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遺之美|柯爾克孜人與鷹恪守着一個約定

口耳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浩瀚曆史的沉澱,是歲月刻下的印記,是人類留下的珍貴财富,它與物質文化遺産共同,構成了絢麗多彩的人類世界。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國家級非遺項目——柯爾克孜族訓鷹習俗。

2011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合奇縣申報的“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經國務院準許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非遺之美|柯爾克孜人與鷹恪守着一個約定
非遺之美|柯爾克孜人與鷹恪守着一個約定

千年口頭傳承的技藝

勇猛而浪漫的訓鷹習俗

獵鷹起源于東方,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曆史。馴鷹的習俗是口頭流傳下來的,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因為神秘又脆弱,很容易失傳。

非遺之美|柯爾克孜人與鷹恪守着一個約定

柯爾克孜族民間保留了幾千年的馴鷹絕學。每當冬季出獵,柯爾克孜族馴鷹手身跨駿馬,手托兇猛的獵鷹奔馳于山林草原之間,必會有所收獲。這是另一種“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勇猛和浪漫。

柯爾克孜族訓鷹曆史淵源

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曆史悠久,史詩《瑪納斯》與叙事詩《布達依克》等都形象地表達了柯爾克孜族對鷹的敬畏心理。但對柯爾克孜族而言,敬畏不代表恭敬地遠離,而意味着比肩而立,傲氣和勇敢可見一斑。

非遺之美|柯爾克孜人與鷹恪守着一個約定

《考交加什》與《布達依克》這兩部史詩再現了柯爾克孜先民狩獵時代的生活、習俗、信仰與思維方式。《考交加什》與《布達依克》都屬于神話史詩,誕生時間很早。從考古文物中發現遙遠的古代鷹雕實物,說明北方民族的鷹神崇拜和神話,是具有曆史文化依據的。根據考古文獻人們推算柯爾克孜族開始馴鷹的時間距今應該有6000年左右。

非遺之美|柯爾克孜人與鷹恪守着一個約定

在公元前一世紀至三世紀期間,古代柯爾克孜地區的畜牧業已相當發達,在葉尼塞河上遊發現的岩畫中,騎馬架鷹、騎馬射箭、騎馬追逐,以及幾個獵手騎馬合圍獵物的場面随處可見。

充滿哲思的訓鷹過程

馴鷹過程包括捕鷹、熬鷹、馴鷹、放鷹四個環節。

非遺之美|柯爾克孜人與鷹恪守着一個約定

#捕鷹

馴鷹當從打鷹(捕鷹)說起。鷹是一種兇猛的禽類,在高高的樹上,或在險峻的岩壁上築巢,要捕捉到它,難度可想而知。獵鷹人到鷹巢掏雛鷹,一但被蒼鷹發現,就會受到最兇猛的攻擊,輕傷及皮肉,重則雙眼被抓,甚至喪命。

#熬鷹

捕鷹後為了消除鷹的野性,牧民們一般使用“熬鷹”的方法, 一般鷹很傲,不會吃人給的肉。馴鷹人就把它放在一根橫吊在空中的木棍上,來回晃動木棍,連續數十天,不讓它睡,直至精疲力盡而摔倒在地。之後還要餓鷹,一般要把鷹餓10到12天,隻給它飲點鹽水或茶水,但不喂食物,鷹的脂肪熬得差不多了,身手才能靈活起來。經過這一番打磨,鷹的野性大都能去掉,才能馴服于主人。

#訓鷹

在進行室外馴鷹前,要把鷹尾的羽毛縫起來,讓它無法高飛;再用拴着繩子的活兔作獵物,讓鷹從空中俯沖叼食。過些時日,把鷹尾線拆去,在鷹腿上拴根長繩,像放風筝一樣在馴鷹人的控制下捕捉獵物。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鷹就成了獵鷹。

#放鷹

但高傲的蒼鷹最終屬于藍天,在一番相愛相殺相知之後,最終都得放它走。在為主人服役一到五年後,獵鷹将重返天空,獲得自由——這是柯爾克孜族人與鷹的另一個約定。

這兇猛、高貴的生物,或許怎麼也想不到會與地面上的某個人類發生一段故事;又或許它早就知道,滾動在它血液裡的與柯爾克孜人千百年的親密感情,終将使他們再次相遇。

逐漸遠去的訓鷹習俗

馴鷹作為柯爾克孜族的生活習俗,在過去的遊牧生活中起到了捕食的重要作用,現在政府大力推廣牧民定居,必将對柯爾克孜族的遊牧生活産生影響。加之鷹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也不允許随意抓捕,同時現代的狩獵手段也産生了較大的變化,都與馴鷹這一傳統民族習俗有沖突,導緻這一傳統生活習俗瀕臨失傳。

非遺之美|柯爾克孜人與鷹恪守着一個約定

△這樣的訓鷹場景已不多見了

曾經有一段時間,為保護野生動物國家明令禁止馴鷹。兩年後,因為了解到馴鷹術是柯爾克孜族人千百年來的特有民俗,需要保護和傳承,禁令才解除了。

好在,柯爾克孜人與鷹恪守着一個約定:他們從不把這珍貴的猛禽連窩端,總是悄悄拿走那隻最心儀的幼鷹回家馴養。借助萬物之力,但保持敬畏,這也許就是訓鷹技藝能傳承千年的秘訣吧!

繼續閱讀