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兩大核心産品線,一個是混合動力車型,一個是純電動車,雖然都是新能源車,但我對這兩種産品的定義卻完全不同。
一個觀點,買混動要趁早,買電動車越晚越好。

混動相比于純電動車其實結構更複雜, 按照目前的技術高度其實不少企業能夠把混合動力車型做的很好,比如說比亞迪、豐田、本田,甚至理想、華為等企業。
混合動力車型的路線也有很多,總歸為一點,動力架構不僅隻有電池組或者說不僅隻有發動機,多個動力單元組合的動力結構統稱為混合動力。
在日常使用中,因為多個動力單元的組合讓整個動力架構擁有1+1>2的使用效果,一方面續航能力更強,另一方面油耗非常低,也正是因為有發動機的出現,行業給這種産品其實定義為“碳減排車”。
其實面對這種産品,行業已經有了定論,這種混合動力車型已經有一部分被劃到燃油車中。
比如說其實對技術要求很高的豐田THS、本田i-MMD,是根本享受不到新能源号牌的,而在北京隻要是有發動機存在的混合動力車型都被歸為“燃油車”序列中,比如說比亞迪的混動、理想混動,均無法享受到新能源号牌。
上海也即将開始這種全新的定義方式。
目前來看,全國并沒有全面遏制混合動力車型,也就是說除了個别地區之外,新能源号牌的混合車型有兩個優勢,一個就是仍然能夠省去購置稅,另一個是路權依然和電動車一樣。
從使用上來說,混動要比新能源更出色,尤其是目前混合動力車型在EV模式下可以擁有200km以上續航的情況下,混合動力車型的吸引力更足了。
未來雖然路權不确定,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使用體驗依然不錯,而且省去購置稅,是以說仍然建議混合動力車型的選擇要趁早。
電動車目前仍然存在幾個問題,主要是産品力的問題。
一方面,三電技術表現大部分電動車依然不夠成熟,部分品牌鎖電問題比較嚴重,同時電動車仍然無法解決戶外充電難的問題,主要展現在快充樁數量少、充電貴的問題。
另一方面,電動車的電耗高、冬季縮水問題嚴重,都需要企業從根本上用技術來攻克,而且當下電動車仍然存在保值率低下的問題。
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時間來解決,從根本上來說解決這些問題之後,讓電動車擁有耗電量合理、不鎖電、充電速度快、冬季續航精準等問題,才能真正意義上可以選擇。
無論是電動車還是混合動力車型,目前來看都有購置稅補貼、路權相同的優勢,但未來的趨勢是完全不同的。
電動車未來需要克服的是技術優勢,而混動需要考慮的是購車成本問題,是以在這種情況下,給電動車一些時間繼續優化,而為了成本可以快一步選擇混動,畢竟混動技術已經相對成熟,而電動車還有諸多短闆需要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