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守護國家非遺:300年鼓聲不息,小湯山的他們,匠心世代傳承!

花钹大鼓是一種以鼓、钹為道具和伴奏樂器的傳統民間舞蹈。這是銅钹、大鼓兩種傳統樂器相結合,配合歡快的舞蹈動作的表演。

守護國家非遺:300年鼓聲不息,小湯山的他們,匠心世代傳承!
守護國家非遺:300年鼓聲不息,小湯山的他們,匠心世代傳承!

扔腿接钹、彈跳步對钹、換跳步單對钹、雙對钹……主要的表演套路有“老八架”“三钹起鼓”“長行鼓”“龍通通”“上調不帶架”等。小湯山鎮後牛坊村“花钹大鼓”俗稱“大鼓會”,也叫“雷音聖會·子弟花钹”。這8個字點出了它的特點——鼓聲如雷。

守護國家非遺:300年鼓聲不息,小湯山的他們,匠心世代傳承!

2001年6月,經過創編加工的後牛坊村“花钹大鼓”,在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舉辦的“長城杯”中華鼓舞大賽中,榮獲了最高獎——“山花獎”。2002年11月組隊到日本闆柳町進行了文化交流演出。2006年3月,參加了中央電視台同一首歌“走進小湯山”大型演唱會。“2011北京鐵人三項世界錦标賽”開幕式表演活動、中央電視台《鑒寶》欄目演出、《鄉村大世界》走進昌平節目的錄制均獲得圓滿成功。2008年,花钹大鼓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這些成績是對後牛坊村人民的鼓舞,也是後牛坊村“花钹大鼓”傳承發展的動力。

300年的不解之緣,從零開始重振花钹大鼓

在後牛坊村,記者見到了花钹大鼓的第五代傳承人——77歲的高如常先生。聽老人家講述後牛坊村和花钹大鼓近300年的不解之緣。

花钹大鼓的起源可上溯到清乾隆年間。當時山西受災,有位無家可歸的白胡子老爺爺流落到後牛坊村,淳樸善良的村民妥善安置了這位老爺爺。為了報答村民的這份恩情,老爺爺把花钹大鼓的技藝傳給了村中高、郝兩姓人家,這也成就了一段關于報恩的人間佳話。

守護國家非遺:300年鼓聲不息,小湯山的他們,匠心世代傳承!

在農耕時代,後牛坊的村民們用鼓钹和舞蹈表露心聲,用“月牙”、“天下太平”、“萬象更新”等舞蹈造型表達心願,“花钹大鼓”成了人們的精神寄托,世世代代被人們所喜愛。

守護國家非遺:300年鼓聲不息,小湯山的他們,匠心世代傳承!

1957年榮獲全國民間舞蹈大賽金獎,并受到周恩來總理和彭真市長的親自接見

1957年5月1日,後牛坊村表演隊以50面大鼓、250副銅鑼的陣容參加了天安門前遊行和廣場表演。時年12歲的高如常和他的小夥伴表演的花钹大鼓榮獲全國民間舞蹈大賽金獎,同年3月,為歡迎捷克斯洛伐克總理威廉·西羅基訪華進行演出,受到周恩來總理和彭真市長的親自接見。

由于曆史原因,花钹大鼓逐漸退出了時代的舞台。直到1973年,原昌平縣文化館準備讓後牛坊村的花钹大鼓參加當年北京市舉辦的廟會。

高如常回憶道:“村裡的郝維棟以及幾位老藝人一起,從挑選小演員到置辦鼓钹、服裝,幾乎一切從零開始。當時隻有四面舊鼓,其中兩個還有大窟窿。政府給了5000塊錢,買了4面鼓。村裡幾個老藝人帶着24個孩子去演出。大年三十那天下大雪,孩子們是又冷又餓,都凍哭了。黑夜中村民們就冒着大雪在村口焦急地等待着,等着孩子們演出歸來。”

守護國家非遺:300年鼓聲不息,小湯山的他們,匠心世代傳承!

在此後的日子裡,高如常和村裡的這些老藝人們一邊工作維持生計,一邊教孩子們花钹大鼓,幾十年如一日。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鼓钹聲中長大,高如常也在雷音回響裡不知不覺步入了古稀之年。

入選國家非遺系統傳承,他把心血寫進遺囑裡

熱愛是傳承最大的動力。2000年,高如常花費了半年的時間,四處搜集資料,記錄整理了花钹大鼓的起源、古譜和動作隊形。“我從9歲開始學習花钹大鼓,我們家有8個人都會這個技藝,我的3個孫子從小就學習花钹大鼓,我曾寫下遺囑,要兒子一定要把這些資料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守護國家非遺:300年鼓聲不息,小湯山的他們,匠心世代傳承!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後牛坊村花钹大鼓不僅入選了市級“非遺”,還在2008年成功跻身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守護國家非遺:300年鼓聲不息,小湯山的他們,匠心世代傳承!

後牛坊村村民郝維棟、高如常被确定為花钹大鼓第五代傳承人。郝旭紅和高如常的大兒子高振鵬是第六代傳承人。

說到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高如常說:“必須原汁原味,口傳心授。鼓是靈魂,鼓師如天魂一樣要雄赳赳氣昂昂,要大氣。钹得打得響,舞要節奏明快舒展大方飄逸。我太喜歡花钹大鼓了,怕它失傳。”

據後牛坊村支委劉文革介紹,“村裡現在有一支有60人參加的女子表演隊,人員相對固定,表演水準得到進一步提升,經常代表村裡參加各種表演活動。”

守護國家非遺:300年鼓聲不息,小湯山的他們,匠心世代傳承!
守護國家非遺:300年鼓聲不息,小湯山的他們,匠心世代傳承!

守住鄉音、留住鄉愁,後牛坊村人對花钹大鼓的喜愛,已經融于血脈之中,這種充滿着濃郁鄉土氣息的民間舞蹈藝術,近300年來承載着小湯山人民集體的審美與文化的認同,這種傳承已經成為一代又一代後牛坊人的集體記憶,一代傳一代,成為我們身邊最鮮活、最寶貴的傳統文化資源。

我要一直教到走不動為止.....

在小湯山中心國小操場,鼓聲響起,孩子們一次又一次地擊钹起舞,對钹、勺钹、踢腿、扔腿、接腿,他們踩着鼓點兒變換陣形,在陽光下盡情地跳躍。指導老師高如常老人的臉上全是舒展的笑容,孩子們踏着節奏旋轉起舞,鼓聲也越打越激昂、歡快……

守護國家非遺:300年鼓聲不息,小湯山的他們,匠心世代傳承!

“現在每周還是3節課,有些動作我已經不能做了,我還可以在場上指導年輕的老師做動作,”高如常老人說,“隻有讓花钹大鼓走進校園,讓孩子們愛上花钹大鼓,鼓聲才能傳承下去。隻要有學生想學花钹大鼓,我就去教,一直教到我走不動為止......”

守護國家非遺:300年鼓聲不息,小湯山的他們,匠心世代傳承!

小湯山中心國小教師陳慶林、秦晶瑩、孫莉妹、夏和意、吳洪捷拜傳承人高如常先生為師

守護國家非遺:300年鼓聲不息,小湯山的他們,匠心世代傳承!

小湯山中心國小陳慶林老師拜師時留影

近日,記者采訪到了高如常老人提到的年輕老師——小湯山中心國小的秦晶瑩老師,她這樣說道,“一年四季,無論是刮風下雪,還是寒冬酷暑,老師們都是騎着自行車過來,手把手的教我們,從動作到神韻,孩子們點點滴滴的進步都凝聚着他們的心血。”

守護國家非遺:300年鼓聲不息,小湯山的他們,匠心世代傳承!

“2009年4月2日,我永遠記得這個日子,那是我走進小湯山中心國小教學的第一天。”第六代傳承人郝旭紅清晰的記得這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13年的時光倏忽而過,她還是和當初一樣為培養這些花钹大鼓的傳承人,傾注着全部的心血。

守護國家非遺:300年鼓聲不息,小湯山的他們,匠心世代傳承!
守護國家非遺:300年鼓聲不息,小湯山的他們,匠心世代傳承!

2009年起,在各方支援下,花钹大鼓走進校園。郝維棟、高如常和郝旭紅、高振鵬等人開始在小湯山中心國小、小湯山中學裡教授花钹大鼓。

近年來,小湯山國小和中學先後有500多名學生參加了學習,有60多名學員多次參加了各類重要的演出,獲得了多項榮譽。

2015年,小湯山鎮中心幼稚園也将此項活動引進校園,在教師中廣泛推廣。至此,“花钹大鼓”在小湯山鎮形成了幼稚園、國小、中學無縫銜接的傳承模式。

守護國家非遺:300年鼓聲不息,小湯山的他們,匠心世代傳承!
守護國家非遺:300年鼓聲不息,小湯山的他們,匠心世代傳承!

多年來,小湯山鎮黨委、鎮政府積極鼓勵、大力支援花钹大鼓這項活動,2013年,後牛坊村文化廣場建立了“花钹大鼓”傳承基地,其中場館占地500平方米,展廳240平方米,排練廳260平方米,使“花钹大鼓”的曆史得到了更好地儲存。2015年鎮裡撥款近百萬元,對相關機關基地建設、購置器材等工作進行扶持。小湯山鎮後續也将繼續為後牛坊村“花钹大鼓”傳承發展提供支援。

守護國家非遺:300年鼓聲不息,小湯山的他們,匠心世代傳承!
守護國家非遺:300年鼓聲不息,小湯山的他們,匠心世代傳承!

鼓聲陣陣,花钹舞動,小湯山後牛坊的國家非遺,多麼令人自豪和驕傲!非遺的價值不僅僅在外化的形态,更在于非遺所承載的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記憶,一代又一代小湯山人,傳承着、守護着精神家園,他們知家鄉、愛家鄉,他們把鄉音守護下去,孩子們把鄉音傳承下去!這跳動的音樂符号已化為小湯山一張熠熠生輝的文化名片,閃耀着奪目的光芒!

文/本報記者 郁蕾

部分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