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隐形創傷》|自省,自愛,走出創作的重複性體驗。

《隐形創傷》|自省,自愛,走出創作的重複性體驗。

讀了許多書,可能對自我認知上的需求更多了一些,跟自己的向内溝通也多了一些。我在面對自我的時候,有些問題越來越清晰,有些隐形創傷被顯露出來,需要尋求它的“原型事件”和後面的疏解方法。

我的第一個問題是,我有輕度社恐,就是對于不必要的社交,能躲就躲。廣泛結交朋友和擴充自己的人脈資源,變成了一項發展障礙。我想起了國小三年級至五年級經曆的長期被孤立被群罵的事件,那時候自己特别弱小,每次路過很多村莊步行去學校的路,都膽擅心驚,怕别人罵我,怕别人打我,怕引起更多麻煩。那時候的情況是我得罪了一個校霸,他的一本課外書找不到了,他在班級裡破口大罵,我說了一句:你先别罵,說不定一會有人給你送回去了。最後沒有人給他送回去,是以就懷疑是我拿了他的書。這件事演變為他給我起了個惡意的綽号,然後經常罵我,并引導别的同學一起罵我。我承認我小時候的長相非常好看(當然長大後長殘了,巨醜),經常路過村莊時被阿姨們拉住左看右看閑話一陣子才放行,我記得别人說過“這孩子長大了是别人的好女婿”之類的贊美詞,我去理發的時候,理發師會花時間給我設計發型,可我那時候隻喜歡平頭,是以特别煩。應該是班主任及其他老師對我也有偏愛吧,是以我被同學們孤立了。到最後,數學老師必須在放學後拉着校霸和幾個有惡意的同學在學校後面的山頭上打牌,示意我趕快走。我就這樣完成了國小,有害怕,也有溫暖的光。

《隐形創傷》中說:創傷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是,它會給人帶來重複的關系體驗和痛苦感受,并且這些重複的模式和症狀可以被追溯到一個早期的痛苦經曆,也就是說,帶來痛苦的特定情景不是孤立的或一次性的,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這些相似的場景模式都會有一個源頭的“原型事件”。

《隐形創傷》|自省,自愛,走出創作的重複性體驗。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以為自己忘記了,但是那些陰影和傷痛,一經想起仍然如此清晰,像新的一樣。“有時,創傷就像大腦裡有了蟲洞一樣,會扭曲自身的時間體驗。”也就是說,我會經常傳回那段有陰影的時光,在潛意識裡,刻意的不再想起,并不起作用。

過去的事情無法改變,但是自己的個人重新認知,是必須要去改變的。我最擔心的是,就是書中提到的,“對父母來說,他們之是以會這樣對待子女,可能是因為他們也在無意識中經曆過一模一樣的傷害,這被稱為‘代際創傷’。我害怕我提代的原生家庭會影響自己的孩子有不健康的心理傾向。我怕自己的爬蟲腦帶來的“木僵反應”,那種原始的生存反應,對許多事物的刻意拒絕,表現到生活中的,把自己的缺陷帶入到家庭教育中。關于”模式和症狀的重複性”,讓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接受它、并改變認知的急迫性。

“木僵反應”的道理很簡單,遇見突發意外的時候,你不是趕緊跑,而是僵立原地不敢動。這是因為大腦蟲洞裡的創傷事件的回路影響。

是以真的很害怕,隐形創傷在自己的社會關系中重複體驗和永不消散的痛苦。它投射到潛意識和行為意識上的暗示,及許多負面影響,是我當下特别想抗拒和逃離的。

人生不是排練好的劇目,而是一個不停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隻要不斷做出新選擇,你就能走出以自我創傷體驗為中心的劇情,活出自由而強大的自己。讀《隐形創傷》,做更健康的自己,成就更健康的關系體驗。

《隐形創傷》|自省,自愛,走出創作的重複性體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