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牛皮鼓制作技藝!剪紙!獅山“非遺”大家庭再添新成員!

日前

南海區人民政府公布了

第七批區級

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

獅山的牛皮鼓制作技藝、剪紙

兩個項目正式入選!

至今,獅山鎮共有12項非遺項目!

牛皮鼓制作技藝!剪紙!獅山“非遺”大家庭再添新成員!

這兩個項目有什麼故事?

又有哪些特别之處?

一起來了解下

南海牛皮鼓制作技藝

嶺南文化名城佛山,文化底蘊深厚,民俗活動豐富多彩,盛行龍獅、龍舟文化,在南海獅山一帶,至今保留着已有數百年曆史的“獅會期”民俗。

不管是舞龍舞獅,還是龍舟競渡,有一種樂器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牛皮鼓。牛皮鼓是古老的傳統樂器,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牛皮鼓制作技藝!剪紙!獅山“非遺”大家庭再添新成員!

牛皮鼓制作現場

南海區獅山鎮顔峰社群岐山村,有着悠久的牛皮鼓制作曆史,是佛山牛皮鼓制作行業中的佼佼者,曾産生了産業集聚,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藝,早在清末民初便已經遠銷國外,得到廣大群衆的認可,極具代表性。

牛皮鼓制作技藝!剪紙!獅山“非遺”大家庭再添新成員!

這裡出産的牛皮鼓遠近聞名,其鼓皮處理技術尤為高超,連有名的國營老廠“廣州中娛鼓樂廠”都曾長期将鼓皮制作外包給岐山村。 整個牛皮鼓制作技藝可總結為“制鼓皮、制鼓身、蒙皮、上色”四大部分,用料講究、制作過程極其考驗手藝。

牛皮鼓制作技藝!剪紙!獅山“非遺”大家庭再添新成員!
牛皮鼓制作技藝!剪紙!獅山“非遺”大家庭再添新成員!
牛皮鼓制作技藝!剪紙!獅山“非遺”大家庭再添新成員!
牛皮鼓制作技藝!剪紙!獅山“非遺”大家庭再添新成員!

葉競循在制作牛皮鼓。

随着時代變遷,行業逐漸衰落,如今岐山村的傳承,僅剩經營着和聲醒獅用具有限公司的葉競循一家。葉競循一家采用岐山村傳統技藝制鼓,所産品種有獅鼓、堂鼓、龍船鼓、龍标鼓、定音鼓等,銷往世界各地。

南海剪紙

剪紙藝術在大陸曆史悠久,早在清代,南海獅山大圃已有專事剪紙的作坊。

古代,獅山大圃鄉民有在歲時節令祭祀祈福的習俗,需要使用剪紙祭祀品。清道光《南海縣志》記載道:中元日,惑于佛者或為盂蘭盆會,剪紙為衣,祭先祠厲……大圃人稠物穰,需求量極大,于是剪紙行業便出現了。

牛皮鼓制作技藝!剪紙!獅山“非遺”大家庭再添新成員!

至清代,獅山大圃的剪紙行業愈加興盛。據清道光《南海縣志》,其時大圃堡有大圃新墟(顔峰墟)、興賢市兩個墟市。據《葉正簡族譜》,顔峰墟最多時有酒坊、染坊、茶樓、金銀鋪、當鋪等各類商鋪一百多家,墟日擺攤的鄉民更是多不勝數。

南海剪紙以純色剪紙、襯色剪紙為主,使用剪刀、刻刀、鑿子、竹簽、木錘等工具,采用剪、刻、鑿、襯等手法,工序大緻可分為設計、剪刻、裝裱三步。

牛皮鼓制作技藝!剪紙!獅山“非遺”大家庭再添新成員!

随着時代變遷,行業逐漸衰落,如今獅山大圃的剪紙傳承,僅剩張邊南村民張錦權一戶。

牛皮鼓制作技藝!剪紙!獅山“非遺”大家庭再添新成員!

張錦權在制作剪紙。

張錦權的剪紙技藝是家族傳承,已有一百多年的傳承曆史。清光緒年間,娘家從事剪紙業的葉嬌嫁入張氏,開啟了張氏的傳承,她囑咐後人,不論境況好壞,都必須把剪紙這門謀生手藝傳承下去。其子張維安、兒媳鄒為繼承了手藝,後又傳給了女兒張二載,張二載傳給了侄孫張錦權。

如今,張錦權不僅将剪紙作品拿到附近的墟市上售賣,還将其遠銷到上海、武漢、港澳、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内外地區,廣受好評。

一直以來,獅山都十分重視推動本地傳統文化及技藝傳承和發展,積極進行非遺申報,讓本土文化能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讓非遺在現代生活中更具生命力,助力獅山非遺“出圈”。

截至目前,獅山共有12項非遺項目,包括4項省級非遺,1項市級非遺,7項區級非遺。

省級:樂安花燈會、官窯生菜會、詠春拳(葉問宗支)、金箔鍛造技藝

市級:南海灰塑

區級:佛鶴獅頭制作技藝、樂安花燈紮作技藝、獅中冥王誕、萬石辘木馬、萬石舞青火龍、南海剪紙、南海牛皮鼓制作技藝

關注南海獅山視訊号,掌握獅山最新資訊

來源:獅山鎮文化發展中心

編輯:佛山新聞網馮翠平

稽核:麥思穎、楊黛梅、劉慧筠

牛皮鼓制作技藝!剪紙!獅山“非遺”大家庭再添新成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