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個體在漸漸成為社會之中一部分的過程之中,會經曆許多難以避免的環節。
首先就是在成年之後,開始嘗試離開原生家庭,學會獨自生活,為之後的日子打下基礎;之後,往往就會尋找屬于自己的另一半,通過婚姻這一儀式性的過程,正式組建自己的小家庭,成為獨立的個人。
之後,随着自己年齡增長以及子女的出生,則會經曆同樣的過程,形成一種循環往複的輪回。這是一種社會規律,也是人們必須要去遵守的規則。

于是,婚姻便成為幾乎每個人人生當中都十分重要的一個部分。從個體角度來看,尋找一個稱心如意的另一半,一方面能夠讓自己的情感獲得滿足,不再孤身一人度過此生,一方面能夠在生活之中獲得很大的幫助,兩人合力進行發展,難度會小一些。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正是婚姻的存在,才使得無數的個體被整合起來,社會進而不再是一種割裂的、分離的狀态,而是有序地被結合,保證了人們能夠生活在一個合理運作的社會組織之中。
簡而言之,婚姻的存在是比較合理的。抛開個例來看,如果到了适當年齡,尋找自己的另一半還是很必要的。
衆裡尋ta
其實在社會之中,擇偶的标準始終是一個動态的、随時間和社會發展而變化的标準,某些所謂擇偶觀其實并非是一成不變的。
比如随着社會發展,幾十年前人們十分在意地“根正苗紅”和為人品質出衆,現如今已經不再是首要标準。
社會生活對于經濟實力的要求增加,也導緻現如今人們的擇偶愈發産生經濟導向,許多女性會不避諱地對另一半的收入提出一個範圍,“天價彩禮”的新聞更是屢見不鮮。
這便是擇偶标準“動态變化”的證明之一。
那麼除了這些相對比較表面的、容易被我們看到的經濟方面的要求之外,還有什麼因素會影響個體擇偶呢?
地域自然也是其中之一。地域不同就隐含了雙方的文化不同,而文化差異有時會導緻兩人的生活千差萬别,這些差異相對是比較難以調和的。
我們不妨來看幾個簡單的例子,來分析一下作為女方,是否有必要嫁到很遠的地方去。
1.丈夫本身的能力與人品
今年28歲的李榮在兩年前與丈夫王冕相識,兩人一個是中原人,一個是西北人,家鄉之間相距一千多公裡,算是比較遠。
相識僅僅數個月之後,李榮當時認為丈夫風趣幽默,又有魅力,盡管大自己三歲,兩人家鄉也離得比較遠,但是也算是合得來,自己年紀比較大了,也不想再拖延。
“閃婚”之後,李榮帶着家人的擔憂,來到了數千公裡外的西北高原。
伴随着完全與自己家鄉不同的方言、飲食習慣、習俗以及規矩等等一起出現的,還有自己對于丈夫的不了解。
“閃婚”給她帶來的并不是所謂安穩,而是突如其來的震動——丈夫王冕當時在自己面前表現出來的所有幼稚品質原來都是假的,其隻是為了追求當時的自己,故意表現給自己看的。
實際上其是一個十分要面子、又大男子主義的人,且有些好吃懶做。兩人婚後,在當地找了一份工作的李榮艱難地生活着。
丈夫卻号稱自己是“本地人”,遲遲沒有就業,每天隻是跟一些當地朋友出去花天酒地,好面子的他還常常請客、裝大款,而沒有收入的他家庭條件也不是特别好,沒有錢之後就常常從李榮這裡要。
一個人肩負家庭經濟負擔的李榮面對着陌生的環境與交流不太順暢的公婆,感歎自己的選擇:當你沒有徹底了解自己的丈夫,又輕易将自己托付給對方,嫁到千裡之外的異鄉,這種婚姻是充滿了不确定性的。
當你遠嫁前,一定要确定兩人是十分了解,自己不會在異鄉經曆孤獨。
2.自己婚後的自主生活
王晶今年31歲,與丈夫結婚已經五年。老家廣西的她在五年之前研究所學生畢業,與當時相戀三年的同學王子良結婚,并且在婚後與其一起回到了河北老家。
兩人之間由于有了比較長的相處和磨合,彼此之間也比較了解,是以婚後丈夫還是比較照顧她的,這讓她感到比較感動。但是另外一點卻在最近幾年當中困擾着她。
遠嫁之後的王晶在丈夫的幫助下進入了一所當地的事業機關,雖說工作穩定,但是平日裡機關人際交往較少,收入也十分有限。
初來乍到的且文化、語言都不通的王晶總是難以融入工作環境之中。每天隻能在機關消磨時間,業餘時間也沒有社交。
無聊的日子和十分有限的經濟情況讓王晶覺得無聊,忙碌的丈夫雖說愛她,但也沒有太多時間來陪她。是以即便是遠嫁,也最好要保證自己的婚後生活是獨立的、豐富的。
3.觀念差異與婚姻生活
今年23歲的重慶姑娘小梅在19歲那年到了長春務工,結識了同樣在此務工的山東小夥剛子,兩人經曆相似,也比較聊得來,就在一年之後領了結婚證。
婚後小梅和剛子不再外出務工,而是回到了剛子的家鄉一起做生意。婚後生活比較有起色,兩人的日子過得也比較甜蜜。
然而,在許多事情上,剛子的家人比較重視男性在家中“頂天立地”的作用,而川渝的小梅則是比較認同男女平等的。
于是從公婆到剛子家中的親戚,總是會自然而然地讓小梅去幹許多活,這讓小梅感到有些不适,仿佛自己不是媳婦,而是傭人一般。實則不然,這隻是地域間的觀念差異。
是以當你決定遠嫁,也最好了解一下即将嫁過去的地方觀念是否能接受。以上的例子都是個例,僅代表個人觀點。
但是總的來看,我們還是可以得到一些啟發的:遠嫁不是不可以,隻是要在遠嫁之前進行深思熟慮,多方面的了解之後婚姻的各個方面,才不至于讓自己後悔。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