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被動求生,還是主動思變,汽車零部件企業們近幾年陸續開啟了轉型突圍戰,而新能源是毋庸置疑的重要方向。事實上,對于一些較早踏上新能源轉型之路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來說,轉型已初有成效。
近日,海力達CEO總助&全球新技術戰略與執行總監沈俊豪在接受蓋世汽車采訪時就透露,海力達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相關産品目前在國内外均已有訂單,且仍有一些潛在訂單在積極洽談推進,另外氫能相關産品在國外也已獲訂單,國内的訂單也即将達成。

海力達CEO總助&全球新技術戰略與執行總監;圖檔來源:蓋世汽車
他還表示:在上述領域,海力達現在還隻是一個新來的參與者,但是基于我們的技術、價格和品質,未來兩年海力達會成為一個重要的主流的參與者。”
很顯然,面向未來,海力達為自己設定了更高的目标。而這樣的目标,勢必離不開海力達此前便已确立的轉型邏輯、目前已取得的業務進展以及持續推進的前瞻規劃。
轉型邏輯:瞄準熱門闆塊,厘清自身優勢,完善産品架構
盡管有諸多汽車零部件企業轉戰新能源,但具體涉獵的領域則多有不同。從實際情況來看,海力達将目标瞄準了新能源汽車熱管理以及氫能闆塊。
官方資料顯示,在新能源汽車(包括混合動力、純電動和燃料電池汽車)熱管理領域,海力達提供制冷劑側産品,如電子膨脹閥(eXV)和大口徑流量閥,另還開發有冷卻液側産品,包括用于控制和配置設定冷卻液的閥門技術以及熱管理子產品;在氫能闆塊,海力達則提供供氫側的高壓瓶閥、進氫開關閥、比例控制閥、排氣和排水閥以及氫氣供給子產品等。
海力達為新能源汽車提供制冷劑側及冷卻液側産品;圖檔來源:海力達
而之是以選中這兩大闆塊,海力達顯然有着自身的邏輯。
據沈俊豪透露,早在2017年,海力達就看到了汽車電動化的趨勢,“基于石油儲備、能源安全等方面的考慮,電動化的發展方向已經非常明确。”與此同時,CASE,也即 Connected(互聯汽車)、Autonomous(自動駕駛)、Sharing(共享)、Electricity(電動化)概念火熱,海力達也在思考電動化和自動駕駛哪個更适合自己,“我們認為,電動化離我們更近一點,而自動駕駛則離我們太遠。”
不過海力達并沒有将目光局限在電動化。沈俊豪表示:“電動化的最終目的是讓這個世界變得更清潔。當時雖沒有提出碳中和這一概念,但我們已經看到,行業要往減碳的方向走。是以對我們來說,從電動化到清潔能源是很好的一條路。”
當然,這與海力達此前的産品邏輯亦相符。在切入上述兩大闆塊之前,海力達主營發動機及變速箱相關産品,例如可變壓縮比系統、變速箱控制閥等等。據悉,海力達是全球銷量排名第三的可變氣門正時供應商,也是全球銷量排名第一的雙離合變速箱閥供應商。而無論是可變氣門正時還是變速箱電磁閥,均有節能減排之“功效”。是以海力達的新布局可謂是這一邏輯的順延。
海力達内燃機和混動闆塊産品;圖檔來源:海力達
至于為何選擇熱管理這一細分領域,原因其實不難了解。業界周知,熱管理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重要性突出。于動力電池而言,熱管理是維持适宜的溫度區間及均勻性的必要手段,而适宜的溫度能夠優化汽車的安全系數、性能及壽命。鑒于此,再加之海力達是一家在精密閥件方面非常有底蘊的公司,這便催生了新的産品線。
據沈俊豪介紹,海力達基于閥和熱管理的思維開拓了一個思路,也即“把熱管理相關的循環做得更好”,而這個循環無非兩種:一種是用冷卻液去循環,一種是用冷媒去循環。這也是為什麼海力達提供制冷劑側及冷卻液側産品的原因。當然,海力達在氫能方面的一些部署,同樣是基于海力達閥的能力,再結合熱管理的能力。
綜合以上,海力達目前在純内燃機、混動、純電動、氫燃料電池四個方向上均已有布局。沈俊豪表示:“我們整個架構已經很完整。”
他指出,海力達現有的産品,例如可變氣門正時和雙離合變速箱閥,是完全可以覆寫純内燃機和混動汽車需求的,“未來在這些傳統闆塊,我們要做的是,保持我們的能力,保證住供我們吃飯的東西,以支援我們順利轉型。”
而純電動和氫能正是海力達的轉型方向。“就這兩大闆塊而言,我們最高的目的是節能減排,或者是往碳中和方向去逼近,當然也要符合整個新能源車的路徑。除此之外,我們已經明确了要實作從閥到子產品的拓展。”沈俊豪補充道。
初步成果:優勢産品養成,訂單持續增加,量産穩步推進
對于海力達來說,轉型的邏輯顯然是有了,而轉型的邏輯對不對,則要看成果說話。目前來看,海力達的轉型已初有成效。
一方面,海力達已“養成”核心優勢産品,例如新能源汽車熱管理闆塊的電子膨脹閥、用于控制和配置設定冷卻液的閥門技術等以及氫能闆塊的氫氣供給子產品等。
根據相關資料,通過制冷劑回路對電池進行主動冷卻,是實作快速充電、發揮電池最佳性能的核心要素之一,而海力達電子膨脹閥通過制冷劑回路,精确地将制冷劑配置設定到電池回路電池冷卻器中,可對這一冷卻過程進行有效控制,該産品還能有效、精确地控制熱泵和空調系統中的制冷劑通過量。
海力達電子膨脹閥;圖檔來源:海力達
海力達用于控制和配置設定冷卻液的閥門技術,則可使電動汽車能夠靈活地應對各種環境條件或工況。閥門可精确地将液體輸送到需要的地方,比如電池回路、電驅回路或者駕駛艙的加熱或冷卻。另外通過将多個閥門整合進子產品中,可以打造緊湊且具有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而熱管理子產品(除冷卻液閥門外,它還內建了電子膨脹閥、熱交換器和水泵)不但在安裝空間和性能方面具有優勢,還可為客戶節省大量成本。
海力達三通/四通水閥;圖檔來源:海力達
此外通過熱管理與閥的能力結合,海力達還開發有極具優勢的氫能産品,其中就包括氫氣供給子產品。據悉,該子產品将壓力控制閥、壓力傳感器和氫氣再循環內建到一個子產品中,兩級開啟可確定大流量範圍的控制精度,同時通過子產品內建減少了連接配接數,此外還具備輕量化的特點。
另一方面,海力達相關産品訂單持續增加,産品開發及量産進度穩步推進。
以電子膨脹閥為例,據沈俊豪透露,目前海力達電子膨脹閥已經量産,“我們現在在國内和國外都已經有訂單,而且一些非常著名的主機廠對我們的産品非常感興趣,現在商務進展也不錯。”
另據其介紹,海力達也在籌備第二代産品-大口徑的電子膨脹閥,以進一步拓展該領域訂單。“之是以做大口徑電子膨脹閥,主要是考慮,在整個熱泵系統中,我們能夠再替代一個電子膨脹閥和一個截止閥,這樣可以讓熱泵更加高效、密封性更好、壽命更長。“
此外據了解,在冷媒方面,海力達除了做R134A和R1234YF的電子膨脹閥之外,也希望向R744進一步的拓展,目前相關樣件已經出來,不久的将來也有望實作量産。
而在水閥方面,海力達目前有在做洩露非常低的盤式水閥以及單執行器的一些球閥。據沈俊豪透露,不管是盤式水閥還是球閥,海力達都盡可能在兩年内推向市場。
他還提到,短中期海力達希望通過冷媒和水冷的部件進一步參與到新能源汽車市場,而到2024或2025年,海力達希望可以将這些産品內建,形成一個熱管理子產品,推向市場。
海力達子產品化的熱管理産品;圖檔來源:海力達
當然,海力達也在持續推進氫能闆塊的布局。蓋世汽車了解到,從高壓、中壓到低壓,從截止閥到陽極閥,這些都在海力達的考慮範圍内,目前也都在推進的過程當中。
未來規劃:多元發力,留下來,成為主流參與者
通過上述内容可以看到,在取得初步成果之後,海力達已經在為後續發展蓄力。而除了産品次元的發力外,海力達還在做多手準備。
近兩年業内一個明顯的現象是,外資企業為拿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開始争相在中國設立設計中心、技術開發中心,甚至将全球研發中心放在中國。沈俊豪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正确的事态,“我相信大家的想法一緻,放在中國做這個事情是很有前途的。”
很顯然,海力達也将中國視為其在新能源領域的重要競技場。據悉,2021年初,海力達在中國成立了新能源事業部,按照其規劃,這一事業部很快就要達到近百人的規模。不僅如此,海力達在國内亦配備有相關的硬體、測試、制造、生産線等。由此可見海力達的發展決心。
另在接受蓋世汽車采訪時,沈俊豪還提到,軟體重要性正在快速提升,“舉例來說,現在軟硬體有解耦化的趨勢,以autosar為例,應用層與底層分離,不同子產品之間互相獨立,我們怎麼樣完美的去配合這一點,怎樣做到即插即用,怎樣在通信協定和接口上達到更高的标準,這些都需要一個非常好的軟體團隊。”
由此,海力達正加快軟體能力的提升。“在硬體方面,我們已經有較強的基礎,在軟體方面,目前有了一些底子,但我們認為還不夠,我們希望加強軟體方面的能力。我們現在在歐洲和中國都要成立非常紮實的軟體隊伍,我們希望以國際化的标準把我們的軟體團隊打造起來。”
海力達的多元發力,也側面反映了新領域競争的激烈。沈俊豪坦言,在海力達所踏入的新領域,競争的态勢比較激烈,不過海力達有信心留下來。“從下遊車企來看,未來兩年應該還會有一個大洗盤,然後隻有那些比較強的可以留下來。我們認為,海力達完全有能力去面對那些相對優質的留下來的客戶。”
“我們雖然是一家德國公司,但是我們整個公司,尤其中國團隊的效率是非常高的,我們的架構非常扁平化和彈性化,我們可以把這個事情做得很快。我相信,相比一些純外企,我們有一些制度結構上的優勢,而對比一些私企,我們在技術或流程的把控上有一些獨到之處。這兩方面能力的結合可以增強我們的競争力。”沈俊豪補充道。
綜合來看,在新能源轉型的道路上,海力達正紮實穩進,謀求華麗轉身。正如文章開頭所提到的,海力達未來兩年目标成為新領域的主流參與者。至于其後續表現是否能如其預期,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