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一次打噴嚏,都是鼻子在模仿“高潮”

打噴嚏通常有兩種情形,一種呼之即出,暢快淋漓;另一種則醞釀半天,突然中斷,讓人不怎麼痛快。

為什麼打完噴嚏會很爽?其實它不隻是生理反應,還是人體的防禦機制。如果連續打噴嚏,每一聲“阿嚏”還有對應功能。

每一次打噴嚏,都是鼻子在模仿“高潮”

《生命時報》(微信内搜尋“LT0385”即可關注)采訪專家,揭示打噴嚏的真實功能,并教你幾個姿勢科學打噴嚏。

受訪專家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醫師 楊欽泰

打噴嚏為什麼讓人滿足?

一聲響亮的“阿嚏”背後,其實是身體正在清理可見或微小的過敏原、病毒和刺激物。

美國伊利諾伊州研究人員解釋,打噴嚏是一種保護機制。當我們的上呼吸道,特别是鼻子感覺到有潛在危害的外來物質時,就會以打噴嚏的形式将該物質排出體外。

為什麼打噴嚏很爽?

之是以讓人感到滿足,是因為打噴嚏可以立即緩解鼻腔的瘙癢感,類似于抓癢。

某種程度上,打噴嚏也是模仿高潮的體驗。兩者特點都是積累緊張感,然後快速、強烈釋放。

打噴嚏所涉及的肌肉收縮,可能會引發非常輕微的内啡肽激增。内啡肽與高潮時大腦分泌的化學物質一樣,會觸發大腦的愉悅感。

為什麼會連續打噴嚏?

連續打很多個噴嚏,其實每一次打噴嚏各有功能:

第一個噴嚏:并未完全清理鼻腔。

第二個或第三個噴嚏:身體要確定所有刺激物已經安全地從鼻子中排出。

為什麼每個人打噴嚏的聲音不同?

一個人的噴嚏幾乎音色一樣獨特。造成這種差異,主要與肺活量大小、鼻子、喉嚨和嘴的獨特結構有關。

為什麼打噴嚏會不自覺閉眼?

人在打噴嚏時,會無意識地閉上雙眼。因為如果不閉眼,打噴嚏會造成空氣和鼻腔分泌物進入到眼睛當中。

憋一次噴嚏有多傷身體?

雖然打噴嚏會讓人瞬時滿足,但不停打噴嚏可能會很煩人。目前沒有一種完美的方法可以阻止打噴嚏,是以最佳方法是找到觸發它的原因。

季節性過敏:建議在醫師指導下,接觸過敏原前或期間服用抗組胺藥。

感冒:感冒和流感病毒會使鼻黏膜腫脹,此時大腦會誤認為鼻腔有異物,神經末梢便向大腦發送需要打噴嚏排出異物的信号。

接觸香水、二手煙或吃特定食物:建議遠離這些刺激物,觀察打噴嚏是否會減輕。

空氣幹燥:可以用鹽水沖洗液或便攜式加濕器潤滑鼻腔。

突然被陽光照射:人從昏暗的地方走到陽光充足的地方時,連接配接大腦和鼻子的三叉神經會感受到光線,向大腦發送信号引發打噴嚏。

如果無法弄清楚是什麼原因引發的打噴嚏,建議及時就醫。

打噴嚏時,噴嚏從肺部口腔鼻腔,沿途的胸部、頸部、頭面部的肌肉突然劇烈收縮,而且是瞬間完成的動作,是以在它達到頂峰時速度快且力量強。

有時強烈的噴嚏可引起以下危險:

如頭、頸、胸部血管内壓力驟然升高,對于一些有潛在疾病的人來說,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引起鼻出血、顱内出血等嚴重甚至緻命的并發症。

中耳内壓力驟增,引起鼓膜破裂等;

因強烈反射性的腰肌收縮運動,引起腰肌損傷或腰椎間盤突出。

建議打噴嚏一定不要憋。強忍時,氣流有可能會通過鼻後氣管進到耳中,進而震裂鼓膜。此外,強忍噴嚏還會損害大腦和眼部血管功能,拉扯背部肌肉,甚至傷及肋骨。

如果因為特殊環境原因,不得不忍住噴嚏,建議通過以下方式“化解”:當想打噴嚏時,嘗試摩擦鼻子,盡力用鼻子深呼吸,按住上嘴唇,就可以壓制住噴嚏。

坐着打噴嚏,身體壓力小

普通人一生中約有24小時用于打噴嚏,平均每天2次。而打噴嚏也會加速病毒傳播,通常一個噴嚏包含約4萬個飛沫微粒,非常利于傳播疾病。

是以,打噴嚏時建議學會幾種正确姿勢:

1

用手肘或紙巾捂口鼻

疫情當下,一些人打噴嚏經常喜歡摘掉口罩,實際上這反而會加速病菌傳播速率。切勿摘下口罩打噴嚏,打完噴嚏後的口罩要及時更換。

沒戴口罩時,打噴嚏時不能直接用雙手捂口鼻,要用紙巾代替,如果臨時找不到可用手肘衣袖代替,噴出的飛沫可阻擋在手肘皮膚或衣服上。

如果打噴嚏時用手捂住口鼻,一定要及時洗手,避免與人握手或觸碰公共物品,造成二次污染。

2

切勿将口鼻捂太緊

打噴嚏時如果将口鼻完全捂住,噴嚏的壓力經過咽鼓管作用在耳道鼓膜上,嚴重時會造成鼓膜穿孔,是以打噴嚏用紙巾或衣袖扣住口鼻時,不要壓得太緊,要留有一定空間來減壓。

3

坐着打噴嚏比站着更好

一旦鼻子發癢就做好打噴嚏準備,坐着比站着好,這樣可以減小胸腹腔的壓力變化。

如果是站着打噴嚏,最好把一隻手放在腰部支撐身體,以對抗沖擊力,保護脊椎。

如果打噴嚏時太急,來不及把手放在腰部,可立刻半蹲下來,胸腹腔的壓力變化小了,發生危險的可能性自然也會降低。

4

打噴嚏避免彎腰低頭

打噴嚏時,要有意識地收縮頸部和腰部肌肉,對抗打噴嚏時産生的巨大沖擊力。

很多人打噴嚏時會習慣性地彎腰低頭,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彎腰這個習慣性瞬間動作,可能因強烈反應性的腰肌扭動、不協調收縮,引起腰肌損傷或椎間盤突出等疾病。▲

本期編輯:張宇

等等,右下角點個在看再走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