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隐形创伤》|自省,自爱,走出创作的重复性体验。

《隐形创伤》|自省,自爱,走出创作的重复性体验。

读了许多书,可能对自我认知上的需求更多了一些,跟自己的向内沟通也多了一些。我在面对自我的时候,有些问题越来越清晰,有些隐形创伤被显露出来,需要寻求它的“原型事件”和后面的疏解方法。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有轻度社恐,就是对于不必要的社交,能躲就躲。广泛结交朋友和扩充自己的人脉资源,变成了一项发展障碍。我想起了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经历的长期被孤立被群骂的事件,那时候自己特别弱小,每次路过很多村庄步行去学校的路,都胆擅心惊,怕别人骂我,怕别人打我,怕引起更多麻烦。那时候的情况是我得罪了一个校霸,他的一本课外书找不到了,他在班级里破口大骂,我说了一句:你先别骂,说不定一会有人给你送回去了。最后没有人给他送回去,因此就怀疑是我拿了他的书。这件事演变为他给我起了个恶意的绰号,然后经常骂我,并引导别的同学一起骂我。我承认我小时候的长相非常好看(当然长大后长残了,巨丑),经常路过村庄时被阿姨们拉住左看右看闲话一阵子才放行,我记得别人说过“这孩子长大了是别人的好女婿”之类的赞美词,我去理发的时候,理发师会花时间给我设计发型,可我那时候只喜欢平头,所以特别烦。应该是班主任及其他老师对我也有偏爱吧,所以我被同学们孤立了。到最后,数学老师必须在放学后拉着校霸和几个有恶意的同学在学校后面的山头上打牌,示意我赶快走。我就这样完成了小学,有害怕,也有温暖的光。

《隐形创伤》中说:创伤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会给人带来重复的关系体验和痛苦感受,并且这些重复的模式和症状可以被追溯到一个早期的痛苦经历,也就是说,带来痛苦的特定情景不是孤立的或一次性的,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这些相似的场景模式都会有一个源头的“原型事件”。

《隐形创伤》|自省,自爱,走出创作的重复性体验。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以为自己忘记了,但是那些阴影和伤痛,一经想起仍然如此清晰,像新的一样。“有时,创伤就像大脑里有了虫洞一样,会扭曲自身的时间体验。”也就是说,我会经常返回那段有阴影的时光,在潜意识里,刻意的不再想起,并不起作用。

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但是自己的个人重新认知,是必须要去改变的。我最担心的是,就是书中提到的,“对父母来说,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对待子女,可能是因为他们也在无意识中经历过一模一样的伤害,这被称为‘代际创伤’。我害怕我提代的原生家庭会影响自己的孩子有不健康的心理倾向。我怕自己的爬虫脑带来的“木僵反应”,那种原始的生存反应,对许多事物的刻意拒绝,表现到生活中的,把自己的缺陷带入到家庭教育中。关于”模式和症状的重复性”,让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接受它、并改变认知的急迫性。

“木僵反应”的道理很简单,遇见突发意外的时候,你不是赶紧跑,而是僵立原地不敢动。这是因为大脑虫洞里的创伤事件的回路影响。

所以真的很害怕,隐形创伤在自己的社会关系中重复体验和永不消散的痛苦。它投射到潜意识和行为意识上的暗示,及许多负面影响,是我当下特别想抗拒和逃离的。

人生不是排练好的剧目,而是一个不停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只要不断做出新选择,你就能走出以自我创伤体验为中心的剧情,活出自由而强大的自己。读《隐形创伤》,做更健康的自己,成就更健康的关系体验。

《隐形创伤》|自省,自爱,走出创作的重复性体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