耗是射頻單元的功率放大器件,可以采用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镓,可以節省至少 20% 能耗。

在智能汽車的政策上,重申華為不造車,要用 30 年 ICT 能力幫助車企造好車,已經有 30 多款汽車零部件,幫助華為智能轉型,也會車企提供解決方案。

最後,華為指出,要解決長期發展問題的核心會是在人才,還是要回到對人才的吸引政策上。去年招聘的人數高達 2.6 萬人,其中 300 人是華為的“天才少年”計劃,而今年計劃再招聘 1 萬名應屆畢業生,唯有優秀的人才,才能解決華為眼前的難題,促使華為能進一步發展下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